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中登上黄楼洼:北京长城最高点、“南口战役”遗址之一

标签:
北京长城黄楼洼南口战役黄楼院骡子圈 |
分类: 户外登山 |
车过白羊城,进入白羊沟自然风景区,风景区地处山前暖带,植被茂盛,环境优美,俊峰怪石,风景独特,有浓郁的野趣。
从黄楼院仰望高耸的黄楼洼,黄楼院是山下这个小村庄的名称,史志上也称黄鹿院、黄龙院、皇楼院。
从黄楼院向长城垭口攀登,山路旁的这个双乳峰,是黄楼院的典型标志。
此长城垭口位于黄楼洼的东北方向,是这一段长城的最低点,海拔1065米。
向东北方向眺望,远处横亘在山脊上的长城,便是上一篇博文中记述的陈家堡段长城。
继续沿长城西行,回望刚才经过的敌楼,远远可以看到延庆和怀来谷地
从这里直到“高楼”这一段,当地政府正在进行维修,填补加固残破的墙体
俯瞰山下的黄楼院,只剩寥寥的几栋房舍,大概主要也是修补长城的工人宿舍
大概不久之后,当地政府要把黄楼院这一段古长城辟为收费景点,也未可知
这是距离“高楼”最近的一个敌楼,也是这一段长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敌楼
2012年8月,修缮长城的民工在此楼施工时挖出一具遗骨,从遗骨头盔和旁边的遗物分析应该是南口战役牺牲的士兵。
遗骸发现地被当地叫做“高楼”北2号楼,海拔1356米,是大山一处突出部,大有“雄关瞰平川”之感。
终于要登上“高楼”了,回看一路攀缘过来的长城,在山峦中起伏腾挪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黄楼洼“高楼”,虽然经过了修缮,仍可见面向西南的这面墙体上布满了弹坑炮痕。因为这一面正是面对着骡子圈阵地,守卫“高楼”的中国官兵拼死阻击骡子圈阵地上的日本鬼子,保证了这长城制高点始终没有落入敌手。
据记载,1937年8月21日,日军在飞机和炮兵的协同下,分成三路,以每路不少于四五千人的兵力开始进攻横岭沿线,双方在850高地、黄楼洼、长峪城等地展开殊死搏斗。仅这一天,中国军队就有2000多将士血洒横岭。
中国军队有一个团在骡子圈以东的黄楼洼高地执行阻击任务,穷凶极恶的日军久攻不下竟然用飞机投掷瓦斯弹,致使该团大部死于毒气。许多士兵中毒牺牲后,仍斜靠在古长城烽火台的垛口旁,手持钢枪保持着面向日军阵地的姿势。
位于“高楼”西南方的山坡名叫“黄花坡”,是“高楼”与骡子圈阵地之间的一段缓坡,是中日双方争夺激烈的主战场,也是国军官兵牺牲最多的地方。2009年8月8日“南口战役”72周年那天,一位昌平普通百姓杨国庆,在黄花坡上为南口战役牺牲的将士们立了一座纪念碑。(详情请参见杨国庆博客)
碑背面刻着如下一段话:“纪念一九三七年八月在南口战役中中国军队抗击日军侵略,在此为国捐躯的将士”。透过碑身,可以看到远处的骡子圈阵地,那里有两座烽火台,被日军作为突破口所占领。
石碑后的巨石上被人刻上了爱国诗人穆旦的诗句:“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长城经过“高楼”转向北,远远望去,可以看到怀来谷地中官厅水库
为了去看罕见的圆形敌楼,走下高楼,沿长城北行
“南口战役”是国民党中央军与日本精锐部队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日军第一次在中国战场上受到重创,但相比其他重要的抗日战役,国内宣传较少,大概是因为南口战役的指挥官是汤恩伯,其一生坚持反共立场的恶名,也连累了南口战役伤亡的3万国军将士。
据说去年投拍了一部电影《南口一九三七》将填补这一历史空白,预计在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发行放映。
这便是长城上比较罕见的圆形敌楼,可惜只是基座较为完整,上面的建筑已经毁损严重,看不出整体的风貌。
站在“高楼”处,面向怀来延庆谷地,拍了一张“南口战役”的全景图,最右端(即最上端)便是南口战役的起始地--南口,最左端(即最下端)便是战役最后日军突破水头长城防线,进入怀来谷地的十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