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玄学视角下的同地同时自杀命理特征与心理学分析

(2025-06-08 02:09:48)
标签:

澳門玄學家

风水师

熊神进

自杀命理

心理学分析

分类: 微博精华

玄学视角下的同地同时自杀命理特征与心理学分析

玄学视角下的同地同时自杀命理特征与心理学分析

 

昨晚,中国香港元朗某大厦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对年轻夫妇因情绪问题困扰,萌生死念,最终双双从高处坠下,当场死亡,阿弥陀佛。这起事件不仅引发了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刻反思,还涉及到法律与玄学的多重探讨。笔者在过去的八字教学中曾探讨过相关议题,今天特意整理如下,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玄学角度:同时同地自杀的八字特征

 

从命理学的角度分析,同时同地自杀的个体往往具备以下几个八字特征:

 

1. 日主弱而受克:在八字中,日主(代表自身)的能量衰弱,且受到七杀(偏官)、伤官等凶星的强烈克制与泄耗,这使得个体容易产生极端情绪及自我毁灭的倾向。

 

2. 夫妻宫逢冲刑:配偶宫(日支)被严重冲克(如子午冲、巳亥冲),或者与月支、时支构成三刑(如寅巳申刑),这预示着婚姻关系中充满了压力与冲突,可能会引发共同轻生的念头。

 

3. 岁运并临凶煞:大运与流年同时引动命局中的「孤辰」、「灾煞」、「劫煞」、「天哭」、「丧门」等凶星,且五行失衡(如金寒水冷、火炎土燥),在特定时间点容易触发悲剧。当命中煞星过多,或是劫财、伤官等不利因素过于强烈,会使人产生绝望感。

 

4. 同步命局信息:若两人的八字中存在相同的忌神(如共见“伤官见官”或“枭神夺食”),并且流年同步引动,可能在同一时空下做出极端的决定。

 

南宋《三命通会》中记载了一对夫妇,其八字显示“丙火日主,双见癸水七杀攻身,亥月水旺火绝”,最终在庚子流年(金水叠加)时一同投江。两人的八字均呈现“火弱水泛”的象征,且其日支的配偶宫逢冲,流年则引发水势滔天,命理上同步走向绝境。笔者曾在澳洲为一对自杀夫妇进行超渡,他们的八字中「比肩」、「劫财」旺盛,导致两人有着相似的命运走向,特别是在流年不利时,出现「劫煞」、「华盖」过重的情况,可能使人意志消沉,甚至走向极端。

 

另一方面,若两人的八字呈现《三世书》中提及的「相互牵引」的关系(例如命局中彼此相合,但受流年冲克),则共同赴死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需要指出的是,八字只是一种古老的命理学参考,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二、《杀人罪行条例》中的「自杀协定」

 

根据香港法例第339章《杀人罪行条例》第5条,自杀协定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人共同约定死亡。如果其中一人成功自杀而另一人未死,则未死者可能因参与协定而被控误杀罪。这意味着,即便未死者是出于自愿,但法律仍然视其为一种参与行为,需承担刑事责任。

 

这样的法律规定旨在防止自杀行为的鼓励或促进,同时对于双方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即使是出于自杀的协定,若一方生还,亦可能因协定而被控罪。

 

三、心理学视角:夫妻自杀协定的成因与情绪应对

 

1.    自杀协定的心理机制:

 

o  关系依存性:在高度紧密的夫妻关系中,一方可能将另一方的存在视为自我价值的全部。在面临危机(如经济破产、疾病)时,对「孤独存活」的恐惧可能促使他们选择共同赴死。

 

o  认知扭曲:根据Albert O. Hirschman的理论,当情绪困扰(如抑郁症)出现时,人会陷入隧道效应,仅聚焦于绝望的选项,伴侣之间相似的认知模式可能互相强化,形成“只有死亡才能解脱”的共享妄想。

 

o  责任扩散:协定自杀可以减轻个体对死亡的恐惧,透过「共同承担」来减弱对死亡的罪疚感,尤其是在一方主导的情况下,另一方可能因情感绑架而被动服从。

 

2.  情绪困扰的应对建议:

 

o  打破信息孤岛:主动寻求第三方的介入(如心理医生、亲友、社工、玄学家),避免陷入封闭的二人负面反馈循环。

 

o  认知行为干预:通过记录「情绪-事件-想法」的链条,识别自动化的消极思维(如“没有出路”),逐步重建现实感。

 

o  社会支持网络:参与团体辅导或宗教社群,建立除了配偶之外的情感联结,降低关系依存的风险。

 

3.  玄学上,夫妻共同自杀可能源于:

 

o  共生焦虑:其中一方可能是累世恩亲,无法承受失去伴侣的痛苦,因此选择共同赴死。

 

o  依附型人格:某些情绪依赖性较强的伴侣,其八字可能呈现「顺生」的关系,例如女方为金,男方为土,当女方依赖达到极端程度时,会认为“若对方不在,我的生命便毫无意义”。

 

结论


笔者从玄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命理同步性」与「关系互动性」解释共同自杀现象,最终指向同一核心:极端行为往往是多重压力下的系统崩溃。无论是命理的预警还是心理的干预,关键在于及早识别高危信号,为困境中的个体提供多元的出口。这起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痛,更是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警钟。从玄学、法律到心理学的多角度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类似事件的复杂性,并进一步促进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