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词使用的混乱
(2012-11-14 16:27: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网文精选 |
称谓词使用的混乱(吉常宏)
80年代以来,汉语称谓词的使用相当混乱,报章杂志和一些出版物,都有不少错用称谓词的事例发生,尤其是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几乎无一种无错误。不妨看一看实际用例。
(1)那汉子又呵呵笑道:“小姐能否告知家父何人?贵乡何处?”(《传奇文学选刊》1986年第5期)
(2)“晚生河北深州人氏,在尊师郭云深膝下学形意拳。”(同上)
(3)校工说:“校长,你家兄来了!”(电视剧《松滋风云》)
(4)电视剧《西游记》唐僧对悟空等说:“既然他家师不在……”
(5)“婆子冯氏,是吴背南的孀居。刚才是小女一鸣,冒犯了壮士,还请壮士海涵!”(《老年天地》1986年第1期)
(6)电视剧《关公》诸葛瑾向刘备讨荆州时,提出“想见乃弟(指诸葛亮)”。庞德领兵与关羽决战时,曾对曹操说“乃弟在蜀中”云云。
(7)电视剧《三国演义》黄承彦对刘备说:“我见小婿所作《梁甫吟》,记得几句,故此吟诵,不期为尊容所闻。”
(8)电视剧《郑板桥》中,众乡绅称郑板桥为“老祖公”。
(9)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蒋干对曹操自称“臣”。
(1)(2)(3)(4)四例,是因为不了解汉语称谓中有谦称和敬称之分,才出了这种错误。“家父”“家兄”“家师”是对人称自己的父兄和老师。“尊师”一词,中古时期曾用以称自己的老师,但宋元以来称自己的老师多用“师尊”,罕用“尊师”,“尊师”用来敬称他人的老师了。语言是约定俗成,不能自行其是的。从例中用的不伦不类的“膝下”一词来看,我们觉得“尊师”不像仿古,而是误用。因为“膝下”只能用于祖父母和父母,其他亲属罕用,何况是老师。
(5)(6)(7)三例,纯属语文常识的错误。“孀居”义犹寡居,是动词。“是吴背南的寡居”不成文辞。作者当是想用“孀妻”或“遗孀”,然而脑海中未储备,遂草率地把“孀居”凑合用了。“乃弟”意犹你弟弟、你们的弟弟。“乃”与亲属称谓词构成词组,只能用做叙称,不能做自称。诸葛瑾和庞德自称其弟为“乃弟”,实为不辞。至如“尊容”,纯是读书不求甚解,而且一目十行,连字形也未辨认清楚造成的。“尊容”乃“尊客”之讹,是对陌生人的敬称,“尊容”是敬称对方的容颜,且常带有讽刺或调侃的意味。黄承彦骑在驴背上朗诵《梁甫吟》,刘备把他当成诸葛亮,所以黄才加解释,尊称刘为“尊客”。此乃常语,并不生僻。如《儒林外史》十五回:“马二先生道:‘请问这位尊客是谁?’”又三三回:“庙里道士走了出来,问那里来的尊客。”
(8)(9)两例是因为不了解封建时代的官场称谓和礼制造成的失误。明清时代,乡绅对地方官吏有一系列的敬称(说谀称或许更切合实际)。县官是最基层的父母官,所以尊称曰“老父母”“老父台”(秀才们则称“老父师”,甚或称为“太父师”)。再高一级的是知州、知府,辈分也随之提高,便称“公祖”“老公祖”。布政司以上就要称“太公祖”了。郑燮本是县令,“父母”“老父母”是正称,“公祖”“老公祖”就出格了,但官场中宁高勿低。这“老祖公”就是因为读书粗心大意弄颠倒的。让蒋干对曹操称“臣”,是不懂封建等级制的礼仪。战国至西汉初,“臣”可以当做个人的谦称使用,不像后世那样,仅限于臣子在君主面前自称。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君权的日渐提高,汉武帝以后,“臣”就不能随便用了。就连太子的属官和诸侯王国的臣僚,只有在职时可以向太子和诸侯王称“臣”,罢职之后就不准称“臣”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还是丞相,蒋干怎可称“臣”呢?电视剧所以发生许多语言上的失误,都是编剧自作聪明随便篡改《三国演义》原文造成的。
以上种种失误,说到底都是由于语文修养不足,文化常识欠缺所致。当然,更直接的还是因为不了解汉语称谓的纷繁复杂,不能正确理解它,把握它,才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
(《语文建设》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