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伴与儿子写《少年玄奘与玄奘故园》

(2010-01-13 08:29:19)
标签:

梁上君子

老伴

三月

财主

陈仲

陈河

   玄奘,姓陈,名祎,出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的农历三月初九,缑氏陈河(今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人。《唐玄奘遗迹》介绍:今天,住在陈河村的是唐玄奘哥哥的后裔,有六十多户人家,其家族繁衍人数今已四百余人。


                                            玄奘先祖陈仲弓
   
    据载,玄奘是后汉时太丘长陈仲弓的后裔。其高祖陈湛,北魏封清河太守;曾祖陈钦,北魏时任上当太守。至于陈仲弓,史实或民间都流传了他许多美好的传说,他先是任颖川县令,后官至太丘长。
陈仲弓博学多识,思路敏捷,智慧超人,被称为“望高一代,气壮千秋”的名士。当时,有名的学问家管仲的后代管宁,结交了几个后来很有名的学友,他们分别是才子华歆、邴原,这三个人被后人称作“三人一条龙”,然而他们三个共同尊敬、追求的人生目标便是陈仲弓。
  陈仲弓为人、为文、为官都很卓越,人颂他为前朝贤达仲山甫转世,其钢柔并济,不侮弱寡,不畏强御的性格特点,神似仲山甫。因此,他为官心系百姓、理事明察秋毫、做人智慧明达的故事,世代广为传颂。陈仲弓在任太丘长期间,有一次一个乡绅有报曰,他们那个地方有一家财主被盗,让他前去处理。在他去处理这个“盗劫财主”案件的路上,又有百姓来报,说有一个村子发生了“溺杀亲生”的事件。陈仲弓一听,掉头而往。陪他办案的主薄问他,为啥不去处理盗劫财主的案件呢?陈仲弓给他解释道:“天地之贵,惟人为贵,财若去,犹可补,人若去,难再来。劫财盗富,哪比母子骨肉相残事大呢?”意思即是说,这人世间,人为一,财为二,人与财相比,人才是最可宝贵的,什么事情有比戕害人的生命关紧呢?陈仲弓的话,说得主薄心悦诚服。
   后人在说到陈仲弓这件事时,对其不倾富薄贫,爱护生命的人性化管理佩服不已。人称赞曰:
   仲弓天上月,明光惠百姓。
   为官爱子民,万代人称颂。
   陈仲弓处事“以德感人,以德化民”。
   历史上有一则“梁上君子”的故事,便缘于他。
   说是有一天晚上,陈仲弓看到一个小偷在梁上偷东西,他一不声张,二不惊动门差,而是将儿孙召出来,指着梁上的小偷说:“人不是从来就变坏的,而是长期养成习惯所致,想必这位 ‘梁上君子’也是因难事所困,耐不得贫穷哦。但可知,人生若白纸,偷字几滴墨,白纸变黑易,黑了变白难。”梁上的这个小偷听得陈仲弓一番话,扑嗵下地,长跪不起。陈仲弓命儿孙送给他布绢钱物,嘱咐他回家后要洗手改过。小偷千恩万谢而去。数年后,有一位老人在雪地里为了等候一位丢失金子的过路人,冻得奄奄一息,而这位老人便是陈仲弓当年所教育的那位“梁上君子”,再后来此地再无偷盗之事。
   陈仲弓每遇恶人谬事据理而言,落地有声,招人信服;如有争议之事,求他判,输理者心服口服,因此留下了“宁受法律处罚,不受陈君责备”。
   朱熹为《陈氏谱序》云:“其名最著者,莫如太丘长。”鲁迅先生也称其“洪著颇多”,以《异闻记》传世。因此,大诗人范之赞曰:
   到底仁人克善终,
   光前裕后子孙隆。
   宣城书法今犹在,
   千古争传陈仲弓。
    人说,为善者福及后人,为恶者祸及儿孙。陈仲弓的后辈出了个世人仰羡的玄奘,也算是光宗耀祖,为陈仲弓增足了面子。因此人便说:善人终得善报,莫嫌一世清贫。
    至于陈仲弓后裔为何落户陈河,民间却另有说法。
    陈仲弓在为官期间,刚直不阿,严以律条,曾遭非议。有一次,一个在军队当差的人,为了逃避战事,谎称自己的母亲病故,陈仲弓查明后,将此人依律处了斩刑。有人说陈仲弓草菅人命,陈仲弓却说,“说谎欺君是为不忠,恶语伤母是为不孝,如此逃兵,不惩不足以正纲纪。”
   陈仲弓是个不会牵强附会的人,他为人正直,不虚应人情。有一次,一个亲戚想让他在与邻居的宅基官事上“开后门”,陈仲弓当即回绝,且修书一封:
  我虽陈仲弓,当官为百姓。
  成全你一人,法纪无准绳。
  这位亲戚看后十分惭愧,也回复道:
  在官不说亲,说亲难为人。
  小事坏纲纪,吃睡都不稳。

  因为陈仲弓执法严谨,所以也得罪了不少人。后来受恶人陷害,被处以“髡刑”,即落发之意。然而,陈仲弓又是个非常达观的人。行刑者为陈仲弓剃发时,不由说:“陈老一生为百姓好事无数,我今按命行事,也是无奈,只求陈公谅解了。”陈仲弓说:“你今执法如我昨日行政,我不会怪你。但人之发肤受之父母,发当为我珍爱,望整齐与我。”行刑者便答应了陈仲弓的要求,将其落发恭敬交于陈仲弓,他辫成辫子,爱不释手。
   且说陈仲弓归野后,心性豁达,泰然若故,村邻有争讼之事多求帮助,人尊称为陈公。他闲时健身,着自己七尺发辫,练得绝手好技“辫子功”,此功练起,辫舞若蛟龙,声响如炸雷,人又称“龙鞭功”。后来,陈仲弓云游嵩山,择得嵩山之北的缑山脚下陈河村而居。再后来其子孙迁徙陈河,止玄奘时已传数代。
   因此,陈河一带有传说,说逢农历三月三日,早起之人,当听到陈家祠堂旷院响鞭数声,如响雷骤鸣,脆而不杂,人便说这是陈家老爷子的“龙鞭启耕”。农家有谚语:“三月三,倭瓜葫芦都透尖,牲口骡子都不闲。”人畜都开始忙活,鞭子一响便斗起了精气神儿。因此人说是:“鞭子响得脆,布袋加两倍”,丰收了,布袋自然用得多了。而这年头便是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村和民祥。村人由此而生习惯,到了三月三日这天,村里百戏杂耍,庙会一般,由“辫子功”演绎至今的“西亳神鞭”也纷纷来此表演,欢声雷动,更添欢喜。人说是:
  仲弓高风世代传,
  龙鞭启耕兆丰年。
  玄奘创举楣生辉,
  留给后人说从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广州水果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