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印欧语
(2013-12-24 19:35:13)
标签:
夏人、印欧人、吐火罗 |
分类: 吾之悟 |
汉字
英语单词
含义
包
bag------袋子、包
背
back-----后背
板
board----木板
盘
pan------金属
肥
fat------肥胖
费
fee------费用
买
buy------购买
抬
take——带、举、拿
飞
fly------飞
离
leave----离开
盖
cover----盖子
给
give-----给
恨
hate-----恨
割
cut------切割
大
large----大
谈
talk-----谈话
碟
dish,disk
碟子
筒
tube-----筒子
射
shoot----射
声
sound----声音
拍
pat------轻拍
送
send-----发送
躲
dodge----躲闪
烂
rot------腐烂
这
the------这
快
quick----快
迷
maze-----迷惑
鬼
ghost----鬼、幽灵
肋
rib------肋骨
路
road-----路
屎
shit-----大便
冠
crown----王冠
畔
bank-----堤、岸
辐
spoke----辐条
破旧---------------------------------bad------坏的
焙
bèi微火烘烤--------------------------bake-----烤,烘干
渤
原意为海湾---------------------------bay------海湾
镈
bó古代钟一类的乐器
-------------------bell-----铃、钟
博赌、博弈-----------------------------bet------赌博
滨
水边---------------------------------beach----海滩
岬
jiǎ突入海中的陆地--------------------cape-----海角,
岬
旦
本义: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黎明、拂晓
玭
pín珍珠------------------------------pearl----珍珠
琲
bèi珠串子----------------------------bead-----珠子
惙
chuò忧愁-----------------------------trouble--麻烦,烦恼
一种语言的语法和词汇、语音随时间推移会发生很大变化。
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一千年前,那时的汉语语音是什么样的呢?这时的汉语语音称为“中古音”(南北朝~唐朝)。
我们把一些汉字的中古音与对应的英文单词进行对照,还会的出更惊人的结果:
汉字
中古汉语音
英
文
合------kep-------group
簿------bak-------book
割------kat-------cut
敝------biet------bad
夹------kiap------clip
辐------puk-------spoke
岬------kap-------cape
设------shiet-----set
如果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两千年前甚至更早,那时的汉语语音是什么样的呢?这时的汉语语音称为“上古音”。上古汉语不但有很多辅音结尾,而且像英语一样还有诸如kl-、spr-等复辅音,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证实。
我们将语音学家郑张尚芳所拟的汉字上古音与对应的英语单词对比如下:
汉字----中古音----上古音----英文
协-------ghiap-----hleb-----help(帮助,协助)
夜-------yak-------nlak-----night(夜晚)
夹-------kiap------krep-----clip(夹子)
马-------ma--------mrah-----mare(母马)
明-------miang-----mrang----bright(明亮)
壮-------tswang----srang----strong(强壮)
丫-------ghia------qraa-----crotch(分叉处,丫叉,胯部)
暗-------am--------qrum-----gloom(阴暗,
阴沉,变阴暗)
叶-------yap-------lep------leaf(叶子)
交-------kiau------kreew----cross(交叉,十字架)
在语法方面,众所周知,英语的疑问句、否定句和感叹句要倒装。古汉语的疑问句、否定句和感叹句也有倒装现象。例如;
①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诗·秦风·渭阳》
②时不我待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史记·鸿门宴》
④甚矣,天下之惑!
——《庄子·在宥》
汉语和英语的语序都是“主-谓-宾”。其实世界上的语言语序五花八门,“主-谓-宾”、“主-宾-谓”、“宾-主-谓”、“谓-宾-主”、“谓-主-宾”、“宾-谓-主”应有尽有。令人费解的是,汉语的语序与英语几乎完全相同,而与相邻的蒙古语、朝鲜语、日语、藏语的“主-宾-谓”顺序完全不同。
其实早在19世纪,英国汉学家、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德国语言学家施莱赫尔(G..
Schlegel)相继提出欧亚语言同源假说。1963和1965年,美国谢飞(R.
Shafer)的《欧亚语》和《欧亚语言学的超级语系》中又再次提出这一同源说。1995年,加拿大汉学家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在《汉语的史后和史前的联系》中从语音结构和同源词两方面试图论证汉藏语和印欧语的发生学关系。他拟出了上古汉语与原始印欧语元音系统的对应关系,以及辅音方面的一些对应规律。蒲立本还推出汉藏语和印欧语的分化在6000年以前。德国华裔学者张聪东在《古汉语复辅音在印欧语词汇的印证》(1991)中,从谐声字和印欧语词根音义相通的“同源系列”入手,试图揭示汉语和印欧语的相似性,他甚至还认为北日耳曼语的语法最接近于汉语。美籍华裔学者王士元在其《汉语的祖先》一书中也探讨过汉语与印欧语的同源关系。
中国境内的古代印欧种人——吐火罗人。大月氏很早就生活在今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地区,现代学者认为其为吐火罗人,为印欧人的一支。最晚在秦统一中国时,大月氏与另一支吐火罗人乌孙还在河西走廊地区活动,他们还在此建立了敦煌、张掖和武威等城市。古代吐火罗人来自遥远的欧洲,吐火罗语属印欧语系,与大部分欧洲语言有着极近的亲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