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阆中古城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后设置阆中县,此后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置郡府,是历代川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阆中历史上的诸多文化名人中,唐朝诗人杜甫,无疑是极重要的一位。杜甫吟咏阆中山水的诗歌至今仍被人广为传诵,可以说对阆中旅游的宣传起了很大作用,怪不得阆中人在很多旅游景点的地方都要刻写下杜甫的诗歌。
公元763年秋,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避难的杜甫得知挚友房琯在返京途中客死阆中,便一个人星夜兼程赶赴阆中,吊唁并料理朋友后事。这次大约在阆中住了三个月,后接到家信,得知爱女生病,遂返回了梓州。公元764年初春,杜甫带着一家人从梓州来到阆中,打算乘船沿嘉陵江向南去重庆,然后沿长江顺流而下离开蜀地。在阆中期间,杜甫曾遍览阆中山川美景,不久得到了好友严武再回成都、主政蜀地的消息,本打算在阆中等待严武见上一面再走,后在严武的力邀下,杜甫放弃了离蜀的计划,又带着一家人,离开阆中返回成都。这一次在阆中又住了约两个月。杜甫两次莅临阆中,加起来的时间不到半年,但却在此写下了六十余首诗歌。其中吟诵阆中风光人文的就有《阆山歌》《阆水歌》《滕王亭子二首》《玉台观二首》《南池》等10余首。其中的名句“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早已成为阆中古城的宣传语。
9月19日下午4点左右,我们驾车到达阆中,21日上午9点左右离开阆中,在一天多的时间里,主要游玩了锦屏山景区、古城景区、滕王阁景区等三个景点。我的阆中游记打算写两篇,古城景区内的游玩可以写一篇,锦屏山和滕王阁景区可以合起来写一篇。因为锦屏山和滕王阁这两个景点都跟杜甫有很大关系,这就是我要用杜甫诗歌把它们串联在一起的原因了。

从剑门关一路高速来到阆中,出阆中收费口时,已过下午4点。先不着急进古城游玩,第二天可以花一整天时间慢慢逛古城,遂决定先前往与古城隔江相望的锦屏山景区游玩,因早就知道锦屏山上是俯瞰整个古城绝佳地点。

很快便来到锦屏山景区,山下是南津关古镇。这里自古便是商贾云集、物流繁茂的水陆要塞,是从南方进出阆中古城的重要渡口。不过看了一眼便知,应该都是重新翻建过的仿古建筑,便没有停车,直接开到山坡上的锦屏山景区入口停车场。

这是第二天在古城川北道署内游览时看到的,一张百年前外国人拍摄的南津关老照片。公元763年秋,杜甫从梓州来阆中时,先往东走到南部县城,再往北走到阆中,肯定是从南津关渡口过的江。杜甫曾在路上作诗《对雨》,有诗句:
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
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
虽然下雨天走得比较辛苦,但他想到的仍是此时正在跟吐蕃入侵者艰苦作战的唐朝军队士兵们,当时吐蕃军队已经打到了川西北和关中西部。

锦屏山,古称阆山,位于阆中古城南,与古城隔嘉陵江相对,就好像是古城南面的屏障。每到春日,山上繁花似锦,所以有联句“花木错杂似锦,两峰连列如屏”,故人们就把它叫作锦屏山。

进门后,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坐景区电动车来到位于半山腰的瞰翠亭。但此处树林茂密,遮挡住了俯瞰嘉陵江和阆中古城的视线。经过向本地游客打听,我们向西走,来到了吕祖殿和八仙洞。

站在八仙洞前俯瞰,嘉陵江绕流如带,古城楼台掩映,阆中城区全景尽收眼底。杜甫在公元763年秋天的第一次来阆中,吊唁好友房倌的去世,此时正值吐蕃进犯,长安城告急,加之自己长期流离不定,种种不快和忧虑使得杜甫这一次写出的诗歌多是自伤身世、忧国忧民的,例如这首《薄暮》:
江水长流地,山云薄暮时。
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
旧国见何日,高秋心苦悲。
人生不再好,鬓发白成丝。

杜甫在公元764年初春第二次来阆中,带着一家人准备离开蜀地,起初他的心情还是不好。因为巴蜀地僻偏远,消息不灵,写下了《伤春五首》,其第二首是:
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
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
寥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
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
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
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

不久消息传来,唐军在去年年底已经从吐蕃手中收复了长安,皇帝唐代宗也回到了京城。杜甫的心情舒畅了许多,他登上锦屏山观景,写下了著名的《阆山歌》: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往东北面瞧,如今阆中东面的灵山上建成了大佛寺景区,也叫东山园林景区。有唐代的石刻大佛,北宋状元洞,明代白塔等景点。

往西北方看,远处的玉台上,滕王阁隐隐矗立山间。

从八仙洞下来,经过了杜少陵祠堂。这是阆中人专为纪念杜甫而修的祠堂,前厅门内影壁上挂匾,所刻写的便是杜甫著名的《阆水歌》,前厅内悬挂的70多幅诗词木刻和字画,寄托了对诗人的怀念。

过了前厅,是一个内庭院,院中的两棵桂花树正值花期,金黄色的花朵铺满地面,飘着沁人肺腑的花香,拾级而上便是祠堂的正殿。

正殿中央是杜甫的汉白玉塑像,两侧悬挂着杜甫著名诗歌《阆山歌》和《阆水歌》。清乾隆皇帝曾评价说:“两诗著语奇秀,觉空翠扑人,冲襟相照。”锦屏山上的杜甫祠堂应该在宋代就已经有了,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来过阆中,他有一首诗《游锦屏山谒杜甫祠堂》,其中前八句为:
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
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
虚堂奉祠子杜子,眉宇高寒照江水。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原不死。

离开杜少陵祠堂,估计景区的电动车已经下班了,我们便沿石阶自行下山,路过宋张宪祠。张宪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爱婿,与岳飞同遭秦桧陷害,惨死风波亭。张宪是锦屏山麓阆南桥人,明代时被追封为烈文侯,清代在其家乡阆州建祠纪念。

祠内是一个四合院,院中间塑张宪武像,身披金甲,左手按剑,右手抚腰,威严挺立。张宪被杀时年仅27岁,他的墓在杭州西湖边。

走出锦屏山景区,正好景区也到了关门的时候。对于晚上住宿的地方,尚不知是住新城区还是住老城区,便开上车先去新城区转一转。阆中新城区在古城的西南方向,嘉陵江南岸,距离古城约4公里,是在一大块儿平地上建起来的。

杜甫曾写有一首诗《南池》,所描写的地方就是阆中新城区这个地方,他在诗中写道:
峥嵘巴阆间,所向尽山谷。
安知有苍池,万顷浸坤轴。
呀然阆城南,枕带巴江腹。
芰荷入异县,粳稻共比屋。
清源多众鱼,远岸富乔木。
独叹枫香林,春时好颜色。
可见在杜甫来阆中的那个时候,南池还是一片碧波荡漾的大湖,湖中鱼虾满塘,湖边菱角荷花繁茂,家家户户周边稻谷环绕,远山上树木葱茏,完全是一幅江南鱼米之乡的画面。

不过到了南宋陆游来的时候,南池就已经干涸大半,水乡风景不再了,他也写了一首《南池》:
二月莺花满阆中,城南搔首立衰翁。
数茎白发愁无那,万顷苍池事已空。
陂复岂惟民食足,渠成终助霸图雄。
眼前碌碌谁知此,漫走丛祠乞岁丰。
他希望主政者能重新筑坝蓄水,为民造福。从杜甫到陆游,经过了约400年,万顷苍池已不复存在;从陆游到现在,又过了800多年,南池已经变成了一座处处高楼大厦的新城镇。

开车转了一圈,最后还是决定去住到老城区,这样可以夜逛古城。如今过嘉陵江当然不必再象杜甫当年,要从南津关渡口乘船,现在直接开车过嘉陵江大桥,几分钟时间就从新城区来到了老城区。

最后选择了嘉陵江畔、古城旁边的张飞大酒店,酒店的斜对面正是南津关渡口。陆游从锦屏山下来,应是在此摆渡回城,却正赶上下大雨,他的《游锦屏山谒杜甫祠堂》的后八句为:
山川寂寞客子迷,草木摇落壮士悲。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然令人思。
夜归沙头雨如注,北风吹船横半渡。
亦知此老恨未平,万窍争号泄悲怒。
他说此刻江上狂风怒吼、惊涛拍岸,似乎都是为杜甫老先生一生所遭遇的挫折坎坷鸣不平呢。

吃过晚餐,来夜逛古城。张飞大酒店在古城的西南角,我们从酒店往东入古城,自双栅子街走到中天楼,然后从中天楼往西,经西街出西门,再沿江边绕回到酒店。

夜晚的中天楼,灯光色彩变幻。杜甫在第一次来阆中时,写过一些奉酬诗。有天夜晚他参加阆州刺史的晚宴,送别崔十一舅(杜甫的母亲姓崔)去青城公干,写有一首《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县》,其中前几句为:
曾城有高楼,制古丹雘存。
迢迢百馀尺,豁达开四门。
虽有车马客,而无人世喧。
游目俯大江,列筵慰别魂。
杜甫说举行宴会的阆中东楼,形制古朴,色彩艳丽,高百余尺,大开四门。

筵罢,到江边渡口送行,杜甫又写有一首《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
浮舟出郡郭,别酒寄江涛。
良会不复久,此生何太劳。
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
吾舅惜分手,使君寒赠袍。
沙头暮黄鹄,失侣自哀号。
杜甫跟他的族舅才见面不久,这又要分别,且青城靠近吐蕃正在进犯的川西北地区,他为族舅此行有些担心。杜甫族舅则安慰他,看到杜甫身上衣衫单薄,还脱下身上的袍子给了杜甫。

9月20日,从早晨开始游览古城区的各个景点,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驾车前往位于阆中城北的滕王阁景区,车行十分钟左右便来到玉台山脚下。一说到“滕王阁”,很自然便想起唐代诗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描写的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四川阆中的这座“滕王阁”,与南昌的“滕王阁”都是同一人所建,即初唐时期的滕王—李元婴。

可以直接把车开到位于半山腰的停车场,站在登山台阶上俯瞰滕王阁入口牌坊。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最小的弟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受封为滕王,食禄滕州(今山东滕州)。李元婴在滕州时,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大兴土木
,当地民愤极大。无奈之下,唐高宗李治只好将他调离滕州,转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他恶习依旧,公元679年,选址赣江之滨,广聘能工巧匠,修起了一座高插云天的楼阁,这就是王勃笔下的滕王阁了。

沿台阶向上,过莲花池,来到了玉台山庄和蝶梦堂,这里就是唐代玉台观和滕王亭所在的旧址。公元679年,唐高宗又让李元婴改任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他一到阆中,就以“衙役卑陋”为名,大修宫殿高楼,称“阆苑”,又在玉台山建造了玉台观和滕王亭,在阆中五年竟乐而忘归长安,最后死于阆中。

唐代玉台观和滕王亭早已没有了踪影,唯留下一座石刻佛塔,高约8米,保存基本完整。玉台观和滕王亭,则逐渐被后人合称为阆中滕王阁,更因杜甫的诗作而驰名。公元764年春,杜甫游览玉台山,写下一组诗,其中一首《玉台观》: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
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
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
人传有笙鹤,时过此山头。
浩劫是指宫殿前的大台阶,杜甫诗描写观内有彩绘壁画和道家经典,观外则仙气飘飘,可通神界。

继续沿着台阶上行,有名为颐神、慈氏的两个洞穴,这应该也是唐代留下来的遗存。杜甫又写下一首五律《滕王亭子》: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
尚思歌吹入,千骑拥霓旌。
面对眼前寂寞荒凉的滕王阁,杜甫想起当年滕王在这里游玩的时候,一定是前呼后拥,旌旗招展,热闹非凡。

仰望滕王阁,平台石壁上刻写的正是杜甫这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滕王亭子》: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
民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出牧是指出任州府长官,即李元婴任阆中刺史,杜甫说现在的阆中人还在歌颂着滕王。

登上平台,一座近年新修的滕王阁巍然矗立,看起来气势宏大,富丽堂皇。曾经读过郭沫若先生写的《李白与杜甫》,其中就有对杜甫《滕王亭子二首》的评价,郭老认为杜甫门阀观念很强,“这样一个狗彘不如的王爷,杜甫却偏偏怀念不已,并假借人民之口而加以歌颂。”郭老这本书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那个思想禁锢、唯阶级成份论的年代,这样写也不难理解。

在滕王阁平台上俯瞰嘉陵江,阆中古城和城南的锦屏山都尽收眼底。杜甫走下云台山,写下一首《暮寒》:
雾隐平郊树,风含广岸波。
沉沉春色静,惨惨暮寒多。
戍鼓犹长击,林莺遂不歌。
忽思高宴会,朱袖拂云和。
在早春的傍晚,面对着沉沉迷雾,惨惨寒风,此时川西北地区吐蕃军队正攻城掠地,杜甫感叹大唐盛世时曾经的歌舞升平、一派祥和都已不存在了。

走下滕王阁,山脚下的另一侧山坡上,正在大兴土木,据说那是正在新建的玉台观。其实盖那么大一片纯属浪费,真正对历史人文感兴趣的人,并不看重那些华而不实的仿古建筑。

从滕王阁景区返回到古城南边的嘉陵江畔,阴云密布了一天,终于在这傍晚时分阳光露出来了。面对美景,该说到杜甫那首著名的《阆水歌》: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看到“肠断”二字,不要以为是伤心的意思,其实这是极言阆中山水之美、之可爱。

江边有很多餐馆,晚饭打算品尝一下本地特色。杜甫诗中提到了嘉陵江中的鱼,于是便跟老板说要吃本地江鱼,老板说要派人去别处进货。好吧,等一等也没关系。杜甫在阆中时也常常在江边参加一些应酬宴席,他有一首《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
离亭非旧国,春色是他乡。
老畏歌声断,愁随舞曲长。
二天开宠饯,五马烂生光。
川路风烟接,俱宜下凤凰。
王阆州是阆中的刺史,杜甫说他是“二天”;萧遂州是遂宁的刺史,杜甫说他是“五马”。“二天”设宴送别“五马”,杜甫身在宴席,心里却想着“旧国”长安。我们在这个时代,比杜甫幸运许多,今晚吃过阆中鱼,明天就可以开车回到长安(西安)。

看江对面的景色,落日的余晖照耀着南津关旁边山上的奎星楼,江中的游船穿梭往来。杜甫在阆中嘉陵江上泛舟游玩时,写有一首《泛江》:
方舟不用楫,极目总无波。
长日容杯酒,深江净绮罗。
乱离还奏乐,飘泊且听歌。
故国流清渭,如今花正多。
“清渭”当然指的就是长安地区的渭河,杜甫真是对长安念念不忘,因为长安是唐朝的都城,那里有他效忠的皇帝,有他实现治国安邦的机会,怪不得苏轼说杜甫是“每饭不忘君”。

再往东边看,阆中一号桥对面的黄花山上,是阆中红军烈士纪念园。杜甫在泛江时还写有一首诗《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
有径金沙软,无人碧草芳。
野畦连蛱蝶,江槛俯鸳鸯。
日晚烟花乱,风生锦绣香。
不须吹急管,衰老易悲伤。
晦日是正月的最后一天,这王使君大概就是上面说到的王阆州,杜甫面对秀美的春江景色,却感叹自己年老体衰、一事无成。

往西看,落日余晖映照锦屏山,江水和天空一片金黄。杜甫在江边再次送行一位官员,写了一首《江亭送眉州辛别驾升之》:
柳影含云幕,江波近酒壶。
异方惊会面,终宴惜征途。
沙晚低风蝶,天晴喜浴凫。
别离伤老大,意绪日荒芜。

柳影飘拂下,江边有人散步,有人悠闲垂钓。杜甫接受了严武的邀请,决定暂不离开四川,带着全家人从阆中返回成都,再次渡过嘉陵江时,他有一首《渡江》:
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
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
渚花兼素锦,汀草乱青袍。
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
杜甫看到江边的垂钓者,羡慕他们的从容闲适,而自己回到成都则又要开启一段仰人鼻息的生活。

夕阳落下后不久,天空出现了一片红色晚霞,看来明天应该是个好天气。杜甫在离开阆中回成都的路上,写了《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其第一首: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
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764年,杜甫经历了社会动荡的十年,几乎每一年都在流窜,本来这次打算离开四川,可还是身不由己返回成都,自己已是无依无靠,全家人也跟着担惊受怕。

天完全黑了下来,店家也把鱼做好了。吹着嘉陵江的晚风,观赏着两岸灯火,鱼的名字和菜的味道都不重要了,只有阆中的山水才是最值得回味的,就像陆游写过一首《阆中作》:
挽住征衣为濯尘,阆中斋酿绝芳醇,
莺花旧识非生客,山水曾游是故人。

第二天果然是个艳阳高照的好天气,可惜我们要离开阆中了,最后在嘉陵江畔留个影,作个别。公元851年,唐朝诗人李商隐从长安往梓州,乘船沿嘉陵江到了望喜驿后改走陆路。若从望喜驿继续顺流而下是可以到阆中的,他为没能到阆中感到有些遗憾,依依惜别嘉陵江,写下了两首绝句《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
其一
嘉陵江水此东流, 望喜楼中忆阆州。
若到阆中还赴海, 阆州应更有高楼。
其二
千里嘉陵江水色, 含烟带月碧于蓝。
今朝相送东流后, 犹自驱车更向南。
李商隐告别嘉陵江,继续驱车向南去往梓州,而我们告别嘉陵江,则是驱车向北,目的地是李商隐离开的地方—长安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