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住处不远有一个修鞋摊,修鞋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她不仅鞋修得好,而且还会修提包,配钥匙,修拉练。她鞋修得好,从不乱收费,因此来这里修鞋的大都是住在这附近的回头客和经常从这里路过的人。
她大大的眼睛,一笑两个浅浅的酒窝,非常好看。她说话和气,修鞋认真,从不让顾客花冤枉钱。周围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没有不喜欢她的。自听说这个修鞋摊后,我修鞋、配钥匙、修拉练总是到这里来找她。她干净利落,修起鞋来更是让人深有体会。经她修过的鞋,不仅结实耐穿,而且她给你打磨又打磨,让人一点也看不出是修过的鞋。许多年轻时尚的男女青年来过一回,也总是到她这里来修鞋。
前不久,我的运动鞋后跟磨偏好多,想找她修一下。几次顺路找她,都没见她出摊。询问附近店铺的工作人员,方知她的公公因高血压住院,需要她上午去医院陪护,并照顾公公吃了午饭,到下午三四点钟时才能出摊。我很奇怪,随口问道:“她家没有其他人吗?”不问不知,一问让我大吃一惊。一个外表如此柔弱的女人,肩上竟承担着如此重负。
修鞋女,原来在东郊一个很不错的工厂上班。50年代,此工厂属国家四机部管理,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产品不愁销路,效益好,职工收入高而稳定,工厂又气派,是人人羡慕的工作单位。80年代,她的公公退休,她接班到工厂上班。然而她的时运不济,从她参加工作,一路走来,风风雨雨二十年,她所在的单位一年不如一年。先是因效益不好,厂里试行了打破铁饭碗的革新,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刚稳定下来,干部调整,又刚缓过气来,又遇调整,就这样任命的厂领导一个一个的来,又一个一个的像流水一样的离开,工厂的效益直线下滑,一天不如一天。工人说:“厂领导犹如骑马观花的过客……”,还有人说:“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穷了和尚,富了方丈……”的确,有的干部因调整频繁,根本无心在这里干事创业;有的干部在这里捞了一把走了,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生生把一个很好的国家企业给搞得不成样子。后来市里又对这个企业重新进行了整合,挂牌成立了股份制的有限公司。一时间成了市里人们议论的焦点--改革创新的先行企业,也成了某些人的香饽饽。公司的董事长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到处送“好处(股份)”,美其名曰“好处大家分享”,聪明人说看看再说,想从中“钱生钱”的,钱却自此打了水漂。再后来,企业没有了,公司也没有了,这董事长却进了不付房租的班房。
修鞋女就这样彻底地下了岗。
俗话说: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十几年前她下岗后不久,丈夫因车祸瘫痪在床。上有年迈的公公婆婆需要赡养,下有一年幼女儿要养育,丈夫又需要照顾。公公养老金寥寥无几,丈夫多年瘫痪一点收入也没有,苦点累点她不怕,可一家人的吃饭问题,着实让她犯愁。就这样,她选择了修鞋,以此养活一家老小五口。不少回头客,和她很熟,修完鞋剩下零头三元两元,不让找钱,她从不收取,就是赶着撵上人家也要把钱找给人家。
前不久大雪过后,我又去修鞋,只见她的鞋摊就出在刚清理出的一片空地上。飒飒寒风冻得我恨不得缩成一团,等候中,我和她不停地聊天。我说:“你怎么不搞一个连体的小棚,这样你也少受些冻。”她说:“已是很照顾了。让我在这出摊,已经很不容易了。”这里是旅游区,一般是不准有这样的摊点的。一次市长陪外地领导到这里的公园游玩,看到公园外她的摊点,问怎么回事,她说不关城管人的事,是自己不走,硬要在这里出摊的。他向市长说了自己下岗及一家的情况,市长什么话也没有说,自此,他就在这扎下了根,任谁来检查工作,也不撵她。她笑着说:“有时我也是很幸运的……”“我很感激那市长,他虽然什么也没说,但我还是沾了他的光,要不我决不可能留下而不被撵走……”闲聊中得知,她的丈夫已于几年前去世,她的公公最近病故,现在剩下她和婆婆、女儿一起生活。一谈到她的女儿,她神采飞扬。她的女儿现在一所省重点大学就读学法律,学习成绩很好,而且很懂事,很节俭,年年获得系里的最高奖学金,为妈妈节省不少钱。她说:“我有一个好女儿……”“过去那么难也没把我难倒,现在看到我的女儿,我干活的劲头更足,我为我的女儿自豪,我要为我的女儿拼命干活,供她上完大学……”她还说,她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因为她有能力自助;也不接受任何人的施舍,因为她不能让她的女儿在人前丢脸。
感叹人生,有的人有钱却没有爱,没有快乐,没有幸福。修鞋女人没有钱,却有自尊,却苦中有乐,苦中又满含幸福和满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