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欧词根是一座灯塔(*teg)
(2011-10-11 11:32:30)
标签:
印欧词根词素单词教育 |
请先看一个例句:
Jiang's involvement would not change the course of that expected transition, but could at the margins help his proteges.
江的介入或许不会改变预计的交接进程,但对于他的门生故吏可能会有所帮助。
“at the margins”这儿做副词修饰help,成都话说的“敲边鼓”就是说帮不上什么大忙,但可从旁协助,大概就是
“at the margins
★ protege
['prəuteʒei]
{pro-, before 在前 + -teg-, cover 盖,罩 + -e 构词字尾,无语义}
※ 被人在前罩着的人 → 被保护者 → 门徒
★ protect
[prəu'tekt]
{pro-, before 在前 + -tect-, cover 盖,罩 + -e 构词字尾,无语义}
cf. tegman(外皮,被覆物), tegular(瓦状的;瓦的),
tegumentary(外皮的,被膜的), integument(覆盖物;珠被;外皮;外壳),
integumentary(外皮的;包皮的)
protection(保护;防卫), protectionism(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
protectionist(贸易保护主义者), protective(防护的;关切保护的;保护贸易的),
protector(保护者;防御者;保护器;保护装置),
protectorate(保护国;摄政政体;摄政职位;摄政任期),
protectory(儿童教养院;育幼院), protectress(女性保护人);
unprotected(无保护的;未设防的;不受关税保护的)
★ detect
[di'tekt]
{de-, undo 取消+ -tect, cover覆盖(→掩盖)}
cf. detectable(可检测的;可发觉的), detectaphone(窃听器), detection(侦查,探测;发觉,发现;察觉), detective(侦探;侦探的), detector(检测器;侦察器;发现者)
← 拉丁语 tegere, to cover (-ere 不定式字尾,语法字尾,无语义)
←印欧语词根
“s”为什么加括号呢?就是它可以有,也可以无。这是印欧语中的“s-mobile”,如你留意,英语中也不时会遇到这样的词。
※ “-tect”是上面说的拉丁语 tegere的过去分词 tectus 的词干。其实过去分词字尾是“-tus”,“-t”却保留在词干中了,这就所谓“带后缀形式”的词根。市场上多数词根书,弱智地列出一堆同义词根,告诉你是变体,也不简要说明为什么,让程度不高的人一头雾水。心想,这词根比单词更妖怪,变化这么怪异,太难记了。有时候,那些弱智词根书列的词根带有明显的词缀,这完全是可以分割开来的。还有胡乱解释的,所谓“辅音交替”者、“通假”者,全然不知拉丁语、希腊语等英语的老祖宗,就凭市场上的烂书,再重新整合,或堂而皇之地出书,或厚颜无耻地上了讲坛。
也许会有人借口说,那样会讲复杂了,词源很复杂、繁琐,我想,有简化的办法,又不会歪曲、颠倒、假说。如下:
★ thug [θʌɡ]
☆ 若用词源来解析:
印地语 thag (骗子) < 梵文sthaga (骗子;流氓) < 印欧词根 *(s)teg-, to cover
☆ 我的方法:
thug |
th |
u |
g |
*(s)teg |
t |
e |
g |
“h”仅表示送气音,可增减,即通俗讲的“加减h法则”。
“u, e”元音交替(ablaut)。
★ thatch [θætʃ]
☆ 若用词源来解析:
< 中古英语 thecchen < 古英语 theccan,与德语decken (to cover)同源,最终源自印欧语词根 *(s)teg-, to cover
【注】-en, -an, -en 都是不定式字尾,相当于现代英语的 to (do)。
这个词源算是不太复杂的了,但这样也会让一般学习者(学生、读者)头晕。
☆ 我的方法:
thatch |
th |
a |
tch |
*(s)teg |
t |
e |
g |
“h”仅表示送气音,可增减,即通俗讲的“加减h法则”。
“a, e”元音交替(ablaut)。
“tch”本为“ch[k] = c [k] = ck [k] = k [k] = -que [k]”【发音相同、相近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就会因为时间和方言的原因而混写,这就是音变的法则之一】
※“tch”多出一个“t”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cf.
☆ thack
[θæk]
☆ thatcher ['θætʃə]
☆ thatching ['θætʃiŋ]
☆ thatchy ['θætʃi]
★ deck
☆ 若用词源来解析:
<
中古英语 dekke (用于覆盖之物) <
中古荷兰语 dec
(覆盖,屋顶)
☆ 我的方法:
deck |
d |
a |
ck |
*(s)teg |
t |
e |
g |
※ d [d], t[t]; ck [k], g [g] 清浊辅音音变。
直接用印欧语词根来分类、解析,或许更直接、更简单,当然,也更具包容力,将一个词族一网打尽、一览无遗。
这样避免了繁复的中间过程(词源的演变),这样似乎会让学生/读者更容易接受。
于是乎,印欧语词根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你学习英语最最痛苦、最黑暗的海洋:单词记忆。
从此结速记了忘,忘了记。记了也不知所以然,阅读只知道浅表的对应;用起来更是茫然,就像用洗衣机装大米。
如果说“联想记忆”是一对一,徒增与单词本义无关的记忆负担,因为不知就里,记得快,忘得也快,而且只适用简短的单词,稍难的单词就无计可施了。
如果说“词根词缀记忆”是一家单词、一家单词地记忆,是一种科学的理解记忆,记住了可以经久不忘,用起来也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心中踏实,阅读更是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就是像文首例句中的“protege”(老江罩着的人),就不是机械、简单地对应“门徒”,不了解根本,还以为与“徒弟”有关系呢。
那么,“印欧词根记忆”则是一族单词的记忆,是真正的词族记忆,它包涵了多家单词,而且更从根本上去把握本义、衍生义,削繁就简,略去繁复的中间演变。
如果说“联想记忆”是一个点;“词根词缀记忆”是一条线;“印欧词根记忆”则是一张网,对于您彻底厘清纷繁复杂、杂乱无章、混沌黑暗、无边无际的单词海洋无异是一座灯塔,让你清楚明了、条分缕析、分门别类记住单词、用好单词,阅读更深入,表达更从容。
同时,千万要加强输入(听、读)和输出(说、写)的练习。口语老师告诉您记单词没用,800单词可以走遍世界,他是一个无耻、无知的骗子。可是,我作为词汇研习者要告诉,词汇只是基础,没有足够的理解记忆的单词量,你的英语是上不了台阶的,一辈子也只能是“鬼打墙”式的学习,充其量是一个英语国家下层劳动者的水平。
PS.印欧语大表: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f/IndoEuropeanTree.svg
◎匆忙写就,敬请指正。一家之言,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