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游玩的第一天,主要是在中心区,因为中心区的景点相距不是很远,徒步和地铁就可以到达。第二天我们打算先去南部的博卡区,再去北部的雷科莱塔区。博卡区距离中心区比较远,而且那里也没有地铁,所以必须乘出租车前往。
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南一北两地的环境差距很大,北部属于富人区,到处是整洁漂亮的高大建筑、绿树成荫的花园街道、时尚现代的文化商业设施;南边则是工薪阶层集中的区域,房屋衰败,卫生条件差,交通设施破旧,文化教育落后,失业率居高不下,流浪汉到处可见。所以旅游攻略上总是介绍,博卡区是一个治安非常差的区,外国游客不要在旅游景点之外的地方闲逛,特别是晚上,千万不要在这个区逗留,否则安全不保。
博卡区(La
Boca)的旅游景点其实就是以彩色房屋出名的一条小街—卡米尼托小路(Caminito),所以不会西班牙语也没有关系,只要说去Caminito,出租车司机就会知道把你拉到卡米尼托小路的起点处。

出租车停在卡米尼托小路街口,路旁的商店二层阳台上向游人招手的三位“人物”,分别是阿根廷伟大球星—马拉多纳、阿根廷最著名的第一夫人—贝隆夫人、阿根廷探戈音乐的杰出代表—葛戴尔,商店的街对面是一个小广场,有很多售卖博卡地方特色绘画作品的摊位。

一走进卡米尼托小路,就看到两旁色彩斑斓的铁皮房子。博卡港曾经是阿根廷的唯一港口,19世纪中期,大批贫困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移民聚集在此,移民多以船工、水手为业,他们用铁皮搭建起简陋居所,并用船厂剩下油漆来粉刷房子的外墙,由于时常刷完一种颜色后不得不换另种颜色继续,结果使得整条街上下的房屋都成了五颜六色的样子。

如此一来,街道两旁的房屋被粉刷成红色、黄色、粉色、绿色、蓝色等缤纷的饱和颜色,给人带来很大的视觉冲击,没想到如此一来,反而成了本地社区的最大特色。

卡米尼托小路是一条斜街,长不过100来米,很快便走到头,街角这家名叫哈瓦那(Havanna)的咖啡馆,三角形的两层小楼是卡米尼托标志性建筑,吸引每一位游客的拍照留影。

卡米尼托小路旁边还有两条小街,充斥着各色餐馆和商店,店家为了吸引顾客的眼光,也都把房屋涂成了各种鲜艳的颜色。

咖啡馆为了吸引游人光顾,不时表演一段街头探戈。

商店中和街道旁的摊位上,也多是售卖与博卡色彩斑斓的街道和阿根廷探戈有关的纪念品、服装、绘画和饰品。

拉博卡(La
Boca),西班牙语意思就是“嘴巴”,大概形象地说明这个地方是河流的入海口。卡米尼托小路尽头便是曾经的博卡港口中心地带,19世纪初从欧洲来的移民都是从这里登上阿根廷的土地,开始奋斗,寻求各自的梦想的。然而直至今天,博卡区的贫穷状况仍未改变。

这些移民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带来了不同的舞蹈和音乐,阿根廷探戈就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一朵绚丽的花朵。尽管阿根廷探戈出身卑微,起初仅在港口破败的仓库甚至妓院里表演,观众都是出卖苦力的下等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北部新港的兴起,博卡港口逐渐衰落,此地也慢慢被城市边缘化,沦为垃圾填埋场。到了五十年代,根据阿根廷画家金格拉·马丁(Quinquela
Martín)的建议,把街两边的建筑粉刷成当地代表性的颜色,并经过一群艺术家的重新改造,卡米尼托渐渐声名鹊起,逐渐成了布宜诺斯著名的观光景点,现在每天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光临。

这栋位于港口旁的彩色房子,曾经是画家金格拉·马丁(Quinquela
Martín)的家和工作室,如今开辟成博物馆,展出他的以及其他阿根廷艺术家的画作。

这是卡米尼托街头的一块儿小球场,贫民区的孩子们常在此踢球,不由想到球星马拉多纳也曾是布宜诺斯艾利斯贫民区的孩子,从小便是在街头踢球。这里距离著名的“糖果盒球场”有3个街区,于是决定走过去看看。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百米距离,但走在贫民区中的时候,受旅游警告的影响,还是比较小心翼翼。

“糖果盒球场”于1940年启用,球场最大容纳49000人,由于球场形状乃长方形,像巧克力糖果盒一样,因此而得名。这里是阿根廷赫赫有名的足球队—博卡青年队
(Boca
Juniors)的主场,博卡青年队成立于1905年,历史上著名的球星有马拉多纳、卡尼吉亚、巴蒂斯图塔、里克尔梅、特维斯等。

球场内有一个介绍球队光辉历史的博物馆,可购票进入参观。博卡青年队的队服由亮蓝色和黄色搭配,据说是1906年球队老板决定采用第一艘驶进博卡港口的轮船旗帜颜色作为球衣的颜色,结果该船是来自瑞典,故此采用瑞典国旗的蓝黄两色成为新球衣的颜色。

糖果盒球场墙上的涂鸦,形象地描绘了博卡球迷作为球队第十二人对主队的狂热支持,特别是在跟同城死敌河床队的比赛时,球王贝利曾说:“我在全世界这么多的球场踢过比赛,但都没有感受到像在博卡体育场那种气氛—我们走出球员通道的瞬间球场好像都开始震动了!”

糖果盒球场街对面的博卡青年队纪念品商店,到处都是醒目的蓝黄色彩和球星。

来跟“老马”拍张照。马拉多纳在1981年时效力博卡青年队并获得联赛冠军,然后就开始在欧洲的闯荡,在1995-1997年他退役前的最后三年也是在博卡队度过。

跟“里克尔梅”拍张照。被称为“中场魔术师”的里克尔梅与马拉多纳的道路有点类似,1996-2002年效力博卡青年队6年,曾率队夺得过南美解放者杯和丰田杯的冠军,然后前往西班牙踢球,在2009-2011年其职业生涯的最后三年也是在博卡队完成。

离开博卡区,乘出租车来到了国会广场(Plaza
del
Congreso)。广场最西端便是阿根廷的国会大厦,建于1906年,设计者参考了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大厦的外观来打造这座宫殿式建筑,不过美国国会大厦的圆顶比较丰满,阿根廷国会大厦的圆顶比较瘦峭。

国会大厦主体有四层,以白色大理石装饰墙面,带雕饰的希腊式立柱环绕整个建筑,大厦正中高高耸起一座穹顶塔楼,塔身半腰处,一辆青铜四架马车凌空欲飞,最高处是直径20米的青铜穹顶,整个建筑气势宏伟、装饰精美。

国会大厦前屹立着气势宏伟、造型精美的两届议会纪念碑,以纪念1813、1816年两届议会的立法工作成就,其主体是一尊代表阿根廷共和国的妇女铜像,手持一束代表胜利的橄榄枝,其前下方一名少男赶着一群马好似从水中腾跃而起,再前面是一组音乐灯光喷泉。

来到广场的中央,这里有一块巨石是阿根廷零公里标志石碑,所有阿根廷国家公路都是从这里开始计算里程的。

广场上还有一些著名的雕塑作品,这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复制品。

广场的最东端有个著名的建筑宫巴罗洛宫(Palacio
Barolo),是一座外形别致、高100米的22层办公楼,建成于1923年,当时是整个南美洲最高的建筑,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地标。该大楼每天下午有售票参观,可以让游客登上顶层的灯塔楼,360度欣赏整个城市。

我们在广场旁找到一家自助餐厅,吃了顿阿根廷自助烤肉,价钱也挺公道的,3月11日离开布宜诺斯之前又来吃了一次。只是那个作餐厅主管的当地人,不会英文而且态度还比较生硬,但这个负责烤肉的小伙,懂英文且很热情。

餐厅里还遇到一位老乡,一位广东来的大嫂,儿子在智利读书工作,丈夫在这家餐厅作厨师,她也来此做点帮衬的工作,来到遥远的南美为生活打拼,他们也是非常不容易。

午餐完乘两站地铁再次来到五月广场,要弥补昨天错过总统府的遗憾。总统府(Casa
de
Gobierno)象征阿根廷行政主权的中心,仔细观察下不难发现,这栋建筑其实並不对称,因为它其实是由两栋建筑组合而成。当年那两个相似的建筑,一边是总统府,另一栋是邮局总部,中间隔了一条窄巷。1884年,建筑设计师巧妙地用一道拱门连接了两栋建筑。

总统府也被称为玫瑰宫(Casa
Rosada),源自1873年当时的总统决定将总统府粉刷成粉红色,因为红色是当时联邦派的颜色,白色是一统派的颜色,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就成了粉红色,也象征着各种政治派别的团结。以后历任总统都统一使用粉红色涂料装饰建筑外观,从而得此浪漫的别称。

1952年6月,已经病入膏肓的贝隆夫人坚持出席丈夫的第二任总统就职典礼,在玫瑰宫大拱门上方的阳台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其中那句“如果我为阿根廷死去,请记住,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鼓舞了无数迷茫困惑中的阿根廷人。在1995年拍摄影片《贝隆夫人》,主演麦当娜演唱的那首世界名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也是在这个玫瑰宫阳台上拍摄的。

玫瑰宫前是一尊贝尔格拉诺将军青铜骑马雕像,位于大型花岗岩基座上,表现贝尔格拉诺将军高举阿根廷国旗。曼努埃尔·贝尔格拉诺(Manuel
Belgrano)是阿根廷独立战争中的杰出军事将领、阿根廷国旗的设计者,昨天我们曾游览了安置贝尔格拉诺将军陵墓的玫瑰圣母圣殿,那附近还有他的故居和以他名字命名的大街。

总统周一到周五在此办公和开会,周末对公众免费开放,要在门口拿号排队,分批进入参观。3月8日不是周末,我们决定绕着总统府走一圈,总统府的后面是一个很大的绿地花园。

总统府西北侧是阿根廷国家银行(Banco de la Nación
Argentina)总部,此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于1910年经改建而成。

总统府东南侧一栋雄伟的法式大楼是解放大厦(
Edificio Libertador ),建成于1943年,是阿根廷国防部所在地。

总统府的东面是马德罗港区(Puerto
Madero),这个已走进了历史的海港港区,如今焕发了青春,成为新的城市开发区,旧的港口货仓建筑和新建的现代化建筑混合在一起,目前是布宜诺斯市最繁荣、游客众多的观光区,但我们还是对历史建筑更有兴趣,就只是远望了一下。

在总统府旁搭乘地铁,中间经过一次换乘,可以到达雷科莱塔区来参观著名的贵族公墓。出了地铁站沿街步行大概3个街区,便来到法兰西广场(Plaza
Francia),这里环境优美,广场旁边有购物中心、国家图书馆、国立贝拉斯艺术馆、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法学院等,不过最吸引游客的还是贵族公墓。

先来到雷科莱塔文化中心(Centro Cultural
Recoleta),建立在一座古老建筑院落中,历史上曾先后是修道院和无家可归者的避难所,如今作为展览和艺术活动中心,其中有雕塑和绘画展览,同时也有不同风格形式的音乐会和艺术讲演。

登上雷科莱塔文化中心的二层露台,感受这里古老与现代、宗教与世俗的互相融合与促进。

雷科莱塔文化中心的旁边是皮拉尔圣母大教堂(Basílica
Nuestra Señora del Pilar),建成于1732年,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历史第二古老的教堂。

大教堂再过来便是贵族公墓的大门,贵族公墓又名雷科莱塔公墓(Recoleta
Cemetery),建于1822年,是阿根廷富人及历史名人的安息地,安息着大约7000个阿根廷社会历代精英,如今成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著名景点。

雷科莱塔公墓之所以会成为旅游景点,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墓园中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墓室建筑,仿佛一座座缩小版的宫殿,静穆而肃然,小的占地只有几平方米,豪华的有二十多平方米,大部分墓室配有精美的大理石或青铜雕塑。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雷科莱塔公墓所拥有的高贵定位,能够安葬在此,成了身份、地位和荣誉的象征,如今已有23位阿根廷正副总统安息此处,阿根廷很多名门望族,都会在这里购买墓室。因此有很多游人来此是为了来瞻仰和缅怀一下那些故去的名人,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贝隆夫人。

雷科莱塔墓园的布局是井字型“街道”加上四条对角线斜街,走在其中,就像穿行在一个微缩的欧洲城市街区,几乎各种欧洲城市建筑这里都可以看到,只不过都是按比例缩小了,唯一的不同只是这里静谧肃穆的气氛。

逛完公墓,太阳快要落下了。公墓外花园中一棵巨大的橡胶树,已经有200多年树龄,树冠宽达50米,为两个相邻的餐厅和他们的户外用餐区提供阴凉处。

从雷科莱塔公墓乘出租车回酒店,可能语言沟通有点问题,司机搞反了方向,领我们往巴勒莫区(Palermo)转了一圈,这边有大片的公园绿地,包含动物园、植物园、日本花园等,在车上看了一眼“阿根廷钢花”,这是由不锈钢制作的,可电动控制早晚开放和关闭。

回到酒店,登上顶楼阳台,俯瞰旁边的广场花园。说到这次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住宿的酒店,有点失算,因为来到南美有两周了,LP想住个公寓式酒店,可以把衣服好好洗一下。可是这家公寓酒店,服务比较差,酒店管理员下午6点前下班了,周末还不上班,我们作为住店游客根本就找不到一个服务人员,而大楼看门的小伙又根本不懂英文。

倒是酒店楼下有家华人开的小超市,一位来自福建的女士帮我们解答了不少遇到的问题。据说布宜诺斯艾利斯有很多这种华人开的小超市,作为中国游客,若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想咨询,英语在当地又行不通,可以试试求助当地华人超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