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班牙南部城市科尔多瓦(Cordoba),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公元前二世纪沦为罗马人殖民地,公元一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在西班牙辖区的首府;六世纪被东日耳曼人一支的西哥特人占领,成为了首都在托莱多的西哥特王国的一部分;八世纪又被来自北非的穆斯林摩尔人所占领,后来成为了伊斯兰教统治下的后倭马亚王朝首府,经历了一段鼎盛繁荣时期;十三世纪被北部的卡斯蒂利亚王国攻下,摩尔人被赶走,城市重新归入基督教世界,从此也陷入了长期衰落。
如今的科尔多瓦只是一个中等大小的城市,但在老城区却拥有许多令人过目难忘的古代建筑遗址,其中始建于公元八世纪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是西班牙地区最辉煌的东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代表,成为这座历史名城的主要标志。说到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始建者: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正是他建立了后倭马亚王朝(也称作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开始了中世纪伊斯兰教政权在西班牙地区长达700年的统治。
故事发生在公元750年前后的中东地区,已经建立了一百多年的阿拉伯帝国发生了一次政权更迭,首都在大马士革的倭马亚王朝被阿巴斯王朝所取代,阿巴斯王朝随后定都巴格达(现如今沙特和伊朗的梁子大概在那个时候就结下了)。阿巴斯王朝对倭马亚王朝的王室成员进行了疯狂的捕杀,只有这位阿卜杜勒·拉赫曼命大,乔装打扮逃了出来。他一路沿着地中海南岸向西,途经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地区,历经艰辛,到达今天的摩洛哥北部地区,这里是他母亲的部族柏柏尔人的领地,在此总算是得到了喘息和庇护。雄心勃勃的阿卜杜勒·拉赫曼一心想着怎样为家族复仇,重振倭马亚王朝的雄威,他把目光瞄向了北方隔海峡相望的西班牙南部地区,那里本是倭马亚王朝前辈们扩张打下的土地,现在却被阿巴斯王朝所窃据。经过精心策划和秘密联络,755年末,他率领柏柏尔人组成的一支队伍在格拉纳达南部海岸登陆,利用当地各穆斯林统治者的内讧,攻城略地,很快占领了塞维利亚,第二年他打败了阿巴斯王朝驻西班牙总督,攻入科尔多瓦。此后十年中,又向北不断进攻,攻陷托莱多城,最终取得了整个伊斯兰教在西班牙的统治权。他以科尔多瓦为自己的都城,自称埃米尔(亲王),建立起后倭马亚王朝,成为了阿拉伯帝国在西班牙的割据势力。阿卜杜·拉赫曼一世在位时期曾先后击退来自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军事进攻和法兰西查理曼帝国的远征军,从而控制了整个西班牙地区的局势,并着手国内的经济、文化建设,下令整修城市,开凿运河,改进农业技术,鼓励商业贸易。786年,开始建造科尔多瓦清真寺,使其逐渐成为西方伊斯兰教的教育和文化中心,大量下层基督教徒和奴隶归信伊斯兰教,促进了伊斯兰教在欧洲的广泛传播。

8月13日,我们搭乘高速火车AVE离开塞维利亚,行程43分钟(8:50-9:33),到达科尔多瓦火车站,入住火车站旁边的酒店:AC Hotel
Cordoba,然后便准备开始科尔多瓦老城区的一日游。

酒店距离老城区并不远,但为了节省时间,还是直接打车来到大清真寺的门口。

这是网上下载的大清真寺俯瞰图。这座宏伟建筑为长方形,长180米,宽130米,寺院是按阿拉伯清真寺的传统风格修建起来的,北部约四分之一是橘子庭院,南部约四分之三是清真寺主体建筑。在清真寺主体建筑中间,突兀地升起一座拉丁十字形状的天主教堂,这是在清真寺建成几百年后,基督教统治者重新夺回科尔多瓦后而改建出来的。

进门后便是橘子庭院,未及细看,赶紧买票进入正殿建筑。正殿内装饰极为豪华,玉柱林立,拱廊纵横。据说殿内尚存的850根大理石石柱,将正殿分成南北19行,每行各有29个拱门的翼廊,每个拱门又各有上下两层红白相间的马蹄形拱券。

除了如满天彩虹般的马蹄形廊柱,还有拱门上精美的伊斯兰雕花纹以及顶上一个个接连而下的吊灯,让人看得人眼花缭乱。穿梭其间,仿佛走入了一个时空凝固的奇妙古代世界。

公元8世纪,远离故土、割据一隅的阿普杜拉.拉赫曼一世开始建设这座大清真寺,大概是要向位于遥远东方巴格达的阿拉伯阿巴斯王朝的统治者展现他分庭抗礼的雄心壮志。

在初建清真寺时,这些石柱的材料有掠夺自法国和西班牙的城市,有从古罗马帝国的古建废墟上精选而得,也有东罗马拜占廷帝国赠送的礼物。经加工,石柱统一制成4米标准高度的古希腊科林思柱式。

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死后,后倭马亚王朝曾有一段分裂衰落的时期,直到第八位埃米尔即位,他跟其祖先有同样的名字,被称为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在他的带领和统治下,后倭马亚王朝重新获得了统一和强大。

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扩建了大清真寺,使其成为仅次于麦加清真寺的世界第二大清真寺。公元929年,他开始使用哈里发的称号,从而彻底与阿巴斯王朝分庭抗礼。科尔多瓦也迎来了最繁荣强盛的时代,完全可以和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巴格达相媲美。

大清真寺经多次扩建,从公元8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13世纪,工程持续了几百年,建筑风格和特色并没有变,只是建筑面积越来越大,装饰越来越丰富。对于西班牙地区的穆斯林来说,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是仅次于麦加和耶路撒冷的朝圣之地。

到了13世纪,来自北部的卡斯蒂利亚王国占领科尔多瓦后,大清真寺命运也来到了历史拐点,基督教统治者们一直纠结于是不是要摧毁这个雄伟美丽的建筑,然后重建一座大教堂。

十六世纪初,西班牙帝国的伟大君主查理五世国王,命人开始大清真寺的改建工程。正殿中的石柱和拱门近三分之一被毁,从中建起了一座文艺复兴式的大教堂,包括主座堂、王家小礼拜堂、唱诗班等几部分。

唱诗班的椅子全是带有华贵的巴洛克雕饰的精湛工艺品,两个讲道台是用桃花心木、大理石、碧玉等镶嵌制成。

但因对原有的珍贵建筑的破坏过多而引起了查理五世国王的不满,他对改建者们惊呼道:“你们为建起一些在我国到处都能见到的东西而破坏了再也无法找回的东西”。

正因为查理五世国王及时制止,这座伊斯兰教的大清真寺才得以保持至今,并因此而成为一座使伊斯兰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并存的特殊建筑物,成为西班牙最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各地游人。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入选1984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1994年按同一标准扩充到整个科尔多瓦历史街区。

走出正殿来到橘院,这里种植了96棵橘树和其他橄榄树、柏树等,使得这里一年四季都香气四溢。

院内有一水池,是穆斯林在礼拜前履行净礼的地方,潺潺流出的泉水,仿佛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发生的故事。

最北边有一座高达93米的钟楼,可以登顶俯瞰科尔多瓦城市风光。其前身是大清真寺的的宣礼楼,在18世纪时,宣礼楼被改造成了巴洛克式的钟楼塔。

在钟楼的下部,摩尔风格的大门还保留着,依稀表明其历史上曾经是一座伊斯兰教的宣礼塔。

走出大清真寺,开始游览科尔多瓦旧犹太人街区,其与大清真寺之间就隔着一条街道,清一色的白色房舍便是它的标志。

大清真寺周边宛如迷宫的狭窄小巷内,分布着一些餐馆、酒吧、服装和旅游商品店。

小巷内藏着很多历史悠久的小餐馆和咖啡馆,走累了或迷路了可以随时坐下来边休息边享用美食。

餐馆内部的装饰颇具伊斯兰风格。

从大清真寺向东走不远,有一条著名的小巷,被称作百花巷。走进巷子,在狭窄的小巷两侧,墙壁上挂满了鲜花。在巷内转身回头,远处大清真寺的钟楼出现在巷子顶部,与挂满鲜花的巷子相映成趣。

在每年5月的科尔多瓦庭院节期间,很多人家都会打开大门,让游客参观他们精心布置的庭院。2012年,这个节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犹太人老街区基本保持了中世纪的风貌,狭窄的街道,白色的房屋、建筑围合庭院的住宅,金属栅栏和窗台上的鲜花以及墙壁上挂着的色彩鲜艳的盆花作为装饰。这是一家布置漂亮的内庭院。

这个宽约1米的死胡同被称为“丝巾巷”,想象中应该是挂满丝巾和手帕,大概只有在五月“庭院节”的期间?

逛完了丝巾巷和百花巷,沿着大清真寺的西外墙向南走,去看古罗马桥。

大清真寺西外墙,保存着一排完整的摩尔风格门楼。

大清真寺南墙外的广场,广场西侧是圣拉斐尔凯旋柱,广场南侧是凯旋门。

这个小凯旋门实际是古罗马桥的桥门。

凯旋门外的古罗马桥,横跨在瓜达尔基维尔河上,桥的另一端还修筑了高大的桥头堡。这座已有近2000年历史的古老桥梁,经过历史上多次的维修,仍发挥着沟通连接两岸的作用。

从罗马桥向西200米,便来到基督教国王城堡,也称为哈里发城堡,因为历史上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和基督教的国王都曾在这里居住。不过比起塞维利亚的王宫和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这里要逊色很多了,不看也罢。

倒是参观了一下城堡外头的哈里发城堡浴室遗址,这里是阿拉伯时代的皇家浴室。科尔多瓦城内开有一些阿拉伯浴室,供游客沐浴体验。

参观完城堡浴室,在附近老街区找了家餐馆吃饭。旁边桌子一个西班牙小伙弹着吉他,给大家高歌一曲。

其他几桌的游客受到感染,纷纷起身,载歌载舞。由此可以看到西班牙人热情开朗的性格。

吃过饭继续逛大清真寺西边的犹太街区。在伊斯兰教统治期间,科尔多瓦的统治者要开明得多,他们把犹太教和基督教视作圣书的子民,尊重他们的信仰自由。因此在摩尔人治下三个宗教和谐相处超过200多年。

这里有一座建造于1314年的犹太教老教堂,是犹太人曾在这里生活的见证,和它并排的还有两座小博物馆。不过犹太教堂正关闭修葺,没能进去参观。

这是犹太人街区的迈蒙尼德广场。迈蒙尼德(1138-1204),是中世纪犹太教首屈一指的犹太神学家、哲学家。

这就是犹太先知迈蒙尼德的雕像,他在1135年出生于科尔多瓦,后来移居埃及,1204年在埃及开罗去世,他一生在哲学、神学、数学、医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此门名叫阿尔莫多瓦门,一座阿拉伯摩尔人中世纪兴建的古老城门,是科尔多瓦目前仅存的三座城门之一。

这是犹太区中的一处庭院。在基督教王国光复运动之后,犹太人失去政治地位,甚至在公元1492年被驱逐出西班牙国土。

街边一个瓷器商店,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彩绘瓷器是有名的工艺品,很受游客欢迎。

走到了坦蒂里亚斯广场,这里是科尔多瓦的城市中心和商业中心,广场四周矗立着各大银行、餐厅和商店,终日是熙熙攘攘、往来购物的人群。

坦蒂里亚斯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骑马铜像,骑在马上的是贡萨洛·德·科尔多瓦,十六世纪西班牙帝国名将,火器时代第一个划时代的统帅,人称伟大的贡萨洛。

古罗马神庙遗址,它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扩建市政厅时而意外发现的,该神庙始建于一世纪古罗马帝国时期,是当时科尔多瓦市内最重要的神庙。

这是科雷德拉广场,是安达卢西亚地区最大的广场,建于十七世纪,最开始被用作古竞技场,这里也曾举办斗牛和赛马,现在是当地人以及游客休息的地方以及各种活动的举办地,四周都是各式的咖啡店以及小商铺等。

小马驹广场是科尔多瓦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广场曾经是小贩聚集的热闹集市,现在周围还有很多礼品店出售各种当地特产。

在小马驹广场中间,是一个八角形喷泉,其顶有的一个小马雕像,是科尔多瓦的市徽。另外,广场旁边还有著名的小马客栈,曾被塞万提斯在其名著《唐吉诃德》中曾提到过。

马驹广场的另一侧是圣拉斐尔凯旋柱,柱顶是圣拉斐尔天使雕像,祂是科尔多瓦的城市保护神。在老城区转悠了这么长时间,LP喊累,于是打车返回酒店。

在科尔多瓦西郊,有一处宫殿遗址博物馆,就是麦地那-阿沙哈拉宫,始建于936年,是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修建的宫殿,并以他的爱妃阿沙哈拉的名字命名,原计划建成为王国新首都,但仅存在了一个世纪,就被柏柏尔人摧毁。我们本打算第二天上午去看看,却得知今年宫殿遗址处在修葺关闭状态,所以第二天上午乘坐高速火车AVE离开科尔多瓦,前往下一站格拉纳达。(此为网上下载图片)
在公元十世纪前后,当时科尔多瓦有约50万人,和罗马、君士坦丁堡并列为欧洲三大都市,据记载当时科尔多瓦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和礼拜堂超过三百座,图书馆和阅读室超过七十座。在印象里中东阿拉伯地区是比较落后的,没想到历史上阿拉伯文明也曾创造了如此璀璨夺目的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