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聚珍园”

标签:
荆州古城文化中华老字号百年“聚珍园”华山化缘 |
分类: 荆州聚珍园专辑 |
在荆州地区只要提起“聚珍园”,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聚珍园”的品牌自1902年创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今天,是荆州市聚珍园食品有限公司临时专卖店开业的日子,我作为今天的“聚珍园”人,有义务为这个荆州老字号的重振辉煌助威鼓噪;有责任为“聚珍园”的未来发展出力献策。我以博客为载体、以连载的形式,详尽介绍“聚珍园”的曾经历史,并关注记录“聚珍园”
的未来发展……。
(以下转载于荆州市‘江汉商报’的部分报道)
荆州人记忆中的聚珍园,曾经是荆州古城的城标,是荆州发展的一段温暖历史。近些年来,聚珍园却开始淡出荆州人的视野。最近,聚珍园开始大规模的拆除。荆州人仿佛惊醒,这才开始审视和追问:聚珍园怎么了?谈起“荆楚三宝”,荆州人一般都会脱口而出:“荆州鱼糕、千张扣肉、八宝饭”,而这三道菜肴就是荆州百年老店聚珍园的招牌菜,又称“聚珍三宝”。曾经,这家“中华老字号”名店门庭若市,高朋满座,其宫廷式菜肴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食客。如今,地处荆州城内花台繁华地段的“聚珍园”却变得门可罗雀,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曾经的中华老字号》
原荆州区饮食服务总公司职工孙国良说,中华老字号聚珍园曾是荆州区饮食服务总公司的品牌,距今已有108年的历史。1902年,关焕海、关全海兄弟一起聘请了流落原江陵的清宫御厨肖代,在古城荆州开设“聚珍园”。从此,开始了聚珍园百年的风雨历程。
辛亥革命后,前清荆南道观察使魏祥熙南下路经荆州,在聚珍园内品尝了“散烩八宝饭”等特色菜肴后,回味无穷的他特赠“辽沈无双味,江陵每一园”对联一幅。该店经过关家祖孙三代半个多世纪的苦心经营,成为古城首屈一指的老字号。
1956年,“聚珍园”公私合营后,转变“身份”成为国有资产,聚珍园被纳入原江陵县饮食服务公司。关氏传人关金山仍然上灶掌勺,让聚珍园远近闻名、声名远播。1988年,聚珍园又进行了扩建,营业面积达8300平方米。建成开业之际,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溥杰题写“辽沈无双味,荆楚第一园”对联。上世纪80年代,国家国内贸易部授予聚珍园“中华老字号”称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聚珍园的发展达到顶峰。先后投资兴建民族饭店、园中园、曙光照相馆等。聚珍园在荆州饮食业可谓“独占鳌头”,名气、规模、实力无人可敌。
《未来能否华丽转身》
如何让聚珍园这块金字招牌重新亮起来,荆州市聚珍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聚珍园进行了远景规划,该公司到西安花200万元请设计专家对聚珍园现址进行规划设计。副总经理周家华说,聚珍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天俊、总经理李元华,兄弟俩还不到40岁,他们以商务流通业起家,年轻有为,均是荆州岑河人。他们从小吃聚珍园的糕点、菜肴长大,对聚珍园非常有感情。他们在外地成功创业,再投资家乡,希望能重振在童年中带来许多温暖记忆的百年聚珍园。周家华介绍,公司以2500万元兼并原荆州区饮食服务总公司全部资产。准备再投资8000万元左右,将聚珍园整体拆除,在原址上修建“聚珍园广场”综合大楼。大楼为地下二层、地上三层仿古建筑,集餐饮、购物、娱乐为一体。共投资1亿元打造古城花台商务区。
据了解,荆州市聚珍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原计划将传统酒席上的“荆楚三宝”等特色菜肴,通过工业化生产进行深加工,使之能长时间保存。然后,经过超市等平台,将荆州特色菜肴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但是,由于“聚珍园食品工业园”选址再三受挫,这一计划可能需要等待。
周家华说,荆州市民非常关注聚珍园的拆除工作,公司将克服种种困难,尽快分步实施,推动拆除。争取于10月全面动工,以改变花台旧貌,将《聚珍园广场》打造成城市新坐标。花台能否焕然一新?聚珍园广场能否重振辉煌,实现华丽转身?中华老字号能否源远流长?对市民来说,有希望,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