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婆婆丁

(2010-03-13 21:22:08)
标签:

散文

             婆婆丁    (本文刊登在《丹东文学报》第11期上)
婆婆丁”,别名“黄花地丁”,学名叫“蒲公英”。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课本里就讲过“蒲公英”的故事,小孩子都喜欢把蒲公英拿在手中,用嘴轻轻一吹,那蒲公英的种子就像无数的小伞朝四面八方飞去,飘啊,飘啊,落到哪里,哪里来年就会长出一株新的蒲公英。一只蒲公英的种子就会繁殖出无数的小蒲公英,所以,蒲公英的影子在山野、地头、路边到处都是,生命力强极了。后来到了六十年代,玩蒲公英的兴致没了,代之而来的是把它当成了主食的一部分了。妈妈会把剜来的婆婆丁和其他的山野菜混在玉米面中,再放点盐做成菜饼子给我们吃。那时候“瓜菜带”,能吃上这个总比吃“柏了叶”(阔柞树叶)淀粉强多了。想起那柏了叶淀粉,黑糊糊的,加上了糖精也是苦苦的、涩涩的,要多难吃就有多难吃啊!现在想起来嘴里都泛苦水。到了八十年代以后,我们都长大成家了,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婆婆丁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去了。直到九十年代的一次偶然事情,让我又重新认识了它。
那时父亲的脚得了一种怪病,无名肿痛。到处检查也查不出是什么病,用什么药也不好使。肿了消,消了又肿,个月启程反复一次,全家人都愁坏了。一天妈妈和我说,一位邻居告诉她,用婆婆丁的根捣碎后煳脚也许好使,她叫我赶紧上山去挖。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拿个铲子,拎个筐上山了。
婆婆丁对于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春天时,山沟沟里,路边,还有那铁道边都长满了开着黄绒绒小花的婆婆丁,远远望
http://s7/middle/60e03432h85d400caa256&690  
去,漂亮极了。叶子绿绿的稍带点紫色,边缘是锯齿形的。长在沟堂子里背阴地方的叶子大,开花晚,嫩。长在路边的,由于人踩牲口踏,又向阳,所以叶子短,开花早,老的也快。
恰逢早春四月,正是婆婆丁刚长出来的时候,我满怀信心的上山了。等来到了山中,我才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大失所望。山路边荒草遍地,哪里有婆婆丁啊?山沟沟里也寻不见记忆中的毛茸茸的、娇滴滴的小黄花。总不能一无所获吧,于是我翻到了另一个沟里。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片荒草甸子里我发现了几株小黄花。我赶紧用手把周围的杂草拨开,然后用小铲子使劲挖下去,把它连根挖出来,甩掉泥土,揪去烂叶,仔细地放进筐里。接着又挖了几棵,虽小,总比没有强啊!后来我又在另一个山坳中发现了一大片的婆婆丁,无异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极了。只可惜刚刚发出不久,还没来的及打骨朵,细细嫩嫩的就让我残酷地连根给挖了出来。看看也有小半筐了,时间也不早了,我就打道回府了。
回到家,妈妈很高兴。她把婆婆丁的叶子揪下来放在一边,说:“这些叶子咋(用开水煮烂)了蘸酱吃,去火。把婆婆丁的根洗净砸烂给你爸煳脚。”我照她说的先给爸爸把脚煳上了,然后把剩下的叶子煮烂,捞出来攥干水一看,只有可怜的一小碗。不知是精神作用,还是婆婆丁的根真的好使,爸爸居然说脚不疼了,真神了!这个结果让我的一身疲惫顿时一扫而空,我真的很高兴,因为我的辛苦没有白费。从那以后,我每隔几天就上山一次,挨个山沟去挖婆婆丁。后来哪儿有婆婆丁,哪儿没有婆婆丁,我都一清二楚了。不光自家里经常吃婆婆丁,还送一些给弟弟妹妹,甚至还冷冻了一些留到冬天去吃。父亲的脚也因此强了不少。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我在市场上发现有农妇在卖婆婆丁,一打听,两元钱一两。哎呀,竟比肉都贵!(今年市场上一元一两)我的侄女说:她门学校(丹东财专)院内的草坪里长了不少婆婆丁,他们的老师课余时都去挖。据说这东西既能去火,又能帮助消化肚子里的大鱼大肉啊!看来,这六十年代用来填充肚子的婆婆丁,现如今成了餐桌上的宝贝了。其实这婆婆丁的味道虽有点苦,但不失清爽。在只有三两豆油的粮荒时,肚子里本来就缺油水,再吃它,当然就难吃了。而现在不同了,肚子里油太多了,适当吃点苦菜,反而觉得格外的香甜了。不光是婆婆丁,还有山上的大耳毛、蕨菜等不也都成了席面上的大菜了吗!这些山野菜甚至还漂洋过海去了外国啊。我有时下屯去窜门,也不忘上山挖点山野菜回来。我乡下的小叔子奇怪的说:这东西,我们都不吃,你们城里人还当成了宝了!可不是吗,这婆婆丁现在不仅是城里人餐桌上的宝,近几年,它还和不少山野菜都移民到了农家大棚里,成了农民发财致富的好项目了。
冬去春来,又到了婆婆丁快发芽的时候了,到时候,我还会上山去挖野菜。其实如今吃野菜已不是我的主要兴趣,而挖野菜才更有趣儿呢,其乐无穷啊!不信?你也去试试!
伴雨花开遍地黄,解毒清热暖肝肠。
婆婆丁苦谁都爱,绒飞劲舞报春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