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流年采艾草的启示

标签:
端午节艾草太阴流年 |
分类: 生命科学、传统中医、养生 |
端午节的时候,共生书院组织几个中医学院的学生进山去采药,此举让人高兴,使人欣慰。为何呢?这些学生酷爱中医,并且利用短短的假期进山采药,这种勇于实践的精神正是中医传承之人所必备的,非常难得,显示了中医后继有人的希望。
端午采药,主要以采艾草为主,据《本草纲目》记载,“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炙病甚验。”所以人们都在五月五日端午鸡未鸣时去采艾草,治病炙疾。艾草的“气味”苦,微温无毒,生的寒性,熟的热性,属阴中之阳,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之经,苦酒、香附为之使。《主治》:灸百病。可做煎,止吐血下痢,下部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作煎勿令见风。又捣汁服,止伤血,杀蛔虫。治下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艾草还有很多用处,《本草纲目》上都有,这里不一一介绍了。可见艾草确实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
次日几个学生带着他们的收获回来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拿出采来的艾草让我分享。我拿过艾草用手一捻,感觉非常粘浊,用鼻子去闻,感觉气味沉闷。我再细细地去看艾叶,明白了,于是对学生们说:“你们这个艾草是在背阴的山沟里采的,对吗?”学生们一听先愣了一下然后说:“老师您没跟我们去采药,怎么知道是在山沟里采的呢?”我说:“你们先回答我是不是在山沟里采的。”他们说:“是”。好,我的判断是对的,于是跟学生们讲是怎样判断的。
我首先让学生们用手去捻艾草,看他们有什么感觉。学生们用心去捻去体会,他们感觉是粘浊。然后我让他们再去闻,用心体验艾草的气味,他们也感受到了气味的沉闷。于是我对他们讲:“今年是太阴流年,你们采艾草之地是山沟里的阴地,阴上加阴,艾草本属阴中之阳,这点阳气被阴年阴地所欺,所以它才粘浊,气味才沉闷,你们采的这种艾,叫大叶水艾,本性就属阴,因此在太阴流年就不应该到山沟里的阴地去采水艾,而应到山上向阳之地去采小叶山艾。《黄帝内经》中说:“太阴之年,低凹之地的东西不易收获,而高处的东西则易收获。”即是此义也。
同学们明白了,采药的学问还真大,同时也感慨:现在中药为何疗效不理想,原来是忽略了大自然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