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和派生存款的关系怎样理解它们之间源与流的关系?
基础货币是源,派生存款是流.
从一定的基础货币所派生的存款量=派生后的存款数=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客户提现率)
1.基础货币又叫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国外资产业务:主要是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黄金,变动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向财政透支或直接贷款,变动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变动对金融机构债权。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工具在不同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方式和工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主要采用间接控制的方式,通常运用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进行。
2.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包括接受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即存款货币银行系统。
(2)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中央银行创造现金,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3)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二是实行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三是广泛采用非现金货币结算方式。这三个条件下,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的策源; 二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 在这两个环节中,银行存款是货币供给量中最大的组成部分,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并且在创造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中央银行,因此,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供给过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3.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各级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帐结算,不断地在各银行存款户之间转移,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系列过程.
从理论上来讲,楼下说的并不准确。严格而言,基础货币影响的是货币供给,而非派生存款。在《货币金融学》中,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存款乘数;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乘数=(1+客户提现率)/(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定期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客户提现率)
为了直观的让您了解信用创造的过程,以下进行了假设,以简要回答您的问题:
基础货币包括了银行体系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流通中的现金是无法扩大的,因此我们仅考虑准备金制度的影响。银行体系是这样创造信用的:
1.银行首先吸收存款100元,向中央银行缴纳准备金10%后,用于发放贷款90元。
2.企业或个人收到贷款后提取一部分作为现金或直接用于支付(假设是10元)。(这部分比例我们称为客户提现率)没有提取的贷款部分80元又作为存款,计算入银行的可贷资金。
3.银行针对这部分资金缴纳准备金10%后,剩下的72元又用于发放贷款。
因此我们最后会发现,银行的存款余额达到500元。这就是银行体系和准备金制度扩大信用的方式。
通过以上的推理,您就可以理解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等方式控制货币供给的原理了。
金融基础知识—基础货币与派生存款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基础货币的特征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基础货币的公式 从用途上看,基础货币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数量上看,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就会使货币供应量大幅收缩。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 (2)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一般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中央银行就会因为要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平抑汇率,这样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影响,造成通过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的被动性。 (3)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 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例如,我国1995年的财政借款存量为1600多亿元,对近几年的基础货币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4)其他项目(净额)。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派生存款 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 [编辑]派生存款概述 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大。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用公式表示: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准备率-1) [编辑]派生存款具备的条件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以及派生存款创造的条件原始存款是指银行以现金形式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派生存款的创造必须具备两大基本条件: 一、部分准备金制度 准备金的多少与派生存款量直接相关。银行提取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例称作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越高,提取的准备金越多,银行可用的资金就越少,派生存款量也相应减少;反之,存款准备金率越低,提取的准备金越少,银行可用资金就越多,派生存款量也相应增加。 二、非现金结算制度 在现代信用制度下,银行向客户贷款是通过增加客户在银行存款帐户的余额进行的,客户则是通过签发支票来完成他的支付行为。因此,银行在增加贷款或投资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额,即创造出了派生存款。如果客户以提取现金方式向银行取得贷款,就不会形成派生存款。 [编辑]派生存款实例: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 存款货币的创造是在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组织转帐结算的过程中上进行的。 条件1:在发达的银行制度下,客户之间的支付广泛采取非现金的转帐结算方式。 条件2:银行实行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 条件3:客户始终存在贷款需求。 创造过程:甲银行吸收存款提取部分比例准备金后向A客户发放贷款形成客户在甲银行的存款A客户用存款进行转帐支付形成乙银行B客户的存款增加乙银行继续前面过程银行体系可以派生出数倍的存款货币。存款派生过程可以由下表格所示: 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 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以及派生存款创造的条件原始存款是指银行以现金形式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派生存款的创造必须具备两大基本条件: ①部分准备金制度:准备金的多少与派生存款量直接相关。银行提取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例称作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越高,提取的准备金越多,银行可用的资金就越少,派生存款量也相应减少;反之,存款准备金率越低,提取的准备金越少,银行可用资金就越多,派生存款量也相应增加。 ②非现金结算制度:在现代信用制度下,银行向客户贷款是通过增加客户在银行存款帐户的余额进行的,客户则是通过签发支票来完成他的支付行为。因此,银行在增加贷款或投资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额,即创造出了派生存款。如果客户以提取现金方式向银行取得贷款,就不会形成派生存款。
请问一下,基础货币=准备金+公众持有现金,这里作为派生存款的基础——初始存款为什么没有在公式里体现出来?还是这里的准备金指的是经过全部信用扩张后全部变成准备金状态存在的初始存款,公众持有现金表示漏出现金?
初始存款以准备金形式存在体系中
准备金指的是经过全部信用扩张后全部变成准备金状态存在的初始存款,公众持有现金表示漏出现金?这样讲蛮对的啊
算是个好问题. 想想派生创造的过程, 其实所谓的初始, 都是央行发的. 这就是基础货币.
经过派生创造, 这些央行发的票子到哪里了? 就是等式右边的两项. 所以, 你概念中的初始存款就是基础货币,
明白?
是个好问题。
基础货币=准备金+公众持有现金,这个公式或许没错,但是确实不易理解。换个角度或许更易理解一些。
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
基础货币=国外资产净额(外汇占款)+对政府、商业银行、其它金融机构债权+其它有价证券-政府存款+其它项目净额。
其中又以外汇占款为大头,占75%以上,且在不断增加。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就是从基础货币量和货币乘数两方面下手。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法定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
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
定期与活期的比率
提到货币乘数,就要先从银行的货币创造开始谈起,而货币创造又要先说银
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
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之所以吸收存款是要把存款以高于存款利率的价格贷出,赚的是存贷利差。所以银行不可能把所有的钱搁在手里,等储户来取钱。但也要预留一部分以防提取。这就是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国家规定的有个法定准备金率记为rr,也就是银行的准备金率不得低于这个数。
那么假设某人甲存入A银行1000元,法定准备金率是20%,则银行A留下200做准备金,将800贷出给乙。
乙将这800元存入银行B,银行B将160元留做准备金,贷出640元给丙。如此循环下去,银行中的存款就多倍的被创造。一共是
1000*1/20%(等比数列求和1000+800+640+。。。)当然银行的信誉不同,面临的提款的压力也不同,所以部分银行还要多放在手里一些钱,这些超出的货币和银行总资产之比就是超额准备金率,记为e,那么显然货币被创造的总数就变成1000*1/(20%+e)
当然非支票存款如活期和定期的存款和支票存款面临的提款压力也不一样,那他们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就不一样,一般非支票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低。假设非支票存款与支票存款之比为t,非支票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R,则记入非支票存款分母上要加上RR*t。而且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现金存入,而要留下部分现金,则留下的现金和支票存款之比为c的话,也称为现金漏损率,则分母上再要加一个c。
货币乘数相关计算
已知某国商业银行系统,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为20%,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10%,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为0.67,折现率为1%,超额准备金率为5% 。 已知该国基础货币数量为980亿,问
1、该国基础货币扩张为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倍数约为( )
A 2.03
B 3.03
C 4.03
D 5.03
2、该国现金总量M0约为( )
A 28.7亿
B 29.7亿
C 30.7亿
D 31.7亿
3、该国现实货币(M1)总量约为( )
A 2500亿
B 2800亿
C 2900亿
D 3000亿
4、该国潜在货币(M2)总量约为( )
A 4088.6亿
B 4588.6亿
C 4988.6亿
D 5288.6亿
这个题目比较早了,我在应聘考试中碰到,但不会做,希望哪位大侠帮我解惑~~
希望答的完整点,给出计算公式
我来解答啊,还花了我一点时间呢,要加分哦
答案是BBDC
计算公式:
具体的推导过程就不说了
假设活期存款为D,基础货币为B,活期存款准备金率为rd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rt(这里的d和t都是下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为t,超额准备金率为e,现金折现率或者叫漏损率为c,
那么D=[1/(rd+rt.t+e+c)].B
那么第一题既就是活期存款的扩张乘数是1/(rd+rt.t+e+c)=3.03
第二题现金总量,先求D=2969,那么现金总量就等于D.c约等于29.7
第三题现实货币等于活期存款+现金约等于3000亿
第四题潜在货币=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现金约等于4988.6亿
这里的定期存款等于活期存款乘以t
呵呵如果还有什么疑惑可以留言共同学习
|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