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曲镇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樊川的中间,其名称由来跟韦曲一样,是因为古代长安贵族杜氏族群的聚居和其地紧挨潏水的缘故。杜甫虽然出生在河南巩县(今巩义),但是自认文武双全的魏晋名将杜预为其十三世祖,杜预便是长安杜氏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其十六世祖也是杜预,而且杜牧是地地道道的长安杜曲人。由此可见,杜曲这里应该有一些杜甫的远房亲戚,加上杜曲风景优美,所以杜甫无论是访亲问友还是踏青郊游,都没少来过杜曲。
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秋天,杜甫在游曲江时作诗《曲江三章,章五句》。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功名已经有六、七个年头了,可是仍然毫无结果,难免心情抑郁。在“萧条秋气”里,面对“菱荷枯折”、“哀鸿独叫”,诗人本就有悲秋的情怀,加之自己已经四十一岁鬓角开始泛白,看着曲江边“比屋豪华固难数”,也就是富贵豪宅连城一片,不由得心灰意冷,发出“ 非今亦非古”的“长歌”,也就是这少见的五句七言体。这首诗的第三章为: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翻译成白话:我已断定此生艰难而不去问天,幸好杜曲那边还有几亩桑麻田,所以我将移居终南山边。短衣匹马追随李广的足迹,射杀猛虎以度过余年。这里引用了西汉名将李广的故事。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贬为庶人,家居数岁,尝于蓝田南山中射猎,有一次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箭射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过后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
这首诗算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后代诗词人经常引用,以至于“自断此生”、“杜曲桑麻”、“短衣匹马”等都已经成为了成语。例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中有:“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杜甫诗作中在长安(今西安市)留下的足迹。
樊川的地形图。樊川的北端是韦曲镇,因韦氏家族聚居得名;樊川的中端是杜曲镇,为杜氏家族世居之地。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出生在瓜州村,在朱坡村建有庄园别业,他自谓“樊川翁”,又将其著作命名为《樊川集》。杜牧曾写有《忆游朱坡四韵》:“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猎逢韩嫣骑,树识馆陶园。”韩嫣是汉武帝的宠臣,馆陶是汉景帝姐姐、汉武帝姑姑馆陶公主,由此可见樊川杜曲一带居住的都是显贵之家。
今天的韦曲都是高楼大厦,已经跟城市连成一体,而杜曲因为距离市区远一些,尚保持着乡村风貌。杜牧有一次邀同僚沈询秋游樊川,沈因公事不至,他便独自游,写诗一首《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
奇怪的是,今天的杜曲镇几乎已经没有杜姓人氏了。杜甫晚年在诗作《壮游》中回忆长安生活时有:“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说他来故乡杜曲坐客,这里有年高望重的老人对他充满敬意。

杜曲山坡上的立牌“诗圣故里,花园杜曲”,这让河南巩义人看到了,肯定要“口诛笔伐”一番了。杜甫晚年在诗作《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有:“吊影夔州僻,回肠杜曲煎。”
说自己在偏僻的三峡夔州中身单影只,想到故乡杜曲难回而倍感煎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