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生命-湖南部-连载5-崇木沊寨
标签:
柴草农居正堂寨子铁盒沊寨旅游 |
分类: 图文游记 |
(图)在崇木沊寨拍照
中午12点38分到达小沙江镇。
我们将行李安置在镇政府招待所的客房里。老后出去不一会儿就找来了一辆吉普车。谈好50元钱给我们送到将要采访的寨子。午饭四个菜:炸泥鳅、炒油麦菜、鱼汤,还有当地出的竹笋。那盘瘦肉炒嫩笋片大受欢迎,很香!
这里是贫困地区,物价比较便宜。六人一顿的午餐花了45元,住宿每人每天8元(老后说,承包了,涨价了,以前是4元),从隆回到小沙江一百多公里,车费每人10元。
正是孩子们放学的时间。一伙小女孩把一辆大卡车当成了黑板,抢着用粉笔在车帮上写字,叽叽喳喳地像一群小麻雀。发现我正对着她们拍照,一吐舌头,呼的一声散去了。
小学生的手里都提着一个比饭盒大不了多少的铁盒,也有用大号罐头筒改制的铁罐。我感到稀奇,凑过去看,发现铁盒里盛着燃尽的炭灰。呵,我明白啦,那是他们的“暖炉”。山沟里的小学校经费困难,没有取暖设施。孩子们上学时从家里带几块木炭,上课时放在脚下取暖。
吉普车开了约有三四公里,在一个瑶寨外的高坡上停了下来。寨口有一座小学校,远远望见小学生们在玩耍。大家背好器材,踩着石磴下坡进村。
(图)村口,我们见到的第一所民宅
(图)农居正堂
(图)农居正堂
村名叫作崇木沊寨。寨子里人很少,都去干活了。房子一般都是上覆青瓦的二层木楼。没有院墙,房前屋内到处都堆放着柴草。这季节是收集柴草的日子,农家要赶在冬雪封山之前将过冬的柴草备足。我们在村子里转悠,见家家户户都不上锁,给人一种“夜不闭户”的感觉。可见这里的人们相当实在,且这里较为封闭,外来人很少,大概是没有入室偷抢之类的事件发生。
(图)见到的第一个花瑶族妇女
她在房前一边带孩子一边切萝卜
(图)我们上前套近乎,却把孩子给吓哭了
在屋外檐下或柴堆上凉着瑶家的衣服。男人的衣服没有什么特色,与汉族人穿的基本无二,只有女人的服装特点鲜明。最有特色的是头上的包头和身系的绣片。那包头缠成倒斗笠状,橙红色的,很艳,与她们穿的天蓝色长袍构成对比色配置。灰白色的“老布”都是手工绣制的,图案各异。
乡民一般不反对我们拍摄,只是语言不通。小孩子们则羞得不愿让拍。
噢,对了,上次还留了个扣呢。
话说我们在途中受阻,摆摊的老乡们不肯后撤。我喜欢拍纪实,下车拍照。老后想出一招,对那个司法警察大声说:“这都是北京来的记者!”也不知是哪个老乡喊了声:“《焦点访谈》来啦!”老乡们这才纷纷后撤。公路的“肠梗阻”终于得以疏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