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士才:湖北五峰“中国茶叶之乡”的茶业近代简史
(2014-11-21 08:08:02)
					
											标签:
																				
                            五峰渔洋关茶叶红茶茶业 | 
					分类: 茶文化 | 
 
 
 
 
 
 
二、五峰是“宜红”茶的主要产地,其名茶历史悠久
盛产“宜红”茶的鄂西南五峰山区,古元未之时隶属巴蜀地域。巴蜀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也是我国茶叶发祥之地,巴蜀茶事被誉为中华茶文化摇篮。早在公元三世纪西晋人撰写的《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据查,武陵七县之一含今五峰、长阳两县之地。唐代五峰属峡州之地,盛产的茶叶更享有盛名。公元759年左右。茶神陆羽所著“茶经”一开头就写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又据周靖民同志考证:唐代的峡州全称为峡州夷陵郡。包括今五峰、长阳、宜都、宜昌、远安、鹤峰等县。“唐代的巴山即今五峰县”。“巴山峡州有人合抱的大茶树就是指五峰县临溪两岸崇山峻岭中的大茶树。”又据邓乃朋同志在“茶经注释”一书写到:两人抱的大茶树,其胸径当在一米以上,高也应有十五米以上,从现在的大茶树来看。在自然生长增粗的状态下,非千年不可。而从‘茶经”写作年代上推一千年,即为公元前250年前,距今2300年左右。又据马湘泳考证《我国茶树的起源在川东鄂西》。周文棠考证《中国鄂西山地是茶树原产地》。根据这些全国知名茶叶专家的考证,应该说我县在距今2300多年以前就有自然生长的茶树。
 
“宜红”茶区茶叶品质好。陆羽在“茶经”八之出即把峡州茶叶列为山南茶区之首,“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宜昌任县令时曾留下:“雪消深林自剐笋,人响空山随摘茶”。“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的诗句,高度赞扬了陆羽对峡州地区茶叶的评价。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出版的有关茶书中记载:峡州有小江园茶,茱萸茶、芳蕊茶 碧涧茶、鹿苑茶、仙人掌茶、明月茶、楠木茶、归州茶、香山茶……等历史名茶;在咸丰三年(公元1754年)《长乐县志》、《田氏一家言》中记载:我县有“白毛尖茶、茸勾茶、明前茶、雨前茶、谷雨茶、蒸雨茶、板桥茶”等历史名茶。这些历史名茶有的列为贡品茶。
 
“宜红”茶早在1600年前就输往俄、英等国。在18世纪初,“宜红”茶的品质在工夫红茶中仅次于“祁红”,居全国第二位。1876年7月清政府与英国签定“烟台条约”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宜红”茶出口量便迅速增加。1886年前后,每年输出量高达15万担之多。由于茶叶品质极佳,深受国外消费者欢迎,从此便赢得了“宜红”茶的较高的声誉。在中英茶叶贸易昌盛之时,英商曾在我县采花、水尽司等地设立茶庄,茶叶靠人背挑、骡马驼运出山寨。远销英国等地。我县至今还保存着“英商宝顺合茶庄”金字牌为证。据周靖民同志考证:容闳(广东澳门人)于1909年在美国所写的回忆录《西学东渐记》记载:两湖产红茶。1859年9月他带“英商宝顺洋行”到两湖等地买茶。由此可见,此牌历史之长,五峰红茶也深受销费者的欢迎。五峰水尽司、渔洋关到19世纪80年代,每年外销量已达7500吨之多。及至20世纪30年代末期,年平均经销红茶达4500箱(每箱12.5公斤,合56.25吨),20年共出口红茶90070箱(合1125.875吨),鼎盛之时年加工量最多达10000余箱(合125吨以上)。
 
三、晚清至民国初五峰之茶社
五峰设县仅270余年,县志记载的茶史甚少。现仅据我掌握的近代五峰茶社、茶号等情况简录于后,供同仁更深入一步研究时参考。
清道光四年(1842年)前后,广东茶商带领大批江西制茶工在五峰渔洋关、水尽司、采花等地开设号,收购红茶并精制成“宜红”销往英国、俄国、德国、埃及等国。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广东郑继庭、林志成、均大福在渔洋关开设“泰和合”茶社,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关闭。尔后又有湖北汉阳籍茶商义成生、志成、仁华等在渔洋关开设了6家茶社,精制红茶出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姚协和来五峰开设茶号,后经营渔洋关恒信茶号,并在五峰定居。
1913年,广东卢淑良、卢旭明在渔洋关堂上办“太和洋”茶号,至1926年歇业。
1925年前后,江西修水人樊高升、冷德于、樊彬、樊希壁等相继来渔洋关开设茶号,精制红茶出口。他们招收我县黄足三等为徒弟,传授红茶精制加工技术。后来,黄氏成了我县一代红茶名师。1935年,黄氏开始独立经营民生茶号。并创造我县“春艳”牌红茶获全国评比第二名(1934年五峰茶叶面积12500亩,产量153.4万斤)。与此同时,中国茶叶公司派徐方干、沈卓银、王昆等人在渔洋关设茶叶管理处和茶叶指导站。据《湖北省茶叶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记载:1937年前后全省收购、精制、运销茶叶较大的厂商有24家,其中五峰就有源泰、恒信、民生、华民、同福、民孚、恒慎、合兴等8家,渔洋关成了鄂西南的茶叶集散中心,昔日的繁华,被称为“小汉口”。后因日军侵犯,茶叶出口受阻,茶号纷纷倒闭,至1943年日寇侵入渔洋关,所有剩下的茶号均被烧毁。
 
四、五峰兴办茶厂始末
1938年,国家贸易委员会在渔洋关王家冲设“中国茶叶公司五峰精制厂”,后迁至桥河,精制红茶和加工砖茶。1941年5月,中国茶叶公司在渔洋关设“五(峰)鹤(峰)茶厂”,厂长胡子安。已拥有资金40万元,年产红茶600余箱。后该厂又在水尽司新衙门设初制分厂,主任张薄径。并同时在采花台、富足溪各设制茶所一个。
1942年,湖北省银行茶叶部在水尽司高栗岭设“湖北民生茶叶公司五鹤茶厂”,厂长万纯心,以加工龙井、松针、玉绿、玉华、瓜片、乌龙、珍眉等特种绿茶为主,销往国内市场。同年湖北省平价物品供应处在恩施设“湖北恩施精制总厂”,下设“五峰水尽司制茶厂”。
1945年,湖北民生实业公司(原平价物品供应处)派田鹏集资组建“五鹤制茶厂”,年产红茶达成1000箱。至1948年停产。
解放后,国家于1950年在长江岸边修建“宜都茶厂”,精制红茶出口。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经国家计委批准,1973年在渔洋关修建“五峰精制厂”,亦以精制出口红茶为主。
 
五、功绩卓著的五峰茶叶改良场
为推进鄂西南茶业技术进步,加强对茶叶栽培、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研究,1937年由湖北省建设厅农业改进所直接领导的全省唯一的茶叶改良所从咸宁羊楼洞迁址五峰渔洋关,并定名为“湖北省农业改进所五峰茶业改良场”。该场征地44.72亩,设场长、技工、技佐、助理员、会计各一名。1938年又下设水尽司茶叶指导站,并先后在红石板、赵家坡、采花台、水尽司、石梁司等地建立模范茶园。
该场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技术培训,指导茶农发展新茶园,更新、改造、台刈、修整老茶园,调查和搜集茶树品种,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与示范推广,开展产地营销活动和茶叶加工质量检验,促进茶叶品质的提高,完成省农业改进下达的研究任务。为了加强对水尽司、采花及鹤峰等集中产茶区的技术指导,1944年将场址迁至五峰石梁司谢家岩板(前农业指导处所在地),茶叶改良场原址渔洋关改为“国营中国茶叶公司五峰工作站”。1948年,五峰茶叶改良场终止工作。
“五峰茶叶改良场“是湖北省在我县设立的最早的茶业科技推广机构,也是我县设立的农业科普机构。当时的国家农林部每年都要拨给一定数额的预算经费。该场的设立,对当时五峰茶业生产的发展,茶业科技的推广普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业绩永载五峰茶业发展史册。至1949年,五峰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8980亩,茶叶年产量已达378.7吨。据不完全统计,曾在该场任场长的有:徐乡干、高道光、余镜明(曾在日本静风茶场实习过)、袁鹤、王堃(曾任中茶公司技师)、王道蕴(毕业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他们都对了五峰茶叶改良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地理集 1975年出版。
[2]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土家族简史 1986年出版。
[3]长乐县志。
[4]五峰概况 1984年出版。
[5]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志稿,1991年,建置沿革卷。
[6]陈文怀《茶树起源与原产地》1981年安徽《茶叶通报》第3期。
[7]1980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第1版。
[8]马湘泳《我国茶树的起源在川东鄂西》1986年《中国茶叶》第1期、。
[9]周文棠〈中国鄂西山地是茶树原产地〉1990年〈贵州茶叶〉第2期,。
[10]《论中国西部名优茶开发的优势》1992年〈贵州茶叶〉第3期。
[11]李传友 《湖北茶树地方品种资料调查及选优初报》1984年湖南《茶叶通讯》第2期。
[12]马湘泳〈唐代茶树的地理分布与贡茶〉,〈中国茶文化〉专号总第9期P245。
[13]湖北省档案馆《湖北省建设厅厅号1042号、省林特1419号,卷宗号31—782 卷69页等》。
[14]五峰县政府档案馆,卷宗6期8页等页面。
[15]覃士才、邓士奎 《五峰茶叶史话》浙江《茶叶机械杂志》1995年第4期。
[16]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编《湖北茶叶贸易志》 1985年12月第1次印刷。
[17]周靖民《唐代的茶叶产区》1982年《中国茶叶》第1期。
[18]浙江《中国茶叶加工》1984年第1期《宜红茶话史》。
[19]陈祖规、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1981年农业出版社。
[20]王加生、《中英茶叶贸易史话》1983年浙江《茶叶》第3期P55
[21]周靖民《湖南茶叶主要历史资料辑》1982年湖南《茶叶通讯》第4期。
[22]覃士才《宜红茶茶区史话》1984年福建《茶叶科学简报》第4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