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神话故事】
皇姑浴马蹄饼
皇姑浴的早餐丰富是出了名的。蔬菜红黄绿白黑,巧妙搭配,让人自顾不暇;那粥不管是小米,还是玉米糁都是黏黏糊糊糊,决不潦草应付,就这点也可让人不自觉的体会出这位处下汤之地的皇姑浴的淳朴民风。尤其是那面点小馍,更是赢人。
“馍”是中华名族的国粹级食品。它传之悠久,作用神奇。俗话说:汤饱肚子馍长筋,好小伙过不透蒸馍瘾。馍让人饱腹长筋骨,作用可比天地。过去的人说起白馍馍自然是满脸的幸福,回味无穷。馍也有地域之分,江北叫馍,江南却叫它馒头。说这种食品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说他七擒孟获后渡河再战,遭萧杀之气相阻,诸葛亮设计出一种像人头的供品祭祀河神,因在“蛮”地故谐音馒头。后来,南北一统,学问家拿起司空见惯的馍做了不少文章。《爱竹淡淡薮》一书中载:“宋国有个叫孙琳的大夫,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们视为神医。”听起来悬忽,而大诗人陆游在一盘《笼饼》诗中对馒头也是极尽赞颂:“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陆游的注释为:“蜀中杂彘(即猪)肉作巢(即馅)的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由此可见,当时四川用猪肉合面做的馒头,就已经很有名了。他们在馒头内包上些许馅的饼这也叫馒头。而后,好像争执中有了一个一致的说法,那就是北方叫馍,南方称馒头,大部分的馒头是不带馅的。就如网络恶搞上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掷来掷去的,让馒头又为新时期的传媒出了力。这让人想到了,万事贵因,生活中的一件物件,追逐起来也大都是因地、因势、因时而生。这也就如皇姑浴早餐上的马蹄饼。人形容之:
顺势一握两只角,
色白如玉质感好。
软软和和忙下肚,
侧耳若是马儿跑。
马蹄饼,那种马蹄哒哒的鲜活冲面而来。
至于讲义,也为意思的很。
说是当年刘秀遭王莽追击,真是“马不停蹄穿山过,夺得一命才江山”呀。当他行走在下汤之地,人困马疲,便昏睡在村西的山窝一隅。这时,他的老马,添着他的脚跟,使他混混而睡。朦胧中一位老者端出一盘白生生的食品,他饥不择食,食后顿觉体力倍增,神元大复。两眼糊灵一睁,之见老马足下坑坑滴血,状如梅花。他拍拍马头,灵隐之感知是老马显化。忽然间老马疲惫不起,两眼含泪。好歹他身边还有一汪清泉汩汩作声,他双手捧出清泉水,喂于老马,老马腾空而起,使他飞跃群山,到达南阳他丈人家小避,后重整旗鼓再战,才夺得江山。这当然是传于民间的刘秀轶事。
说是后来,刘秀出山称帝,对于这类似马蹄的小馍念念不忘,不管是国宴还是家宴都爱食之。再说下汤那个地方也是他最为熟悉的,那是他与阴丽华“盟誓回泉”的地方。后人在说其他的旧事时,常感叹曰:人生的成功往往在巧合之中,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交叉点,事就成了。
因此便对于这马蹄馍称赞曰:
都道千军能胜敌,
绝处逢食而后生。
老马功高载厚主,
难忘小小马蹄饼。
如今这马蹄小饼,被人喜爱,除了饱腹,还能助推江山,人谁不想个马到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