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岷县地震——他们眼中的“弃婴”
(2013-07-30 14:26:48)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岷县地震——他们眼中的“弃婴”作者:卫庄
昨晚上是岷县地震头七,这是民间旧俗里死者亡灵返家的日子。也许是受到那些同灵魂一起回家的虽死未绝的伤怀别绪的感召,我被一种莫名的失落、无助包围着。短短三天的灾区行走,无数场景在脑海里闪回。一场在外界看来并不严重的地震却让原本山清水秀的岷县的老百姓,如今哀鸿遍野的地震灾区的灾民同胞,成了“弃婴”。
2013年7月22日7点45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而对于甘肃省定西市的国家贫困县岷县的居民们来说,这个早晨发生的灾难使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地动山摇——92位同胞瞬间被废墟掩埋,上百户家庭霎时天各一方!
震后第三天,我和才让从北京出发,下午2点多抵达兰州。为了少走弯路节约时间,我们带上一个定西市当地的志愿者。下了飞机,了解到岷县最近多雨,我们合计去定西市买一些雨鞋和雨衣带给灾民。几个小时的跋涉之后,我们来到定西市区。出乎意料的是,这里没有发现丝毫受灾的迹象,震天响的街边音乐、打情骂俏的年轻人、熙熙攘攘的市民,再正常不过。我没有从任何一个人的脸上找到丝毫被地震袭击的那种恐惧和哀伤。唯一感觉不同寻常的是街上多了一些交警。
经那位当地志愿者帮忙,我们才到一个相对比较大一点的商铺买了50件雨衣和30双雨鞋。与商铺老板讨价还价并申明是去救灾后,老板勉强每件便宜了几块钱,还劝我们这两天不要去,路滑危险。本是好心的提醒,此时此刻听来却让我感到说不出来的别扭。我不明白,这提醒实在不像来自当地市民,倒像是出自旁观人之口。
晚上8点多,我们到了灾情最严重的岷县梅川镇。令人诧异的是,兰州到梅川镇近500公里,6个多小时的车程中,我们只发现了三辆挂着救灾牌子的车辆。其中一辆还是载运量十分有限的金杯车!联想到在定西市区的经历,我心里不由泛起了嘀咕:难道这次地震真不如想象得严重?第二天,在永星、永光和拉路村的所见所闻明明白白地告诉我:我、错、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和十几个志愿者一起向灾情最严重的永星村进发。由于晚上刚下过雨,不到15公里的路我们开车用了近2个小时,一路上可谓惊心动魄。狭窄的泥巴小道旁边都是山沟悬崖,道路泥泞不堪。车很难控制方向,好多地方都要推车前行。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附近有好多家碎石场,为什么地震过去几天了,没有人把路面铺些碎石,使救援车辆方便通行?
一路艰难跋涉,上午10点左右,我们终于进了永星村。刚一进村就被眼前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全村泥坯房的倒塌率接近100%!断裂的墙壁,裸露在外的房梁将时间定格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无不在诉说那个清晨刚刚醒来的人们随即堕入的可怕梦魇。每个村民的脸上都没有任何表情,那是一种被意外重击后的麻木与无能为力的悲伤!几个老人蹲在村口,直勾勾地盯着自己残破的家园,空洞的眼神背后是深不见底的绝望。我试图和他们了解一下情况,话匣刚开,一个老人突然嚎啕大哭起来。他突然爆发的泪水和嚎叫让我联想到洪水溃坝那一刻的巅峰式的疯狂与肆虐。我知道,那种状态叫崩溃。
村中最热闹的是受捐赠点,在一栋村上少有新修建的砖瓦房前。无数相机、话筒、录音笔在每辆捐赠车辆停下的一瞬立即蜂拥而至,仿佛这里在一个接一个地举行新闻发布会。那种热潮涌动的沸腾与灾民脸上的麻木、眼神中的空洞所营造的巨大沉默,判若两极。
当地志愿者带我们走进一个帐篷里。一个12平米的空间内满当当塞了5口人。一个老太太在坐在铺在地上的一层稻草和两双被子上,就算是床了。他们热情请我们坐下,给我们送水。我发现一个老太太把方便面的调料放在碗里当茶叶沏水喝,又一阵辛酸漫过鼻腔。
下午去了另外两个灾情比较严重的村组,拉路村和永光村。情景大体和永星村差不多,只是这两个村虽然相对比较小,但遇难人数比例却是最高的。其中有一家五口没了四个,只剩下一个60多岁的老奶奶。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上高中的孙子都被山体塌方落下的石块掩埋了。
晚上,我们没有下山,住在一所由香港同胞捐赠建立的小学里。这所小学在这次地震中没有受到太大的损毁,几个村的总指挥部也设在这里。晚上岷县县委副书记来到我们的房间,聊起这次地震,这位父母官一脸的无奈地告诉我们,连续大雨使上山的道路湿滑,救援物资很难到位。他自己由于几天没有吃过青菜一直便秘,大便只能用开塞露对付。并且如果雨一直不停,连大饼和方便面的供应都是问题。副书记非常不解的问我:为什么92名村民遇难的大灾社会关注度却那么低?
通过走访,我也确实感觉这次救灾的无力。首先,国家和甘肃政府重视程度都不够。6.6级地震,死亡92人。房屋的损毁、亲人的离世,这对每一个受灾的家庭来说都是一场灭顶之灾!92位亲人的离世,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更是一场重创!我想替流离失所、失去亲人的灾民们问一句:在我们最无助、最脆弱、最需要社会关怀的时候,我们的总理哪里去了?中央其他的领导们哪里去了?
再看,甘肃本地的企业和“成功人士”的表现。在岷县县城很难看到本地企业运送物资的车辆。甘肃有一个名气很大的“成功人士”,在地震当天转发了几条相关微博,并说他们村没有伤亡,之后还发了一张他在美国中央公园跑步的照片。并非道德绑架,但不妨通过这些蛛丝马迹管窥蠡测一下甘肃的企业及一些“成功人士”对岷县地震的心态。
岷县地震的媒体关注度与雅安地震也是相去天壤。就我个人在灾区所见,只有几家喉舌级别的媒体记者驻扎在物质捐赠点或者县城里。媒体们关注也只是在灾难中感人的故事,解放军救灾的场景和分发物质灾民喜悦的表情。几乎没有媒体在传递灾情和灾民真正的需求上下功夫。而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和各大媒体的关注点几乎都被跟无数政要名人扯上关系的萍乡某大师牵引而去。当地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相当一部分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甚至连村支书都大字不识,根本没有办法用自媒体传递他们的诉求。灾区几天,我手机一直没有信号,所有真实的文字和图片都无法向外界传播。
甘肃的社会公益机构发育不良。在这次地震中接触一些当地公益机构,大部分成立比较晚,要不就是很难得到政府的支持,艰难地生存着,自顾不暇,更不要说系统参与大型的灾害救助,也没意识到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和半年前雅安地震做一个对比。雅安地震7.0级,遇难人数148人,接受政府和社会救助资金近100亿;岷县地震6.6级,遇难人数92人,甘肃政府拨款500万,中央拨款为1000万。雅安地震媒体进入灾区的总数甚至超过专业救援人员,而岷县地震却鲜有媒体问津。雅安地震国家总理带着各大部长亲临灾区;而岷县地震灾区,却不见中央领导的踪迹。两个灾情相差无几的灾难却并没有受到平等的关注,难道在社会、媒体和政府眼中,岷县就是一个“弃婴”?
昨晚12点,昏昏入睡之间,我冥冥感觉到又一次余震和连续几天的倾泻不停的大雨一同袭击着岷县摇摇欲坠的天空。想到正是头七夜,我便猜想,那会不会是回家的遇难同胞的灵魂在愤怒、在哭泣?
但愿头七过了的第二天一早是个晴天,太阳能驱散岷县上空所有的阴霾,那些漂泊在满目疮痍、断壁残垣上空的灵魂能获得真正的安息。
2013年7月22日7点45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而对于甘肃省定西市的国家贫困县岷县的居民们来说,这个早晨发生的灾难使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地动山摇——92位同胞瞬间被废墟掩埋,上百户家庭霎时天各一方!
震后第三天,我和才让从北京出发,下午2点多抵达兰州。为了少走弯路节约时间,我们带上一个定西市当地的志愿者。下了飞机,了解到岷县最近多雨,我们合计去定西市买一些雨鞋和雨衣带给灾民。几个小时的跋涉之后,我们来到定西市区。出乎意料的是,这里没有发现丝毫受灾的迹象,震天响的街边音乐、打情骂俏的年轻人、熙熙攘攘的市民,再正常不过。我没有从任何一个人的脸上找到丝毫被地震袭击的那种恐惧和哀伤。唯一感觉不同寻常的是街上多了一些交警。
经那位当地志愿者帮忙,我们才到一个相对比较大一点的商铺买了50件雨衣和30双雨鞋。与商铺老板讨价还价并申明是去救灾后,老板勉强每件便宜了几块钱,还劝我们这两天不要去,路滑危险。本是好心的提醒,此时此刻听来却让我感到说不出来的别扭。我不明白,这提醒实在不像来自当地市民,倒像是出自旁观人之口。
晚上8点多,我们到了灾情最严重的岷县梅川镇。令人诧异的是,兰州到梅川镇近500公里,6个多小时的车程中,我们只发现了三辆挂着救灾牌子的车辆。其中一辆还是载运量十分有限的金杯车!联想到在定西市区的经历,我心里不由泛起了嘀咕:难道这次地震真不如想象得严重?第二天,在永星、永光和拉路村的所见所闻明明白白地告诉我:我、错、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和十几个志愿者一起向灾情最严重的永星村进发。由于晚上刚下过雨,不到15公里的路我们开车用了近2个小时,一路上可谓惊心动魄。狭窄的泥巴小道旁边都是山沟悬崖,道路泥泞不堪。车很难控制方向,好多地方都要推车前行。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附近有好多家碎石场,为什么地震过去几天了,没有人把路面铺些碎石,使救援车辆方便通行?
一路艰难跋涉,上午10点左右,我们终于进了永星村。刚一进村就被眼前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全村泥坯房的倒塌率接近100%!断裂的墙壁,裸露在外的房梁将时间定格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无不在诉说那个清晨刚刚醒来的人们随即堕入的可怕梦魇。每个村民的脸上都没有任何表情,那是一种被意外重击后的麻木与无能为力的悲伤!几个老人蹲在村口,直勾勾地盯着自己残破的家园,空洞的眼神背后是深不见底的绝望。我试图和他们了解一下情况,话匣刚开,一个老人突然嚎啕大哭起来。他突然爆发的泪水和嚎叫让我联想到洪水溃坝那一刻的巅峰式的疯狂与肆虐。我知道,那种状态叫崩溃。
村中最热闹的是受捐赠点,在一栋村上少有新修建的砖瓦房前。无数相机、话筒、录音笔在每辆捐赠车辆停下的一瞬立即蜂拥而至,仿佛这里在一个接一个地举行新闻发布会。那种热潮涌动的沸腾与灾民脸上的麻木、眼神中的空洞所营造的巨大沉默,判若两极。
当地志愿者带我们走进一个帐篷里。一个12平米的空间内满当当塞了5口人。一个老太太在坐在铺在地上的一层稻草和两双被子上,就算是床了。他们热情请我们坐下,给我们送水。我发现一个老太太把方便面的调料放在碗里当茶叶沏水喝,又一阵辛酸漫过鼻腔。
下午去了另外两个灾情比较严重的村组,拉路村和永光村。情景大体和永星村差不多,只是这两个村虽然相对比较小,但遇难人数比例却是最高的。其中有一家五口没了四个,只剩下一个60多岁的老奶奶。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上高中的孙子都被山体塌方落下的石块掩埋了。
晚上,我们没有下山,住在一所由香港同胞捐赠建立的小学里。这所小学在这次地震中没有受到太大的损毁,几个村的总指挥部也设在这里。晚上岷县县委副书记来到我们的房间,聊起这次地震,这位父母官一脸的无奈地告诉我们,连续大雨使上山的道路湿滑,救援物资很难到位。他自己由于几天没有吃过青菜一直便秘,大便只能用开塞露对付。并且如果雨一直不停,连大饼和方便面的供应都是问题。副书记非常不解的问我:为什么92名村民遇难的大灾社会关注度却那么低?
通过走访,我也确实感觉这次救灾的无力。首先,国家和甘肃政府重视程度都不够。6.6级地震,死亡92人。房屋的损毁、亲人的离世,这对每一个受灾的家庭来说都是一场灭顶之灾!92位亲人的离世,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更是一场重创!我想替流离失所、失去亲人的灾民们问一句:在我们最无助、最脆弱、最需要社会关怀的时候,我们的总理哪里去了?中央其他的领导们哪里去了?
再看,甘肃本地的企业和“成功人士”的表现。在岷县县城很难看到本地企业运送物资的车辆。甘肃有一个名气很大的“成功人士”,在地震当天转发了几条相关微博,并说他们村没有伤亡,之后还发了一张他在美国中央公园跑步的照片。并非道德绑架,但不妨通过这些蛛丝马迹管窥蠡测一下甘肃的企业及一些“成功人士”对岷县地震的心态。
岷县地震的媒体关注度与雅安地震也是相去天壤。就我个人在灾区所见,只有几家喉舌级别的媒体记者驻扎在物质捐赠点或者县城里。媒体们关注也只是在灾难中感人的故事,解放军救灾的场景和分发物质灾民喜悦的表情。几乎没有媒体在传递灾情和灾民真正的需求上下功夫。而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和各大媒体的关注点几乎都被跟无数政要名人扯上关系的萍乡某大师牵引而去。当地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相当一部分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甚至连村支书都大字不识,根本没有办法用自媒体传递他们的诉求。灾区几天,我手机一直没有信号,所有真实的文字和图片都无法向外界传播。
甘肃的社会公益机构发育不良。在这次地震中接触一些当地公益机构,大部分成立比较晚,要不就是很难得到政府的支持,艰难地生存着,自顾不暇,更不要说系统参与大型的灾害救助,也没意识到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和半年前雅安地震做一个对比。雅安地震7.0级,遇难人数148人,接受政府和社会救助资金近100亿;岷县地震6.6级,遇难人数92人,甘肃政府拨款500万,中央拨款为1000万。雅安地震媒体进入灾区的总数甚至超过专业救援人员,而岷县地震却鲜有媒体问津。雅安地震国家总理带着各大部长亲临灾区;而岷县地震灾区,却不见中央领导的踪迹。两个灾情相差无几的灾难却并没有受到平等的关注,难道在社会、媒体和政府眼中,岷县就是一个“弃婴”?
昨晚12点,昏昏入睡之间,我冥冥感觉到又一次余震和连续几天的倾泻不停的大雨一同袭击着岷县摇摇欲坠的天空。想到正是头七夜,我便猜想,那会不会是回家的遇难同胞的灵魂在愤怒、在哭泣?
但愿头七过了的第二天一早是个晴天,太阳能驱散岷县上空所有的阴霾,那些漂泊在满目疮痍、断壁残垣上空的灵魂能获得真正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