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信用评级运作标准普尔财经 |
分类: 欧洲 |
几家经营规模并不算太大的私营公司,由于其特殊的角色和功能,对全球经济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几家公司的一举一动——一个声明、一份新闻稿甚至负责人的一个谈话,都有可能迅即造成全球经济的波动。
这不是危言耸听更非哗众取宠。这里说的就是对各国经济、政治等状况做出评级的信用评级公司。具体说就是三家美国公司: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s)和惠誉(Fitch)。三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标准普尔,成立于1860年,迄今已有超过150年的历史。现在的年营业额约在26亿美元,全球各地有员工约1万人。但三家中最早开展现代意义上的信用评级业务的是穆迪。1902年,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开始对当时发行的铁路债券进行评级。从此开始了信用评级公司叱咤风云的20世纪。进入21世纪,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信用评级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引人注目。有人赞之为“天使”,认为由于有了这样一些独立的、专业的、有信誉的信用评级事业,使人们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有了相对公平的参考;当然,也有人斥之为“魔鬼”,认为这几个私营公司为了自己或某些人、某些集团的利益,唯恐天下不乱,极尽蛊惑人心之能事,甚至认为它们才是金融危机的推手。以至于不断有人提出来这样的问题:信用评级公司对别人进行评级,那谁又能对它们进行评级?谁来监督它们的运作?
那么,信用评级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呢?
标准普尔负责欧洲及法语非洲业务的地区总裁卡罗尔·斯隆女士对记者说,该公司在对一个案例进行评级时,是由一个5-7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通过电话会议等方式,经过充分讨论,最终投票做出决定。而该公司在全球23个国家或地区的分支机构中,共有1300名这样的专家。任何一个案例,绝不会只由一个人处理。而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也要每7年重新组合一次。
在该公司的网站上,有对公司业务的介绍,其中评级包括:企业评级(又分为工业、公用事业等若干分项)、金融机构评级(银行、证券经纪公司等)、保险公司评级(债券、健康保险等)、政府评级(包括公共融资评级、主权评级和国际机构)、结构融资评级(资产支持证券评级、抵押债务债券/衍生品评级、服务方评估)。
斯隆女士强调说,信用评级,以金融产品为例,并非对一个金融产品购买、出售或持有的建议、并非对金融产品市场价格的评价、并非对其流动性或市场价格的衡量、并非对其管理的评价,等等。
斯隆女士还介绍说,标准普尔在发布信用评级结论之前,也会注意与客户的沟通。如8月5日首次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美国保持了近一个世纪的主权债务最高信用级别首次被改写一事被正式公之于众之前,标准普尔已经与美国政府私下协调过。而在欧洲,该公司的所有有关评级结论公布之前,都会有12个小时的“再审核”时间。
而记者有关该公司如何从客户身上赚取费用的问题,回答一直是语焉不详。按照一般的逻辑,没有人愿意付钱给一家公司,让它把对自己不利的消息公之于众。如果这个公司公布的都是对客户有利的消息,没有负面的消息,那“透明、公正评级”的信誉何来?但如果这个公司公布的都是对客户不利的消息,还会有人付钱给他们吗?
10月底,金融网站Bloomberg刊登了一篇报道(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1-10-28/credit-rating-companies-favor-firms-paying-most.html),说根据美国三所大学专家对美国信用评级公司的研究,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对债券发放者的评级方式,多少有些与评级公司自己的收入有关。市场上早就有传闻,说美国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固然不能说完全不客观,但与其收入方式和数量有关。更有人认为,美国信用评级公司根本就是为华尔街及华盛顿服务的工具。
至少,标准普尔对记者报道要求“审阅”的谨慎程度,在全世界各种类型的企业中很少见。当然,希望“审阅”的目的是报道的准确性,而不是为了掩饰什么。
信用评级公司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回答。但公众和媒体提出的问题通常是有关以下几个方面:如果没有这种信用评级公司,世界经济运转得会不会更好一点?或者,换一个角度,有了它们、有了这种信用评级业务,这个世界更好一些了吗?还有,为什么100多年来,只有这三家公司从事这个业务?
中国已经有了一个信用评级公司“大公国际”。而欧盟官方已经宣布,要着手成立“自己的”信用评级公司,打破来自大西洋彼岸的信用评级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