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个教育心理学案例(三)
(2009-09-08 11:51:48)
标签:
赞美教育心理学无穷大亨利克喜马拉雅山教育 |
分类: 中小学心理教育 |
凡是车子,大多数都有打气和补胎的时候.打气与补胎虽然不同,但是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使车子保持良好的状态,有利于前进.由此联想到,各个班级就好像学校这辆车下的一个个轮胎,我们班主任就是要管理好这一个个"轮胎",并要善于做好"打气"和"补胎"的工作.
虽然我做过十几年的班主任,但是,做今年这样的合并班的班主任,还是第一次.这个班是由于原来的高二(5)班和高二(6)班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去了高三(7)班后而合并的.老实讲,我觉得学校是给了我一个漏气的瘪轮胎.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是这个班的学生成绩普遍差,没有学习热情.其次,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数自我管理能力差,要挑选出一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都很困难.还有,由于学生是来自两个不同的班,多少有一些派别的现象,会制造出矛盾等等.接下了这个瘪轮胎,总不能丢掉吧 好歹也是学校这辆车下的一个轮胎呀!于是,我咬一咬牙,动手做起"打气"和"补胎"的工作.
一,"打气"的工作.
我们学校对各个班,在出勤,上课和集会的纪律,学生仪容仪表,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劳动卫生等五个方面,进行检查,天天评比打分.我们都晓得,这个每天的五项管理评比打分,是一种德育量化的好办法,它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但是,我发现它还有一种"打气"的功能.为了开发利用它这一功能,第一周开始,我就天天仔细检查班里每一个学生的仪表,纪律等情况,不论是搞劳动,卫生,还是参加升旗,做操,事事我都亲历亲为,苦战两周,效果就出来了.第一次公布五项管理评比打分结果,我们班就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此,第三周当我走进教室上班会课时,受到了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欢迎,同时,也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感觉到了他们正渴望"打气".于是,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及时进行"打气".讲过一番鼓舞士气的话后,就落实到对出勤好,上课,集会守纪律,注意仪容仪表,两操认真做,劳动卫生积极搞等某个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逐个进行表扬.
由于常常进行"打气",我们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即使有些偶然违纪的学生,他们也能够自觉反省.例如,我们班的学生陈玉,有一次早上睡觉没有按时起床,造成上课迟到,她一下课,就跑到办公室来找我,主动认错.还有我们班的黄贞,曾芬,有一天上午的第四节课讲小话,下午我来上班时,她们就在办公室门口等着认错.其实"打气"的工作,就是使这个"瘪轮胎"支撑起来,使我们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逐渐增强.
二,"补胎"的工作
谁都知道,轮胎漏气,光打气是不行的,必须补胎.我们班有一个叫张敏的男生.他不但听课时经常打瞌睡,而且有时迟到,甚至旷课.严重影响了良好班风的形成,是一个"漏气"地方,为此,我进行了耐心的"补胎"工作.隔一天找他谈一谈,隔一个星期打电话找他家长聊一聊,隔一个月去他家里坐一坐.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才知道,原来,他背着家里人,晚上在一家工厂打工,有时间也去电子游戏室等地方玩,几乎天天很晚回家睡觉,甚至彻夜不归.针对他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闲谈式的教育方法.虽然,他的不良行为难以改正,并且反复地违反纪律,但是,紧盯式的滴水穿石的力量,终于使他有了一些进步,家长和老师都觉得他的进步难得可贵.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某一个不良行为,会造成班集体这个"轮胎"的"漏气",其实,班集体的某一个方面有缺陷,也会造成"漏气".例如,我们班缺乏有管理能力的班干部,一些班务工作难以有条不紊地完成,常常事倍功半,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培养和扶植,几个稍有能力的班干部成长起来了.就说培养我们班的宣传委员吧,我们班严重缺少对黑板报有排版,书写和绘图能力的学生,本学期学校第一次板报评比,我们班排名在倒数之列,影响学生的集体荣誉.于是,我赶快去书店,买来黑板报的排版,插图等资料,教学生边学边用,并带领宣传委员等学生,去其他班参观学习,请有经验的老师为她们现场讲授.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第二次板报评比,我们班就名列前茅了.
[案例56]:把赞美送给学生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中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
我班的闫××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很长时间,我几乎没注意到她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她自己。那是一个中午,我站在班级门口,看着走廊里来回走动的学生,无意中发现走廊里撒了一些饭菜,许多同学说着笑着绕着而过,好象没有注意到地上所撒的饭菜。这时,闫××同学走了过来,告诉大家不要踩了,然后急忙跑回教室拿来清扫工具,将饭菜扫净,又用拖布拖了一遍。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闫××同学,并尽力赞美了她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
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闫××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她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尤其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被同学们选班级卫生委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案例]: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实践告诉我们:以人为本,用人道主义的观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爱是一种高于友爱,异于母爱的特殊的爱。用淡化教育痕迹的方法处理学生问题,是一种无伤痛有结果的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促使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让我们以人为本,以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未来的辉煌就在我们的热爱之中。
(大连开发区第六中学?张淑环)
[案例57]:法国:缩短学习时间
在法国全国中学生调查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提出的49项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学生在校时间不应超过35小时。
目前,法国接受普通教育的中学生平均每周上课32小时。专家建议应改为28小时。加上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做功课的时间,孩子们一周的学习时间也就跟大人的工作时间差不多了。
要求缩短学习时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学校课程混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时太长等问题早就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历时4个月的中学生调查表明,学生们所要求的并不是早点儿离校回家,他们只是希望减少课时,有更多的时间同老师交流,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做作业,或者干脆就在学校呆着。正如一位校长所说,中学生再也不愿意像在工厂做工一样度过自己的校园生活。
[案例58]:请在以下胡乱涂抹
如果在180天里,你仅仅是想方设法搞笑,让你的学生笑个不停,却什么也不教,你的学生可能会说你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但绝不是个好老师。
但是亨利克先生的幽默却实实在在地贯穿于他的教学中。在他的课堂上,讲课里,考试中,在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在几乎所有的内容上,在学习的动机上,在创新、创造力的培养上,在能力的培育上……都打上了他特有的滑稽幽默的烙印。
亨利克先生甚至在他的考试卷上也注入了幽默,想一想,当你面对着试卷,连续不断地写上两个小时,不仅是你的手和脖子麻木了,就连你的大脑说不定也不能正常工作了。一定有很多同学会感到两个小时的考试就好象是在走山路,前40分钟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看前边——还有座喜马拉雅山在等着你呢。
有什么办法既让考试顺利进行,又不让我们望“山”哀叹呢?
看看亨利克先生是怎么处理的吧。
亨利克先生是个很奇特的家伙。喜剧的因子融在他的血液里,他的方法竟然是把喜剧的色彩加进考试里,以此来提高我们冲过“喜马拉雅山”的兴致和勇气。
考卷实际分成两个部分:正卷和附加卷。
正卷是我们应该学的部分。
附加卷呢?这是一类不难也不容易的试题。
像一切考试的附加题一样,亨利可的试题也是有分值的,从3分到无穷大。低分值的题都是些小小的玩笑,你可以在一瞥之间完成。试举几个例子:
“为什么我们把车停在通车的路上,却在停车场上开车?”
“请对我的新发型发表评论。”
“如果我是一个智者(《阿拉丁》)里从魔瓶里释放出来的智者,他将帮助第一个释放他的人实现三个愿望,什么将是你的这个愿望?”
除了3分题,还有一类称之为“无穷大题”。做这种题能得多少分,只需看亨利克先生是怎么想的了。“无穷大”的问题都是些很严肃的生活哲理问题,如:
“讨论一下你在我的课堂里学到的一个生活哲理问题。”
“你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谁是你最伟大的榜样?为什么?”
试想一下,当你完成了一道30分的题后,你的脑子就好像一块尽是洞的豆腐,跳到附加卷部分,拣几题幽默的 来答着玩玩,放松一下,然后再去攻另一头“巨兽”你又会像加了油的车,继续上路。
[案例59]:盎然的诗意·深刻的哲理
——哲学教学中巧用诗歌的一次尝试
吴江市中学?姚敬华
文学作品的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故事构思巧妙精彩,二是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明快流畅,三是作品中的哲理让人回味悠长。作为文学作品之一的诗歌,好似人类社会的万花筒,将大千世界、万象人生尽摄其中。诗歌的语言凝练深刻,富有哲理,这也注定了诗歌必然具有“文以明道”和“文以载道”的功用。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哲学教学中,把诗歌这一文学宝库中的精品“镶嵌”于政治课,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现摘录我在教学高二《思想政治》<上册>第三课第一节中“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的教学片段:
(导入新课:我用投影仪展示现代诗人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并请一学生朗诵。)
[学生朗诵]“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
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
统一中有矛盾
前进中有逆转
运动中有阻力
革命中有背叛……
甚至光中也有暗
甚至暗中也有光
不少丑恶与自私
隐藏在光的下面”
[教师提问]“诗中蒙蔽与觉醒、愚弄与聪明、前进与逆转、革命与背叛、光与暗,是否自相矛盾?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矛盾?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就能弄清这些问题,也能反过来加深对这首诗的感悟。”
……
(在教学进行到“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必须注意几个问题”时,我又通过投影仪展示三段古诗词,让学生分别指出这几段古诗中的哲理,从而加深学生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哲学判断的理解。)
[投影]
(一)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中的: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学生回答]“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这说明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二)
“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三)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去掉沉繁画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学生回答]“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为进一步检测学生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原理的掌握情况,我随后又以一个与诗句有关的故事,通过讨 论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设问]“我国南北朝诗人王籍曾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然而宋朝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哲学知识来评价一下谁的观点较科学。”
[学生回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充分说明了事物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一鸟不鸣山更幽’是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夸大对立否认统一的错误观点。”
(在课的尾声,我又投影了一首题为《母亲》的诗作为课外作业。)
[教师设问]“同学们,这是一首歌颂圣洁无私的母爱的诗,请同学们在感动之余,在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的同时认真思考:在这首诗里,是怎样体现矛盾的基本含义的?
妈妈的腰弯了
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
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妈妈的皱纹深了
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妈妈老了
她把不老的心灵给了我……
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是对“真正的教育”和“真正的人”的无限追问和终极关怀。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文精神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诗歌进入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借助思想政治的学科知识来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这也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较为广博的文学素养。这种素养是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产生兴趣并加以形象化,从而在“乐学”境界轻松获取知识的钥匙。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巧用诗歌,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思想政治课充满诗意,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真正溶知识性、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于一炉,把学生带入回味和思考之中。这样的课,即便是最枯躁、最深奥的理论,学生也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我们也注意到,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科自成体系,缺少沟通和渗透,而“3+X”则要求教学内容的兼容性和综合性。这就迫使我们要有学科渗透、兼容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打破各学科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我封闭状态,要努力创设条件,架起各学科间互相沟通的桥梁,使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相得益彰。这也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必然要求,是符合时代发展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
当然,诗歌运用于政治课教学,也只是一种补充和辅助形式,从根本上说它不能替代理论的教学。并且,它也只有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呈现出其独特的教学艺术魅力。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必须遵循针对性、科学性、启发性、思想性的原则,使自己能够在循规蹈矩中挥洒自如,能够“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真正由教学的“必然王国”迈入教学的“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