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式的对话方式不容易,作为父母还是从自身改变开始,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尽量少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天寒地冻中,超市门口遇到瑞瑞和妈妈,寒风中聊了一会儿,几个月没看到瑞瑞感觉他长大了不少,安稳的坐在小车里,妈妈聊天也丝毫没有异议。
“嗨,瑞瑞妈妈,好久不见。你们都好呀?”
“好啊,你也不常出来吧?”
“嗯,瑞瑞长大许多,像个大孩子啦!”
“不行,我们个子没长多少,这不来买点鸭血,给他补补血!”
“哦,鸭血能补血啊?我看瑞瑞挺好,不用吧?”
“要的,奶奶总说我们不长肉,带他去儿童医院看专家,也说体质不好!他还不吃奶,费劲着呢!”
“是啊,豆包还可以,一直吃奶粉,倒很馋奶呢。”
“豆包多好啊,会说那么多话……”
“是,话多,可就是不睡觉,夜里要起来七八次,累的我啊……”
“我们瑞瑞也不省心,好像不太合群,小男孩这么秀气,一点闯劲儿也没有。”
“文静好啊,不像豆包,一点儿女孩样都没有,成天根本待不住,两个人还忙个不停。”
“啊,都不好养啊,当妈就是累!”
“是啊,啊,你看豆包又闹啦,和阿姨再见……”
这样的闲谈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起先聊了几次后感觉说着有点别扭。后来当朋友、邻居夸奖豆包的时候,就按自己的想法简单说声谢谢,却发现对方先是一愣,短暂的沉默片刻,显然没料到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后面的话便草草收场。如果找出豆包的“短处”说说,礼貌一下的话,话题便能顺畅的继续下去。于是还是恢复闲谈的老规矩,边说边客气一下。
这难道就是中国式的礼貌?
Ella小时候出过很多洋相,虽然事后妈妈没有再提,但和阿姨或其他人聊天时就总会谈起那些事,想来妈妈也是客气客气。小人可不这么认为,认真的问妈妈为什么被“揭短”,妈妈的回答是你很好,我是和阿姨聊天呢。当时想大人真的很虚伪。为什么光提不好的事?为什么总说个不停?我的事为什么要跟不认识的人说?终于有一天当着他人的面跟妈妈大吵起来……Ella有点怕,怕有天豆包也为此大吵大闹起来。
每个地方都有的风俗习惯,无可厚非。不过令人担心的是:孩子们理解么?孩子们是怎么理解的呢?
有些父母自己的自尊心比较强,事事讲究面子,而对孩子的自尊心却不敏感,即使已经感觉到孩子受了委屈或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认为小孩子很快就忘记了,甚至有时还有意给他们一点小伤害作为惩戒,美其名曰:锻炼。这种做法非常不明智,形成先给孩子难堪,孩子再给父母难堪的恶性循环。
改变中国式的对话方式不容易,作为父母还是从自身改变开始,让孩子能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尽量少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吧。
写这么严肃的话题,想法很多却写不出来,真难。不过做起来更难,仅以此篇自省吧。不知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
http://s16/middle/60e07a59t7ce12bf6588f&690
晚上,豆包提出去看星星,我俩已经很久没看到星星和月亮
正好有颗又大又亮的星星在
豆包大声的说:“天空中(赞一个,很正规的语言哟,21个月的孩子说出来不容易吧?)
有一颗星星!喔塞@#@¥”(喔塞!这是那里学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