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莲”还是“英菊”
(2011-04-15 19:50:59)
标签:
书籍评论刘心武红楼梦杂谈 |
——读《刘心武红楼梦》有感
“金陵十二钗副册”第一钗,也是副册中唯一点明了的女子,便是香菱。香菱的身世,已经被红学家们重复得滚瓜烂熟:甄士隐的独生女儿,原名甄英莲(即“真应怜”),五岁时被拐子拐走,卖给薛蟠为妾,由官宦小姐沦为奴婢,更名香菱。薛蟠迎娶正妻夏金桂后又更名秋菱,最后因夏金桂见妒而惨死。这本来没什么异议,但在刘心武的续书中,香菱的原名却成了“甄英菊”。这也没什么,有一两个古本确是“英菊”,但关键是刘心武为什么要放弃那么多古本和红学家公认的“英莲”而独取“英菊”。按刘先生的说法,“甄英菊”也是有谐音的,即“真应局”。也就是“真是个照应全局的人物”,并且“莲”“菊”二字差异很大,不可能是抄书人误抄,也不是独一个古本是这样的写法。所以香菱的原名应该是“甄英菊”。
我认为,香菱的原名,不可能是甄英菊。
曹雪芹不喜欢绕弯子,人名的谐音是很好懂的。比如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贾化(假话,贾雨村的名)、娇杏(侥幸)、元迎探惜(原应叹息)、潇湘馆(销香馆)等,通俗易懂。相比之下,“真应怜”对香菱悲凉一生的暗示不是比“真应局”更清楚些么?并且刘心武既然用了“真应局”这个名字,为何在续书中又见不到香菱“应局”的描写?为何在八十一回就早早死了?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就算红楼梦版本不一,出现分歧可以理解,那脂批总不会错吧?为何脂批也大书特书“英莲”“莲卿”呢?在第七回甄英莲第一次以“香菱”之名出现时,脂砚斋在这里有一段批语:
二字仍从“莲”上起来,盖“英莲”者,“应怜”也,“香菱”者,亦“相怜”之意。
这里已经点出了“香菱”乃“相怜”之意,如果香菱原名英菊,这就对不上号了。这在香菱的判词和画页上可以得到证实:
只见画着一株桂花,花下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画面中特意点出“莲”字。判词中说“根并荷花”,荷花即莲花,“根并荷花”指菱根挨着莲根,而且还“一茎香”。点明甄英莲和香菱实为一人。如果香菱原名英菊而不是英莲,这判词显然就不是指她了。谁家菊花长在水里的?
可能会有人举出反证:秦可卿判曲说“画梁春尽落香尘”,画页上画着“高楼大厦之中,一美女悬梁自缢”。然而最后秦可卿的结局却是病死,判词也会有和现实对不上的时候。但这个疏漏(或是故意为之)还是让脂砚斋给补上了: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儿贾家后事两件,是安富尊荣坐享人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故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秦可卿死因由脂砚斋证实是自缢。但香菱原名无论是书还是脂批都证实是“英莲”。怎能以一两个古本的抄讹就断定是“英菊”呢?可能曹雪芹著书时确实考虑过“英菊”这个名字,但最终还是敲定了“英莲”。至于原因,之前已经说过,不再浪费笔墨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