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峡州,原称“硖州”,北周(公元557年建立)改拓州置,辖夷陵(今宜昌)、夷道(今宜都)、长杨(今长阳)、远安(今远安)四县,州治在夷陵。此建制,唐宋延续,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80年左右)改“硖”为“峡”。直到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峡州”的名称自此消失。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取“宜于昌盛”之意,“宜昌”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大致可分为两段:从秭归县的香溪口至三峡大坝,属于归州秭归(今秭归县)段;从三峡大坝至宜昌市的南津关,属于峡州夷陵(今宜昌市夷陵区)段。西陵峡夷陵段,大致又可分为三段峡谷:从三斗坪至南沱,称黄牛峡;从南沱至石牌,称扇子峡(今称灯影峡);从石牌至南津口,称黄猫峡。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于公元688年结束在梓州(今四川三台)的贬职,沿江东返,经过三峡,分别写下《广溪峡》(广溪峡即瞿唐峡)、《巫峡》和《西陵峡》三首诗。他所作《西陵峡》: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盘薄:犹磅礴,高大貌。南国纪:出自《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纪,纲纪也,此指大江干流。楚都:古楚国的都城,多指郢都。高丘:楚国山名。出自《楚辞·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也泛指高山。烜:盛大。望祀:古代遥祭山川祖陵之礼。秦兵二句:《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据说楚国先王的陵墓在夷陵一带,被秦将白起一把大火烧毁。四维:指四方边境。忽焉:指快速被攻陷。孟门:春秋时晋国要隘。洞庭、孟门,在此指代“关塞”。这四句也蕴含国家强盛不是靠据险获得的道理。风涛:比喻艰险的遭遇。瑰奇:壮美珍奇。最后四句意思是,我来此地欣赏到奇特壮美的景观,若这山水能像人一样有灵性感情的话,一定会像遇到知己一样高兴的。其出自东晋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记》:“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从三峡大坝望下游,可以看到江南岸,高崖矗立,山峰突起,宛如大山屏风。陆游在《入蜀记》中写道:“回望正见黄牛峡,庙后山如屏风迭,嵯峨插天,第四迭上,有若牛状,其色赤黄。前有一人,如着帽立者。”那便是黄牛岩,也称黄牛山,其山下的这段峡谷称黄牛峡。逆流而上的木船,从驶过南沱进入黄牛峡,一直到达崆岭滩,约30公里水程,需要越过一个又一个的险滩,行驶非常慢。船行数日,还可以望见黄牛岩,故有“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的当地民谣。
公元759年初,诗仙李白流放夜郎途经三峡,写下一首《上三峡》: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黄牛:指黄牛山或黄牛峡。李白用夸张的语气,表达自己孤独惆怅和心有不甘的情绪。

黄牛岩海拔1047米,是三峡坝区的制高点,有三峡"第一岩"的美誉。如今这里建有黄牛岩极顶观景平台,是俯瞰"高峡平湖"和"三峡大坝"的最佳地点。
公元820年夏,白居易自忠州(今重庆忠县)回京,经过黄牛峡时,写下一首《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
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
忽见千花塔,因停一叶舟。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
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北归虽引领,南望亦回头。
昔去悲殊俗,今来念旧游。别僧山北寺,抛竹水西楼。
郡树花如雪,军厨酒似油。时时大开口,自笑忆忠州。
白狗峡:今称兵书宝剑峡,在西陵峡最西部(参见本系列上一集)。滩如竹节稠:指此段江中险滩好像竹节似的一个接一个。后来的诗人们常引用白居易的这个说法,称此地为“竹节滩”。千花塔:指佛塔。抛竹:指拄杖。白居易在忠州刺史任上一年多,刚到忠州的时候有点失望,现在离开了,又有些依依不舍。

上诗中,白居易所登“高寺”可能就是长江南岸、黄牛岩下的黄陵庙。黄陵庙古称黄牛庙、黄牛祠,又称黄牛灵应庙,其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据传,最早为纪念神牛助大禹开峡治水,始建于春秋时期。三国时,诸葛亮由荆州率师入蜀,途经黄牛峡,看到祠庙残破不堪,便亲自主持重建。庙中至今留有诸葛亮《黄牛庙记》石碑。明朝重修后,更名为黄陵庙,大概是觉得神牛助禹开峡的传说过于荒诞无经。
公元1037年春,时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巡视来此,写下一首《黄牛峡祠》:
大川虽有神,淫祀亦其俗。
石马系祠门,山鸦噪丛木。
潭潭村鼓隔溪闻,楚巫歌舞送迎神。
画船百丈山前路,上滩下峡长来去。
江水东流不暂停,黄牛千古长如故。
峡山侵天起青嶂,崖崩路绝无由上。
黄牛不下江头饮,行人惟向舟中望。
朝朝暮暮见黄牛,徒使行人过此愁。
山高更远望犹见,不是黄牛滞客舟。
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潭潭:象声词,指鼓声。百丈:指在岸上牵拉上水船的纤缆。不是黄牛滞客舟:指江上险滩众多难行,舟船久不能过。因古蜀地崇巫尚鬼,宋朝当政者把巴蜀当地人崇拜的鬼神称为“淫祀”。按照礼制,应该祭祀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所以欧阳修说“大川虽有神”。但是当地人的鬼神祭拜活动多是为了祈福平安,只要没有做出谋财害命出格举动,地方官也会采取包容态度,所以欧阳修说“淫祀亦其俗”。

公元1059年冬,三苏出蜀赴京经过黄牛峡,苏轼写下一首《黄牛庙》:
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箱。
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
山下耕牛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湿。
青刍半束长苦饥,仰看黄牛安可及。
不服箱:不负载车箱。出自《诗经·小雅
·大东》:“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原是说天上的牵牛星并不拉车负重,这里是指山上的黄牛神不需拉车。硗确:土地坚硬瘠薄。青刍:新鲜草料。苏轼把山下耕牛的劳苦饥寒同山上神牛的安逸享受相对照,表达出对劳苦百姓生活艰难的同情和对神牛传说的质疑。
二十多年后的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正月二日,苏轼谪居在黄州,宜都县令朱嗣先路过拜访他,谈起了峡中山水和欧阳修在夷陵为官时的往事。朱嗣先讨要墨宝,苏轼便书写了欧阳修的诗《黄牛峡祠》,又在后面题记《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在这篇题记中,苏轼记录了欧阳修给他讲过的一则往事:
欧阳修在京师任馆阁校勘时,同年丁宝臣告诉他做了个梦,梦到两人同舟溯江,入一庙中拜谒的情景,然后出庙门看见一匹马只有一只耳朵。不久,丁宝臣出任峡州判官,随后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两人在夷陵本已忘了丁宝臣做梦的事,一日同行溯江,来到黄牛庙祭拜,所发生的事与之前的梦境相仿,且黄牛庙门口所立石马确实只有一只耳朵。两人相视大惊,乃留诗庙中,欧阳修的诗中就有一句“石马系祠门”。

苏轼所记这件欧阳修往事,很可能一半真一半假。因为欧阳修与丁宝臣并不是同年,欧阳修是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丁宝臣则是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二人很可能是在夷陵才结识成为朋友的。丁宝臣是峡州判官,相当于峡州的二把手,欧阳修被贬峡州下属夷陵县县令,实际上其级别低于丁宝臣。1037年春天,州县官员们巡视农事时,欧阳修与丁宝臣来到黄牛庙祭拜,按官职级别丁宝臣应居上位,但丁宝臣觉得欧阳修资历老,估计二人为排位有过一番推让。丁宝臣显然很尊重欧阳修,把这位朋友当前辈看,大概才编了个做梦之说,半是玩笑半是安慰欧阳修。
不管怎么说,自有了苏轼的这篇题记,后来的诗人们便都特别注意黄牛庙前石马的耳朵。公元1167年七月,王十朋卸任夔州知州东返,经过这里,写下一首《黄牛庙》:
我从白帝城,舟次黄牛峡。黄牛遗庙存,石马只耳缺。
宛如欧公梦,地灵亦奇绝。固宜镇大川,千载食常血。
何人赞巨力,曾不纪功烈?神乎岂求食,挽石骇舟楫?
或云土胜水,兹亦强牵合。白帝将何云,吾为究其咒。
神禹昔治水,疏凿九州别。百神各效职,僚佐力俱竭。
功成禹化熊,涂山亦为石。譬如穆南征,化者想非一。
有化为牛者,断崖留遗迹。岂亦黄帝馀,与牛同一色?
至今名此峡,援溺有阴力。淫祠自其俗,神手本正直。
爵以保安侯,足以章神德。
功烈:功勋业绩。牵合:牵强凑合。白帝:古神话中五天帝之一,主西方之神。“禹化熊”二句:《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
石破北方而启生。”穆南征:《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援溺:指救助过往船只。阴力:鬼神之力。保安侯:为引导民间祭祀活动,宋绍兴年间,皇帝下诏封黄牛神为“嘉应保安侯”。在诗中,对黄牛神助力治水之说,因史籍没有记载,王十朋表示怀疑;对黄牛神有意使黄牛峡中险滩连连,以获得过往行人供奉的说法,王十朋也表示怀疑;对于供奉黄牛神是源自五行土胜水的解释,王十朋也表示怀疑。随后,王十朋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大禹治水时曾化身为熊开山,他的僚属们也会化身其他动物相助,这黄牛可能是黄帝化身的。明代时,黄牛庙被更名为黄陵庙,也许就是来自王十朋的这个解释吧。

公元1170年,陆游赴任夔州通判,溯江而上来到黄牛庙,在《入蜀记》中记述:“(十月九日)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村人来卖茶菜者甚众,其中有妇人,皆以青斑布帕首,然颇白晰,语音亦颇正。茶则皆如柴枝草叶,苦不可入口。庙曰‘灵感神封嘉应保安侯’,皆绍兴以来制书也。其下即无义滩,乱石塞中流,望之可畏。然舟过乃不甚觉,盖操舟之妙也。传云,神佐夏禹治水有功,故食于此。门左右各一石马,颇卑小,以小屋覆之。其右马无左耳,盖欧阳公所见也。庙后丛木,似冬青而非,莫能名者。落叶有黑文,类符篆,叶叶不同,儿辈亦求得数叶。欧诗刻石庙中。……夜,舟人来告,请无击更鼓,云庙后山中多虎,闻鼓则出。十日早,以特豕、壶酒,祭灵感庙,遂行。过鹿角、虎头、使君诸滩,水缩已三之二,然湍险犹可畏。”陆游并写下一首《黄牛峡庙》:
三峡束江流,崖谷互吐纳。黄牛不负重,云表恣蹴踏。
吴船与蜀舸,有请神必答。谁怜马遭刖,百岁创未合。
舵师浪奔走,烹彘陈酒榼。纷然馂神馀,羹炙争嘬嚃。
空庭多落叶,日暮声飒飒。奇文粲可辨,高古篆籀杂。
村女卖秋茶,簪花髻鬟匝。襁儿著背上,帖妥若在榻。
山寒雪欲下,虎出门早阖。我行忽至此,临风久呜唈。
云表:云上。遭刖:指被砍去马耳。馂神馀:指祭祀之后的供品。馂,吃剩下的食物。羹炙:残羹冷炙。嘬嚃:吞食。奇文:指《入蜀记》所述庙后丛木的落叶,上有纹路好似符篆。篆籀:指古代的是篆文和籀文。阖:关闭。呜唈:抑郁气塞。1986年,在翻修黄陵庙禹王殿前的十二级石阶时,于左边象眼石中拆除石马头一个。马头仅存顶部、眼睛、鼻子、嘴巴、脖子及马铃,其他部位均被打凿成长条规整面,作为象眼石砌在石阶的侧面,石马面部朝内。这很可能就是欧阳修、王十朋、陆游当年所见庙门前的石马遗物。

在本系列上一集中讲述了西陵峡中的三大险滩:泄滩、新滩、崆岭滩。此外,西陵峡中还有无数小滩,白居易说:“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陆游在《入蜀记》中记录黄牛峡段险滩,就提到了无义滩、鹿角滩、虎头滩、使君滩。唐代诗人李涉有诗句:“下牢戍口初相问,无义滩头剩别离。”杜甫有诗句:“鹿角真走险,狼头如跋胡。”李白有诗句:“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公元1170年,十月十日早,陆游随船夫们做完黄牛庙的祭拜,继续逆水上行,来到虎头滩下时,大小船只需要排队上滩。陆游写下一首《泊虎头滩下》:
大舟已泊灯火明,小舟犹行闻橹声。
虎头崔嵬鹿角横,人生实难君勿轻。
虎头滩,也叫流头滩、狼头滩,在三斗坪南北两岸,分南虎与北虎;鹿角滩在三斗坪下两公里和三公里处,分上鹿角、下鹿角。

如今,三峡大坝之上的险滩已淹没在三峡水库库区中,三峡大坝之下的险滩则淹没在葛洲坝水库库区中。
公元1170年十月十日,在虎头滩下,陆游所乘船开始上滩,他写下一首《沧滩》:
百夫正欢助鸣橹,舟中对面不得语。
须臾人散寂无哗,惟闻百丈转两车。
呕呕哑哑车转急,舟人已在沙际立。
雾敛芦村落照红,雨馀渔舍炊烟湿。
故乡回首已千山,上峡初经第一滩。
少年亦慕宦游乐,投老方知行路难。
百夫:指在船上摇橹的船工们,即后面所称“舟人”。百丈:牵船的篾缆。一般用十多根竹篾条花编而成,不吸水,沾水后很快就沥干。两车:宋代开始流行车船,即在船的两侧安装轮桨,使用脚力使其转动。投老:垂老,临老。陆游描述了上滩时的情景,在船上摇橹的船工们都被派下船去岸上拉纤,于是原本热闹嘈杂的船上,顿时安静了许多,只听到船两侧轮桨转动时“呕呕哑哑”的声音。

公元1177年,范成大离蜀东归,正值大水时,船行很快,早晨从归州发船,中午就到了黄牛岩下。他在《吴船录》中记述:“(八月一日)八十里,至黄牛峡。上有洺川庙,黄牛之神也,亦云助禹疏川者。庙背大峰,峻壁之上,有黄迹如牛,一黑迹如人牵之,云此其神也。庙门两石马,一马缺一耳,东坡所书欧阳公梦记及诗甚详。至今人以此马为有灵,甚严惮之。”范成大又写下一首《黄牛峡》:
朝离悲秋宅,午榜叠石矶。
小留黄牛庙,细读石马诗。
黄牛隐见苍山里,石马至今犹馘耳。
当年梦境识仙翁,马为迎门神为起。
物生不朽系所逢,欧词苏笔苍苔封。
山高水长翁之风,石马亦与翁无穷。
悲秋宅:指宋玉宅,在秭归。馘耳: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仙翁:指欧阳修。在滁州任太守时,欧阳修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醉翁亭记》,把自己称为醉翁;晚年出任亳州知州时,亳州为老子故里,他写下一首《群斋书事寄子履》,其中有诗句:“寄语瀛洲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物生不朽:指庙前石马。“欧词苏笔”句:范成大在诗序中写道:“东坡所书欧公诗及本事碑石在东庑。”山高水长:形容品格高洁,流传久远。翁:指欧阳修和苏轼。

黄牛峡的北岸山不高,但南岸从黄牛岩向东则是一连串高耸陡峭的山峰,黄牛峡东端南沱之上其山峰形如三把竖立的利刃直插云霄,被当地人称为三把刀。
公元1177年八月一日,范成大离开黄牛庙继续下行,在《吴船录》中记述:“古语云:‘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其山迢峣,终日犹望见之。欧阳公诗中亦引用此语。然余顺流而下,回首即望断,‘如故’之语,亦好事者之言耳。自此以往,峡山尤奇,江道转至黄牛山背,谓之假十二峰。过假十二峰之下,两岸悉是奇峰,不可数计,不可以图画摹写,亦不可以言语形容,超妙胜绝,殆有过巫阳处。欧阳公所以溯峡来游,正不为黄牛庙也。”他写下一首《假十二峰》:
巴东三峡数巫阳,山入西陵更郁苍。
何以假为非确论,直疑溟涬弟高唐。
假十二峰:指黄牛峡南岸从黄牛岩至三把刀的一连串陡峭山峰。溟涬:指天地未形成前,自然之气混混沌沌的样子。溟涬弟:出自《庄子·天地》:“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
这句翻译过来是“像这样(让民心纵放自由以达到自我教化),难道还用得着尊崇尧舜对人民的教化,而看轻浑沌不分的状态吗?”范成大这里的意思是,黄牛峡“假十二峰”的高峻壮美,与巫峡中的“巫山十二峰”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

三把刀因其险峻的山道,绝壁临空的雄伟气势,以及可以俯瞰西陵峡谷风光,使其成为宜昌户外登山经典路线之一。
公元1167年七月,王十朋卸任夔州知州东返,经过这里,写下一首《黄牛峡》:
白狗黄牛竹节滩,奇奇怪怪几峰峦。
山川好处造化惜,不许人间平地看。
惜:爱惜。

公元1110年,北宋诗人李复卸任夔州知州东返,经过黄牛庙,写下一首《江行至黄牛庙,山特奇秀,晚舣舟庙下,留诗于壁》:
层峰浮云空,亭亭出众峤。芬敷如青莲,飞光乱寒照。
霜枫杂丹碧,瀑布垂窈窕。秀色纷异状,争奇动奔峭。
欻失畏崄心,颇惬赏幽好。舟行不暇徐,粗得领其要。
随风转隈曲,晚泊黄牛庙。杖策登东岑,周睇万山奥。
临岸理晚饷,问客卖早稻。明朝走夷陵,便入襄阳道。
从此步平陆,归程已可料。
芬敷:芬芳四溢。欻失:忽然失去。隈曲:山水弯曲处。

公元1110年,北宋诗人李复卸任夔州知州东返,经过黄牛峡,写下一首《过黄牛峡》:
转首黄牛百里西,便风不断满归旗。
青山随客岂辞远,白浪催船常恐迟。
多米渐闻荆渚近,故宫欲问楚人知。
今朝共话平安喜,更得长鱼伴晚炊。
便风:顺风。故宫:指楚国都城遗址。楚国在郢立都长达400多年,郢都位于今荆州市北纪南城。

拐过黄牛峡东口的南沱,即进入扇子峡(又称明月峡)。扇子峡的得名,有人说因这一段弧形河道好比展开的扇子,有人说因这一带山峦如扇子形。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
“过扇子峡,重山相掩,状如屏风扇,疑以此得名。”
公元1177年,范成大离蜀东归,在《吴船录》中记述:“黄牛峡尽,则扇子峡。虾蟆碚在南壁半山,有石挺出,如大蟆,呿吻向江。泉出蟆背山窦中,漫流背上散下。蟆吻垂颐颔间如水帘以下于江,时水方涨,蟆去江面才丈余,闻水落时,下更有小矶承之。张又新《水品》亦录此泉。蜀士赴廷对,或挹取以为砚水,过此,则峡中滩尽矣。”(注:张又新,中唐诗人,公元814年状元及第,嗜茶,著有《煎茶水记》。)范成大写下一首《扇子峡》:
兹行看山真饱谙,今晨出峡仍穷探。
南矶北矶白铁壁,千峰万峰苍玉篸。
横前直疑江已断,崛起竞与天相搀。
蜀山欲穷此盘礴,禹力已尽犹镌劖。
望舒宫中金背蟾,泥涂脱尽馀老馋。
下饮岷江不知去,流涎落吻如排髯。
挈瓶舣棹挹清甘,未暇煮茗和姜盐。
聊将涤砚濡我笔,恍惚诗律高巉岩。
饱谙:指饱览。穷探:极力探索。玉篸:玉簪。盘礴:磅礴,广大雄伟。镌劖:雕凿,开凿。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借指月亮。金背蟾:月中蟾蜍,此指扇子峡南岸的虾蟆碚。老馋:借指嘴。流涎落吻如排髯:指虾蟆碚顶部流下的泉水好似蛤蟆嘴上长了一排胡须。挈瓶:谓提瓶汲泉水。姜盐:煮茶时添加的调料。诗律:诗的格律。巉岩:形容诗文风格雄健奇崛。范成大说取了虾蟆碚上流下的泉水,还来不及煮茶,只是润了润笔砚,立马觉得诗律增长了好多。

扇子峡中段南岸,在虾蟆碚上游600米有一条小溪,称龙进溪(或龙津溪),如今这里是三峡人家景区的一个景点。龙进溪里,溪水碧绿,波光粼粼,林木苍翠,枝繁叶茂。公元1037年春,欧阳修作为夷陵县令春巡农事时经过此处,写下一首《龙溪》:
潺潺出乱峰,演漾绿萝风。
浅濑寒难涉,危槎路不通。
朝云起潭侧,飞雨遍江中。
更欲寻源去,山深不可穷。
演漾:飘摇貌。

虾蟆碚,原是江边挺立的一尊大石,外形好似一只张口饮江水的虾蟆(蛤蟆),其顶部背后的岩洞中有一股泉水四季长流,水味甘甜。泉水从虾蟆背上流过,又从虾蟆口中流入江水中。用此水烹茶,茶香;用此水酿酒,酒醇。如今,虾蟆碚也围在了三峡人家景区内,只是已经看不出古人在诗歌中描述的样子。
公元1037年春,欧阳修作为夷陵县令春巡农事时经过此处,写下一首《虾蟆碚》:
石溜吐阴崖,泉声满空谷。
能邀弄泉客,系舸留岩腹。
阴精分月窟,水味标茶录。
共约试春芽,枪旗几时绿。
石溜:岩石间的水流。阴精:月亮,此应指清冽的泉水。茶录:指唐代文学家张又新所作《煎茶水记》,其中记录了茶圣陆羽对所见水源的排序,有云:“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春芽:指春茶。枪旗:成品绿茶之一。由带顶芽的小叶制成。芽尖细如枪,叶开展如旗,故名。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峡江航道整治中,虾蟆碚作为障碍物被炸除,且葛洲坝水库建成后水位上涨淹没了其残留部分。幸好有这张老照片,留下了虾蟆碚的身影。
公元1059年冬,三苏出蜀赴京,经过虾蟆碚,苏轼写下一首《虾蟆背》:
蟆背似覆盂,蟆颐似偃月。谓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
根源来甚远,百尺苍崖裂。当时龙破山,此水随龙出。
入江江水浊,犹作深碧色。禀受苦洁清,独与凡水隔。
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
偃月:半月形。禀受:犹承受。

这是著名的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在1937年拍摄的,他大概专门跑到虾蟆碚的上面,拍摄了从岩洞中流出的泉水。
公元1167年七月,卸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东归过此,写下一首《虾蟆碚水》:
虾蟆好居水,背水以自濡。不知背上味,乃与众水殊。
品第高水经,煎茶必来须。争汲以致远,不惮险且迂。
我亦走瓶罂,一瓯瀹云腴。所恨太遐僻,亲朋莫能呼。
巨蛙如有灵,何不上天衢。以水为雨露,助天泽寰区。
坎视峡中小,笑渠子阳愚。
品第:谓评定的列次。瀹:煮。云腴:传说中的仙药,茶的别称。遐僻:边远偏僻之地。寰区:天下,人世间。坎视:意思是坎井之蛙,坐井观天。坎,低洼的地方。子阳:公孙述,字子阳,东汉初年割据蜀地称帝。《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来见公孙述,没想到公孙述却摆起皇帝的架子,离开后的马援说:“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王十朋用井底之蛙这个典故调侃,来表示虾蟆碚的泉水好是好,就是地方太偏僻了。

公元1170年,陆游赴任夔州通判,溯江而上经过虾蟆碚,在《入蜀记》中记述:“(十月)九日。微雪,过扇子峡。重山相掩,正如屏风扇,疑以此得名。登虾蟆碚,《水品》所载第四泉是也。虾蟆在山麓,临江,头鼻吻颔绝类,而背脊疱处尤逼真。造物之巧,有如此者。自背上深入,得一洞穴,石色绿润,泉泠泠有声,自洞出,垂虾蟆口鼻间,成水帘入江。是日极寒,岩岭有积雪,而洞中温然如春。碚洞相对稍西,有一峯,孤起侵云,名天柱峰。自此山势稍平,然江岸皆大石堆积,弥望正如浚渠积土状。”他并写下一首《虾蟆碚》:
不肯爬沙桂树边,朵颐千古向岩前。
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
啮雪饮冰疑换骨,掬珠弄玉可忘年。
清游自笑何曾足,叠鼓鼕鼕又解船。
桂树:神话传说中的月中桂树,借指月亮。首句的意思是这只蛤蟆不肯待在月亮上。朵颐:鼓腮嚼食。换骨:道家谓服食仙药金丹后化骨升仙。忘年:指年代久远。曾足:指曾经踏足虾蟆碚之上。

如今的三峡人家风景区依山傍水,风情如画,传统的民居吊脚楼点缀于山水之间。
公元1170年,陆游赴任夔州通判,溯江而上经过扇子峡,就曾被岸上人家的景象所吸引,写下一首《扇子峡山腹有草阁小亭,极幽邃意,其非俗人居也》:
绝境慰人心,谁家住玉岑。
乱云生翠窦,密雪洒青林。
高阁临空豁,孤亭隐邃深。
定知非俗士,橹急不容寻。
绝境:绝美的仙境。玉岑:指秀美的山峰。翠窦:绿树掩映的洞穴。豁:通敞、开阔。

峡山上的民居“吊脚楼”,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为“杆栏式建筑”。因峡江一带地势险峻,平地很少,房屋多依山势而建,为木质结构,一般分为上下两层或三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堆放杂物,还可防止毒蛇猛兽侵袭。
陆游对扇子峡中的“吊脚楼”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晚年还写诗回忆,例如三十多年后,公元1203年所作《怀旧三首》,其一:
扇子峡中有隐士,清江一曲照柴荆。
当时船急失一见,至今空忆暮猿声。
柴荆:指用树木建造的简陋房屋。

三峡人家风景区为了吸引游客,仿照土家族原始山寨建有巴王寨、巴王宫等,向游客展示土家族的民俗文化。
陆游乘船经过扇子峡,并没有上岸,匆匆一瞥中还认为山上人家是世外高人的隐居场所。公元1206年所作《感旧二首》,其一:
忆昔初乘上峡船,雪滩云岫过联翩。
匆匆不暇寻高隐,遗恨于今四十年。

扇子峡(或明月峡)的下段,今多称为“灯影峡”。因为在三峡人家景区山顶有四块奇石,酷似《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满载归来的生动形象,每当夕阳夕照,晚霞透衬峰顶时,从往来船只上远远望去,就好像灯影戏幕上的剧中人,所以它们被称为“灯影石”,这段峡谷则叫“灯影峡”。宋代时还没有《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这奇石则被称为“石渔翁”。陆游《入蜀记》中记载:“泊石牌峡。石穴中,有石如老翁持鱼竿状,略无少异。”
公元1167年七月,卸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东返,经过此地,写下一首《石渔翁》:
钓利钓名者,纷纷三峡中。
何人化为石,又作钓鱼翁。
钓利钓名:出自《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钓利之君,无王主焉。贤人之行其身也,忘有其名也。王主之行其道也,忘其成功也。”因为三峡中旅行往来的人,要么是逐利的商人或船工,要么是逐名的官吏或考生,王十朋称为“钓利钓名者”。

灯影石中最负盛名的是“沙僧石”,矗立在悬崖绝壁之巅,呈蘑菇状,摇摇欲坠的样子,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石”,是上镜最多的三峡奇石。在灯影石的斜下方,还有一块“令牌石”,高32米,顶部宽12米,底部宽13米,厚约4米,与山体间隔3米有余。远观之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石牌”地名即由此而来。
南宋晚期的诗人洪咨夔,于公元1220年前后出任成都府通判,曾写下一首《钓鱼石翁》
:
刀耕火种皆丘甲,背负腰缠尽算缗。
独有石翁鱼得计,至今疑是避秦人?
刀耕火种:指从事农业种植活动的劳动者。丘甲:一种古代军赋制度,这里指农业赋税。背负腰缠:指从事商业运输活动的劳动者。算缗:算缗钱,汉代对商人、手工业者等所行税法之一,这里指商业赋税。得计:计策得当。避秦人:意思是年代久远,从战国时代秦灭楚的时候,就躲避到峡中来了。

灯影峡最下端是石牌村,长江在这里向左急转弯110度,改向东去,形成一个巨大的月牙形,这就是“长江三峡第一湾”。五代后周时期,群雄逐鹿,战火连绵,曾移峡州州治于石牌;南宋建炎年间,为抗拒蒙元入侵,峡州夷陵郡也曾移治石牌达六七年。
公元819年三月,白居易赴任忠州刺史,在南津关三游洞与元稹分手后,溯江入峡,写下一首《初入峡有感》:
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
瞿唐呀直泻,滟滪屹中峙。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
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
苒蒻竹篾稔,欹危楫师趾。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
常闻仗忠信,蛮貊可行矣。自古飘沉人,岂尽非君子?
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长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
一苇:出自《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航之。”后以“一苇”为小船的代称。千三百里:白居易自注:“自峡州至忠州,滩险相继,凡一千三百里。”苒蒻:柔弱貌。竹篾:用竹片编成的纤缆。稔:一年。指船上的竹缆损坏得很快。欹危:倾斜欲坠貌。楫师:泛指船工。蛮貊: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沉人:指船毁人亡。蹇舛:谓命运困厄不顺遂。恃:依赖;凭仗。白居易看到峡水险恶,为一家人的行程担忧。

石牌村向东正对西陵峡的出口南津关,形成天然的军事天堑。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此建立军事要塞,日军占领宜昌后,欲夺取石牌天险,溯江西进、攻占重庆,但在顽强的中国军队面前,日军的多次企图都彻底破灭。
公元983年,卸任巴东县令转任成安县令的寇准,经过西陵峡口,写下一首《东归再经峡口》:
复命经三峡,波澜极目愁。
片云生断壁,孤石碍中流。
道路连巴塞,风烟接楚丘。
重来登望处,因念昔年游。
复命:完成使命后回报情况。

石牌之下为黄猫峡,距石牌下游约3公里处的南岸平坦开阔,称平善坝,古代曾是进出峡的重要交通枢纽。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述:“(过虾蟆碚)三十里,得南岸平地,曰平善垻。出峡舟至是皆舣泊,相庆如更生。舟师、篙工皆有犒赐,上下欢然。将吏以刺字通贺,不待至至喜亭也。舟将至平善坝,青天烈日中,忽大风急雨倾盆。食顷,至坝下,风定雨止,晴色如故,若江渎之神相送者。”
南宋晚期的诗人洪咨夔,于公元1220年前后出任成都府通判,曾写下一首《平善坝》:
水风静处抛船易,山雨晴时着句难。
便向个中占好谶,一程平善过云安。
个中:此中,其中。谶:指来自巫师方士的所谓预言、预兆。平善:平安,安康。云安:唐为云安县,北宋为云安军,属夔州。

平善坝西侧为松门溪的入江处。公元1037年春,欧阳修作为夷陵县令春巡农事时,泊船平善坝,写下一首《松门》:
岛屿松门数里长,悬崖对起碧峰双。
可怜胜境当穷塞,翻使流人恋此邦。
乱石惊滩喧醉枕,浅沙明月入船窗。
因游始觉南来远,行尽荆江见蜀江。
“行尽荆江见蜀江”,表明此处为入峡的开始。
|

黄猫峡的东口即为南津关(或称下牢关),这里最著名的景点是三游洞。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自江州(今湖北九江)赴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的白居易在弟弟白行简的陪同下溯江而上,自通州(今四川达州)赴任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的元稹则顺江而下,三月十日他们在夷陵(今湖北宜昌)相遇。因依依不舍,第二天元稹又反送白居易兄弟到三峡入口的下牢关。第三天酒酣耳热之际,三人游兴大发,寻着泉水之声,攀崖斩棘,发现了一处无人来过的洞口,入洞探幽,流连忘返,待了一个晚上。第四天早晨,元稹提议各赋诗一首题于洞壁,以纪念三人的这次相会,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三游洞由此得名,可惜三人的诗作都没有留传下来,只保留下来白居易的《三游洞序》(节选):
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余序而记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嵌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知退:白行简,字知退。如之何:即何如之,为什么会这样。府:洞府,对此洞的美称。津繇:水航经由的渡口。繇,通“由”。岁代:年复一年,谓长久以来。委置:抛在一边。白行简这几句的意思,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却多年来寂寞无闻,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太息:即叹息。白居易这几句的意思,这件事可以说明一些道理,世上可叹的事其实还有很多。微之:元稹,字微之。矧:况且。两偶于是:两件事(指上文所说“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都在这里实现了。偶:相遇。序:同“叙”,记叙。目为:题为。相嵌:犹镶嵌。备书:详细地记载。

白居易与元稹分别时,又再写了一首赠别诗,题目为:“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沣上。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夜,遇微之于峡中,停舟夷陵,三宿而别,言不尽者,以诗终之,因赋七言十七韵以赠,且欲记所遇之地与相见之时,为他年会话张本也。”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稹回京不久,又被贬通州司马。三月二十九日,白居易等人送别元稹,出长安向西,过沣水桥,行至户县蒲池村,天色已晚,他们在那里住了一宿,第二天才依依惜别,白居易曾写下《城西别元九》:“城西三月三十日,别友辞春两恨多。”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三月赠别的这首诗题目较长,后人改为《赠微之》:
沣水店头春尽日,送君上马谪通川。
夷陵峡口明月夜,此处逢君是偶然。
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三宿未回船。
坐从日暮唯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
齿发蹉跎将五十,关河迢递过三千。
生涯共寄沧江上,乡国俱抛白日边。
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流落半归泉。
醉悲洒泪春杯里,吟苦支颐晓烛前。
莫问龙钟恶官职,且听清脆好文篇。
别来只是成诗癖,老去何曾更酒颠。
各限王程须去住,重开离宴贵留连。
黄牛渡北移征棹,白狗崖东卷别筵。
神女台云闲缭绕,使君滩水急潺湲,
风凄暝色愁杨柳,月吊宵声哭杜鹃。
万丈赤幢潭底日,一条白练峡中天。
君还秦地辞炎徼,我向忠州入瘴烟。
未死会应相见在,又知何地复何年。
旧游:指二人年轻时在长安的朋友们。归泉:亡故。支颐:以手托下巴。龙钟:衰老貌;失意潦倒貌。好文篇:白居易自注:“微之别来有新诗数百篇,丽绝可爱。”王程:奉公命差遣的行程。黄牛、白狗:白居易自注:“黄牛、白狗,皆峡中地名,即与微之遇别之所也。”神女台:指巫山神女峰。使君滩:在黄牛峡中。赤幢:红色旗子,比喻晚霞染红了江水。白练:比喻夜晚明月照耀下的江水。炎徼:南方炎热的边区。

公元1037年春,欧阳修作为夷陵县令春巡农事时,游览三游洞,写下一首《三游洞》:
漾楫溯清川,舍舟缘翠岭。
探奇冒层崄,因以穷人境。
弄舟终日爱云山,徒见青苍杳霭间。
谁知一室烟霞里,乳窦云腴凝石髓。
苍崖一径横槎渡,翠壁千寻当户起。
昔人心赏为谁留,人去山阿迹更幽。
青萝绿桂何岑寂,山鸟嘐嘐不惊客。
松鸣涧底自生风,月出林间来照席。
仙境难寻复易迷,山回路转几人知。
惟应洞口春花落,流出岩前百丈溪。
漾楫:摇桨,借指泛舟。穷人境:来到荒无人烟的地方。乳窦:钟乳石洞穴。云腴:传说中的仙药,借指钟乳石。山阿:山的曲折处。岑寂:寂静,清冷。嘐嘐:象声词,此指鸟鸣。岩前百丈溪:欧阳修注为“即下牢溪也”。陆游在《入蜀记》中曾记载三游洞石刻:“旁石壁上刻云:‘景佑四年七月十日,夷陵欧阳永叔’,下缺一字。又云‘判官丁’,下又缺数字。丁者,宝臣也,字元珍。今丁字下二字,亦仿佛可见,殊不类‘元珍’字。又永叔但曰夷陵,不称令。”实际上,欧阳修在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七月间并不在夷陵,他三月至九月跑去许昌迎娶第三任妻子薛氏。

唐代时,公元819年春,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一同游览三游洞,被称为“前三游”。北宋时,公元1059年冬,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离蜀赴京过下牢关时,也一同来游过此洞,被称为“后三游”。应当地官吏所求,三人各题诗一首,书于洞壁之上。
苏洵所作为《题三游洞石壁》:
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长溪冷欲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
尔:指苏轼、苏辙。苏洵略带调侃地对两个儿子说,我年老体弱,你们非要拉我上来,现在我想隐居此地不走了,可是你们两个还要谋求功名的年轻人却待不下来。
苏轼所作《游三游洞》:
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
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
屦:古时用麻、葛等做成的鞋。
苏辙所作《题三游洞石壁》:
昔年有迁客,携手醉嵌岩。
去我岁已百,游人忽复三。
嵌岩:山洞。岁已百:实际已过去240年。

三苏所作三绝句应该是现场所作,多少有点应付差事。第二天到了峡州,下牢关的亭长又追了来,央求三苏再写诗。苏轼写下一首《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复以此诗授之》:
一径绕山翠,萦纡去似蛇。忽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
滑磴攀秋蔓,飞桥踏古槎。三扉迎北吹,一穴向西斜。
叹息烟云老,追思岁月遐。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
洞煖无风雪,山深富鹿豭。相逢衣尽草,环坐髻应髽。
灶突依岩黑,樽罍就石洼。洪荒无传记,想像在羲娲。
此事今安有,遗踪我独嗟。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古槎:古旧的木筏。煖:温暖。豭:公猪,指野猪。髽:用麻束住头发。这里指因披荆攀崖使头发蓬乱,需要再梳理。灶突:灶上烟囱。樽罍:指酒杯或饮酒。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羲娲:伏羲和女娲
的并称。苏轼想象在远古时代的先民们曾在此居住。山翁:指诗题中的“亭吏”,应该是一位年老的当地人。槎牙:形容错落不齐之状。此用于自谦,形容诗语缺乏条理。

三游洞内为典型的岩溶景观,洞中横排三根钟乳石柱从天而降,宛如门楹,将三游洞自然分隔为前后两个石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
苏辙则又写下一首《三游洞》:
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
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
清溪百丈下无路,水满沙土如鱼鳞。
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构火青如燐。
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气飘乱为横云。
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
硉兀:亦作“硉矹”。高耸;突出。惊麇:受惊的鹿。青燐:青磷,俗称鬼火。三人:指白居易等三人。冠盖:指藤萝绿植。

公元1170年,陆游赴任夔州通判,溯江而上经过下牢关游览三游洞,
在《入蜀记》中记述:“(十月八日)系船与诸子及证师(注:僧人证法师)登三游洞,蹑石磴二里,其险处不可着脚。洞大如三间屋,有一穴通人过,然阴黑峻险尤可畏。缭山腹,偃偻自岩下,至洞前,差可行。然下临溪潭,石壁十余丈,水声恐人。又一穴,后有壁,可居。”陆游写下一首《系舟下牢溪游三游洞二十八韵》:
旧观三峡图,常谓非人情。意疑天壤间,岂有此峥嵘。
画师定戏耳,聊欲穷丹青。西游过沔鄂,莽莽千里平。
昨日到峡州,所见始可惊。乃知画非妄,却恨笔未精。
及兹下牢戍,峰嶂毕自呈。下入裂坤轴,高鶱插青冥。
角胜多列峙,擅美有孤撑。或如釜上甑,或如坐后屏。
或如倨而立,或如喜而迎。或深如螺房,或疏如窗棂。
峨巍冠冕古,婀娜髻鬟倾。其间绝出者,虎搏蛟龙狞。
崩崖凛欲堕,修梁架空横。悬瀑泻无底,终古何时盈。
幽泉莫知处,但闻珩佩鸣。怪怪与奇奇,万状不可名。
久闻三游洞,疾走忘病婴。窦穴初漆黑,伛偻扪壁行。
方虞触蛰蛇,俯见一点明。扶接困僮奴,恍然出瓶罂。
穹穹厦屋宽,滴乳成微泓。题名欧与黄,云蒸苍藓平。
穿林走惊麇,拂面逢飞鼪。息倦盘石上,拾樵置茶铛。
长啸答谷响,清吟和松声。辞卑不堪刻,犹足寄友生。
非人情:非常人所能想象。沔鄂:今武汉地区。坤轴:地轴。鶱:向上飞。角胜:较量胜负,此指山峰胜出。擅美:独享美名。釜、甑:皆古炊煮器名。珩佩:各种不同的佩玉。伛偻:俯身,佝偻。欧与黄:指欧阳修和黄庭坚有关的题刻。麇:古书上指獐子。鼪:黄鼬。茶铛:煎茶用的釜。陆游在写到游览三游洞前,大段描写在下牢关所见各种外观的峰峦和山泉瀑布,足见他初睹三峡的兴奋。其实下牢关刚是三峡入口处,后面还有更加擎天壮美的山峦等着与他相会呢。

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在下牢关所见山峦:“(十月)八日。五鼓尽,解船,过下牢关。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雕,西望重山如阙,江出其间,则所谓下牢溪也。欧阳文忠公(注:欧阳修谥号“文忠”)有《下牢律》诗云:‘入峡水渐曲,转滩山更多。’即此也。”陆游又写下一首《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
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
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
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
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芒鞋:草鞋。胡床: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日铸:日铸茶,又名“日铸雪芽”,产于绍兴东南五十里的会稽山日铸岭,自宋朝以来列为贡品,为我国历史名茶之一。

陆游在下牢关住了一晚,第二天(十月九日)早晨离开时,天下起了小雪。陆游想起两天前在与峡州知州叶安行会面宴饮时,叶安行曾为本地干旱而祈雪,于是写诗寄给叶安行,其为《过夷陵适值祈雪,与叶使君清饮谈括苍旧游,既行舟中雪,作戏成长句奉寄》:
巴楚夷陵酒最醇,使君风味更清真。
少年恨不从豪饮,薄宦那知托近邻。
本拟笙歌娱病客,却催雨雪恼行人。
朝来冻手题诗寄,莫笑攲斜字不匀。
括苍:括苍山是浙江名山之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陆游与叶安行二人年轻时应一同游历过括苍山。近邻:指夔州与峡州相邻。地方官为本地祈雨祈雪,也是份内之事,陆游这里是开玩笑,所以题目中称“作戏”。

三游洞下的溪水被称为下牢溪,溪水清澈见底,碧澄如玉,溪流蜿蜒曲折入层峦叠嶂之中,两岸奇峰竟秀,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溪”。
公元1037年春,欧阳修作为夷陵县令春巡农事时,溯江而上来到下牢关,写下一首《下牢溪》:
隔谷闻溪声,寻溪度横岭。
清流涵白石,静见千峰影。
岩花无时歇,翠柏郁何整。
安能恋潺湲,俯仰弄云景。

南津关位于长江三峡最东端。如果顺流而下,即是“三峡至此穷”;如果逆流而上,便是“三峡由此始”。南津关也称下牢关,因下牢溪从北向南在此流入长江,溪口有过江渡,人称下牢津。
公元1037年春,欧阳修作为夷陵县令春巡农事时,溯江而上来到下牢关,写下一首《下牢津》:
依依下牢口,古戍郁嵯峨。
入峡江渐曲,转滩山更多。
白沙飞白鸟,青嶂合青萝。
迁客初经此,愁词作楚歌。
迁客:欧阳修自指。楚歌:项羽兵败时曾陷“四面楚歌”,因此楚歌引申指悲歌,表示陷入困境。

南津关(下牢关)自古就是“雄当蜀道,巍镇荆门”的峡江咽喉,历朝历代官府都在此设有关卡检查峡江往来船只,也设有驿站为往来旅客提供停息之所。
公元1037年春,欧阳修还写下一首《劳停驿》: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按照当地方言,“劳”即“牢”。上面那首《下牢津》有句“入峡江渐曲”,表明是溯江而上入峡过下牢关时所作;这首《劳停驿》有句“豁尔见平川”,则说明是顺江而下出峡过下牢关所作。

公元768年正月,杜甫带领一家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前往江陵(今湖北荆州),经过下牢关时曾停留住宿,写下一首《春夜峡州田侍御长史津亭留宴》:
北斗三更席,西江万里船。
杖藜登水榭,挥翰宿春天。
白发烦多酒,明星惜此筵。
始知云雨峡,忽尽下牢边。
挥翰:挥毫。本地官员知道杜甫的诗名,向杜甫求诗求字自然是一定的。

“至喜亭”曾是宋代峡州名胜,建于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由当时峡州太守朱庆基修建在夷陵城西门外大江边,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朱庆基又请被贬到此地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撰写了《峡州至喜亭记》,其中有“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因年代久远,宋代至喜亭早已不存,明清时,又在夷陵东山和县城内建造过至喜亭。1983年,宜昌市政府按仿宋建筑模样,在下牢溪口三游洞景区内的山顶部重建至喜亭。
公元1167年七月,卸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东归经过峡州,登至喜亭,写下一首《又一绝》:
归客来登至喜亭,喜归兼喜峡江平。
当时作记文章伯,不止文章得美名。
文章伯:对文章大家的尊称。此指欧阳修,曾作《峡州至喜亭记》。

公元1175年四月,赴任成都府知府兼四川制置使的范成大,溯江而上到达峡州夷陵,在至喜亭江边写下一首《峡州至喜亭》:
断崖卧水口,连冈抱城楼。下有吴蜀客,樯竿立沧洲。
雨后涨江急,黄浊如潮沟。时见山峡船,铙鼓噪中流。
适从稠滩来,白狗连黄牛。涡濆大如屋,九死争船头。
人鲊尚脱免,虎牙不须忧。
吴蜀客:指往来吴蜀两地之间的商旅。铙鼓:顺流而下的船只用铙鼓声提醒避让。稠滩:即白居易的诗句:“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涡濆:漩涡和涌浪。人鲊:险滩“人鲊瓮”,在秭归城下。虎牙:虎牙滩,在夷陵城南面的荆门山下。

宋代时,在夷陵县衙附近建有一座“楚塞楼”,楼名由黄庭坚书写,也是峡州名胜。此楼早已不存,如今在三游洞景区内的山顶部重建了一座三层古建筑,命名为“楚塞楼”。
公元1167年七月,卸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东归经过峡州,登至喜亭,写下一首《楚塞楼》:
楚国封疆六千里,荆门岩峦十二背。
南标铜柱北虎牙,天险城边古西塞。
江山如故名尚存,形势虽强国何在?
水流三峡无古今,月照孤城几兴废。
吴蜀英雄空战争,屈宋风骚谩悲慨。
但愿时清塞不尘,楼上芳尊日相对。
荆门岩峦十二背:位于夷陵城南部大江边,王十朋自注:“去峡州四十里有荆门山,峰峦连延,号荆门十二背。”南标铜柱北虎牙:王十朋自注:“杜诗‘虎牙铜柱皆倾侧’,荆门铜柱在南,与虎牙相对。”王十朋引用杜甫诗句来自《虎牙行》,杜诗中“虎牙”为虎牙山,在荆门山对岸;杜诗中“铜柱”有可能指的是衡阳铜柱,相传为吴国都督程普与蜀将关羽所立,作为吴蜀分界。王十朋说“荆门铜柱”,大概是误会了。天险城边古西塞:王十朋自注:“州南有天险城。”此所谓的“天险城”有可能是三国时期吴国所建。王十朋在诗中列举了这几个地名,就是为了说明楼名“楚塞”名不虚传。塞不尘:意思是不再有战争。

三游洞山顶南侧靠近江边,有一巨大的圆形石峰,上立张飞擂鼓石像。相传为张飞任宜都(今宜昌)郡守时所筑督兵操演擂鼓台。
公元1192年左右,南宋诗人孙应时曾出任成都府通判,路过三游洞时,写下一首《三游洞之外俯瞰峡江酷似钓台》:
木落天清岚翠开,缓将脚力试崔嵬。
千年洞府烟霞外,一壑水声风雨来。
客路山川生白发,古人名字剥苍苔。
平生感慨忘言地,俯见沧江忆钓台。
钓台:指东汉隐士严子陵垂钓处,故址在今浙江桐庐城西十五公里的富春江畔。孙应时是浙江余姚人,对家乡的严子陵钓台自然比较熟悉。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等)也曾至少两次来游过三游洞并留下了题刻。陆游在《入蜀记》中记录了他所见黄庭坚的题刻:“上有刻云:‘黄大临、弟庭坚,同辛纮子大方,绍圣二年三月辛亥来游。’……洞外溪上又有一崩石偃仆,刻云:‘黄庭坚、弟叔向、子相、侄檠同道人唐履来游,观辛亥旧题,如梦中事也。建中靖国元年三月庚寅。’按,鲁直初谪黔南,以绍圣二年过此,岁在乙亥,今云辛亥者误也。”绍圣二年是公元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今重庆彭水),溯江而上经过三游洞;建中靖国元年是公元1101年,黄庭坚离开戎州(今四川宜宾),顺江而下经过三游洞。今三游洞景区山顶建有一座“山谷亭”。
公元1178年五月,离蜀东返的陆游,顺江而下,再次经过西陵峡口下牢关,写下一首《峡口夜坐》:
三峡至此穷,两壁犹峭立。估船无时行,妇盎有夜汲。
风生树影动,月碎水流急。草根缀微露,萤火飞熠熠。
吾行已四旬,才抵楚西邑。浩歌散郁陶,还舟觉衣湿。
估船:商船。郁陶:酣畅貌;欣悦貌。

公元1178年五月,离蜀东返的陆游,还写下一首《舟出下牢关》:
大舸凌惊涛,飞渡青玉峡。虚壁云蒙蒙,阴洞风飒飒。
拂天松盖偃,入水山脚插。炎曦忽摧破,亭午手忘箑。
悬知今夜喜,月白宿沙夹。旷哉七泽游,盟鸥不须歃。
青玉:比喻两岸青翠的植物。炎曦:指炽烈的日光。箑:扇子。悬知:料想,预知。陆游看到阳光灿烂,料想今夜无雨,故喜。七泽:相传古楚有七处沼泽,后以“七泽”泛称楚地诸湖泊。盟鸥:谓与鸥鸟订盟同住水乡。比喻退隐。歃:歃血为盟。陆游对于从此返回家乡退隐山林,充满着期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