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形与几何:图形的位置——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推理能力

(2012-04-04 14:19:38)
标签:

教育

数学

课标

解读

分类: 课标解读

小数快长大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室http://blog.sina.com.cn/u/1625734092

图形与几何:图形的位置——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推理能力
话题四、 图形的位置——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推理能力

“图形与位置”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教学内容层面: 第一、二学段的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哪些“图形与位置”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内容与后续几何知识学习有什么联系?

教学设计层面: 在“图形与位置”内容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了很多对“方向与位置”的认识,可能这些认识是零散、模糊的,与教学的要求并不相符,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图形与位置”内容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采取哪些教学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实施层面: 描述物体的位置具有相对性,需要确定观测点,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相对性”?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确定观测点的重要性?用“行与列”、“方向与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又具有唯一确定性,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时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问题一:第一、二学段的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哪些“图形与位置”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内容与后续几何知识学习有什么联系?

内容间的关系:第一、二学段“图形与位置”的内容是按两条线索展开的:一是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二是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如下图)

http://edu6.teacher.com.cn/tkc1590a/kcjj/ch1/ztjz/images/21.jpg

把“图形与位置”的教学内容分成“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方向与使用路线图”两部分,可以让我们看出两方面内容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联系的,无论是上下、前后、左右,还是东、南、西、北,都既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又可以用来说明方向。例如,“把数学书放在作业本的上面”、“电梯上行”,前者表示相对位置,后者表示方向。

问题二:在“图形与位置”内容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图形与位置”教学的总体建议:空间与人类生存和居住密切相关,了解、探索和把握空间,能使孩子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位置与方向”的内容是“空间观念”在教材中的具体呈现,因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位置与方向”教学的核心目标。

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提出三点总体建议:

①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让学生在“教室里”、“校园内”、“电影院中”、“上学路上”等熟悉的情境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②让学生经历生活经验回忆、观察、操作、想象、描述、思考、交流、分析、推理、表示等活动过程。

发展空间观念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经历了多样化的数学活动过程,才能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③倡导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以被动的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很难形成空间观念。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多样化的数学活动过程,这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体验,更需要合作交流。

问题三: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了很多对“方向与位置”的认识,可能这些认识是零散、模糊的,与教学的要求并不相符,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

案例一: 四年级《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前测

测试问题:请你在纸上描述出你们班长的位置。

下面是学生的几种做法:

①文字叙述班长的位置

班长的位置是第三排第四个

班长的位置是第三列第四个

班长在从 窗户数的第三排第四个。

从门这边数第五组的第四个是班长

②画图表示班长的位置

http://edu6.teacher.com.cn/tkc1590a/kcjj/ch1/ztjz/images/22.jpg

③ 还有一个孩子谈到了,班长在我的斜后方第三个。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丰富,这固然可喜。但是,学生的想法各异,老师该如何处理呢?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介绍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呢?

案例解读: 面对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师应迅速归类,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所有的学生理解不同的表示方法之后,通过不同表示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确定位置要统一标准。

最后引导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确定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要以教师面向学生的位置为观测点,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按这样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应是:第五列第四行,可以简单表示为( 5 , 4 ),两个数的顺序不能调换。

问题四:描述物体的位置具有相对性,需要确定观测点,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相对性”?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确定观测点的重要性?

案例:学生 “用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出现的问题

http://edu6.teacher.com.cn/tkc1590a/kcjj/ch1/ztjz/images/23.jpg

案例解读: 这是两名学生“用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的不同做法,显然他们都掌握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位的知识,而且都会正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但是,就这道题的解决来看,第一个同学是正确的,第二个同学则是错误的。因为描述后山在象房的什么方向上,应以象房为观测点,他选错了观测点。

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具有相对性,如果不确定观测点,描述相对位置的方法是不唯一的。 http://edu6.teacher.com.cn/tkc1590a/kcjj/ch1/ztjz/images/24.jpg

如:上海在北京南偏东 30 度方向上(如右图),这是以北京为观测点。如果以上海为观测点,上海与北京这一相互位置关系也可以换成下面说法:

北京在上海北偏西 30 度方向上

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比,让学生体会到选准观测点的重要性。

问题五:用“行与列”、“方向与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又具有唯一确定性,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时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案例: 《位置与方向》教学片断

1.引入。

①欣赏京东大峡谷、房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朝阳公园、八达岭长城等北京人文景观图片。

http://edu6.teacher.com.cn/tkc1590a/kcjj/ch1/ztjz/images/25.jpg

②以朝阳实验小学为观测点,你能在这幅图上标出八达岭长城的位置吗?

通过思考让学生体会到:要确定八达岭长城在这幅图中的位置,需要知道具体方向和朝阳实验小学到八达岭的距离。

http://edu6.teacher.com.cn/tkc1590a/kcjj/ch1/ztjz/images/26.jpg

2.探究,解决问题。

①要确定八达岭长城的位置只知道 “ 在朝阳实验小学西北方向 ” 行吗? —— 只能确定所在的区域

②要确定八达岭长城的位置只知道 “ 在朝阳实验小学西偏北 40 度方向上 ” 行吗? —— 只能确定在一条射线上

③要确定八达岭长城的位置只知道 “ 距离朝阳实验小学 60 千米 ” 行吗? —— 只能确定在一个半径 60 千米 的圆周上

http://edu6.teacher.com.cn/tkc1590a/kcjj/ch1/ztjz/images/27.jpg

案例解读:

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了学生 “ 位置与方向 ” 的已有认知经验。

学习用“方向与距离去定位置”学生的一个主要困惑点是: 既要考虑方向,又要考虑距离,容易顾此失彼。这正是儿童的思维特点,他们善于从一个维度去思考问题,但需要从两个维度甚至多个维度去深入思考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老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先从单个维度考虑,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方向与距离在确定位置中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相结合,找到射线与圆周的交点,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习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学生还有一个困惑点是:方向混淆。

这节课上学生就暴露出了这一问题: 确定 “ 北偏西 40 度方向 ” ,让学生白量角器,第一个学生就摆错了,摆成了 “ 西偏北 40 度 ” 。教师让其他同学再摆出一条线,让全体同学在比较中鉴别:哪条线表示的是 “ 北偏西 40 度方向 ”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了:确定 “ 北偏西 40 度方向 ” ,先要判断以哪个方向为标准,以 “ 北 ” 为标准,要把量角器的 0 刻度线与表示 “ 北 ” 的方向线重合,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观测点重合。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去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不断深入的学习思考,通过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真正的达到课标对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

 

最后提三点建议

1. 把握好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等核心概念。

2. 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通过开展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参 考文 献 :

[ 1 ] 教育部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英〕 G 豪森,等《 数学课程发展》 周克希等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 3 ] 郑毓信《 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

[ 4 ]刘晓玫《 教学艺术来自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5 ]人民教育编辑部《小学数学创新性备课 》教育科学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