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元关帝庙传说(34)
薄姬与上元宫
薄姬怀孕后,遭到吕后的极端仇视,汉高祖听信吕后谗言,将薄姬诬贬于荒野,逃到黄河中心的孤岛上避难,以后人们称此岛为“娘娘滩”。薄姬害怕水患,就又迁到附近另一个稍高的小岛上,生下了儿子,也就是以后的汉文帝,此岛后人称为“太子滩”。
黄河泛滥,河水漫床,淹没了大小岛屿和荒滩。两岸人家纷纷逃离,薄姬抱紧儿子跟随离乡背井的人们投靠京城。薄姬怕被宫中人认出再受加害,就进北城门出南城门,独自逃生。当走到上元宫时,她已筋疲力尽。靠在山门的柱子上,仰脸望着红日中天。襁褓中的儿子大哭不止,声如洪钟。哭闹惊动上元宫长老,他在众弟子簇拥下急奔山门,在薄姬面前跪下,众弟子也相随匍匐在地。长老慧眼识珠,叩拜说:
“贵人驾到,有失远迎,请恕罪。”
薄姬在长老和众弟子的搀扶下进入上元宫,热饭热汤后气色大好,襁褓中的大小子精神倍增,人见人爱。长老派人在上元宫前村后庄寻找奶娘。一会儿就带回十几个村妇,长老从中挑出潘氏和聂氏两人。她们年龄和薄姬相当,个头苗条,身体壮实,脸庞秀丽,手脚麻利。和家人协商以重金招聘来伺候薄姬母子。又在上元宫西面的荷花苑内腾出“三名阁”,请薄姬几人前去定居。指定数名弟子保障日常生活补给。
伊河河畔有很多天然的池沼,人们在池沼里栽种藕莲,仲春碧荷遮水,盛夏红莲高翘,暮秋莲蓬摇曳,严冬白藕峥嵘。上元宫的百亩荷花苑四季更替,景象万千。这方园子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画意诗情。“三名阁”在荷花苑中心,木桥连廊和池沿相连,因建在碧荷、红莲、白藕三个名,一种植物之中,因故而名。有诗云:
碧荷连天花如海,粉瓣金蕊展异采,
叶盘微颤万珠晃,籽粒欲出千眼开。
嫩芽翘首露峥嵘,老茎现世见洁白。
出于污泥虽不染,藕断丝连当自爱。
薄姬在“三名阁”安排妥当,请求上元宫长老把老子大作《道德经》竹简搬了过来,每日诵读。她边读边有节奏地拍打怀中儿子,举目窗外荷塘的水。水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在道家思想里,水为至善至柔之物,老子用水比喻“不争”的处世原则,教育人们要仿效水的“不争”精神。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柔弱不是懦弱,而是能屈能伸的韧性。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了水的韧性,人才能有海纳百川的胸襟。
月逢初一、十五薄姬都抱着儿子,带领“三名阁”全体人员步行到上元宫给元始天尊焚香上供。游览周公礼乐教化的演艺厅,参观老子创作《道德经》的僧房和文房四宝,小息老子和孔子畅叙古今的亭台,温故知新感慨万千。
有一年,京城周边蝗虫成灾,薄姬和上元宫长老商量,主动前往灭蝗,她带着儿子住在蝗灾最严重的一道岭上,亲自指挥上元宫众弟子日夜驱除蝗虫。后人为歌颂她的功德,为她修建了庙宇,名“薄姬庙”。薄姬庙在今河南省孟津县马屯镇薄姬岭村的北部。
请看下集刘邦迁都长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