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双石三金
双石三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476
  • 关注人气:3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伴写记者

(2009-09-16 09:16:06)
标签:

超群

中州

三气

三才

文化

                          文醉中州言超群

 

    超群是一个报业文化人,然而他在家乡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文化的本身。家乡河洛,钟灵毓秀,天、地、灵性谓三才。人称他之“三才”,即“文才、人才、怪才”,其实接触到他的人才知道,“怪才”是他的天性使然,而他的“人才、文才”可谓天造地设。

    到郑州见他,一句家乡人的开场白“弄啥哩?”便使得之间没了生分与距离,显然就是一位家乡的老大哥。他毫不做作的家乡话,地道地让人吃惊,在外风雨几十年咋没溶化他一丁点儿呢?说起了他“三才”的称誉,他神往地一脸正经:“说我有‘三气’还差不多!”“哪三气呢?”“文气、名气、豪气。”说自己生下来就搭上了文化的边,这些年谈文说道,离不开文化,也算是有些文气;说有点名气也道不虚,整天在报纸上晃来晃去,想不出名都难;说起豪气,他说起了一件趣事:那年和人到北京,到一个大饭店吃饭,这家饭店的餐厅以各个省份命名,他转了一圈就是找不到“河南厅”,他窝火,到总经理室,将牌子拽了下来,厉言质问饭店经理,咋就没有河南厅。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饭店经理始料未及,但很快便认识到这还倒真是个失误,忙赔不是,说下次来一定让他看到“河南厅”。“不是吗,你们饭店用着河南的粮,卖着河南的菜,咋就这样的不知恩图报。”听着他的解释,虽让人感受到他的豪气,但却使人笑不出来。余秋雨的“中原的白发亲娘”,张宇的“河南是中国人的娘”一古脑儿浮上心头,让人知道了出门在外的河南男儿的热血心肠。

   说起来,对于王超群我是听说过,也看到过他的文章,但见到他确是第一次。人说人对人的第一印象很准确,如果这个人能活跃在自己的脑子里,且有一张定格的画面,那他便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只是几个小时的会面,他直言快语、话不藏形、爱憎分明的个性显得非常的生动;而他坦诚、朴实、随和的脾性是那么的富有亲和力。他的同学、战友们说超群正气、义气,是位好心人。好心人的概念很宏观,事情却琐碎,其实它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它是在若干年后,在人心底泛起的拍岸击节的声响,是人心公推的鸣唱,是一难得的口碑,说白了就是热心肠的人。

   “铁肩担道义,正义谱新歌”,超群是省报的资深记者,屡见报端的头题文章,就文就理,都为“上乘”,影响自不一般。他的早期报道“‘两伊’杜康大战纪略”一文,文笔犀利,力透纸背,其“利在中州原无论正宗发祥,名扬天下何必辩伊川汝阳”的拟古对联,既成说客巧辞,又为方向所指,二十二年后的今天,俩企业强强联手,可见其笔力具有助推经济穿透历史的力量,难怪他为此得到“全国新闻一等奖”的殊荣。而他的“大郑州序曲”的系列报道,其“将郑州建成世界东方的芝加哥”的立论更是出言惊人,惹省城大哗,足显其“鼓天下之动”的独特文化魅力。

    超群的文才是我从他的一本书《超群之作》中读出来的。说他“大笔如椽”,不是赞誉,倒是真实。他的新闻报道不干瘪,不牵强,而是血肉丰满,情理俱佳,具有指导性。一篇写战地报道的“有我热血男儿在”象一篇镪锵激昂的战地徼文,使人读起来心潮澎湃;一篇“涉过冰河是春岸”,让人从字里行间读到的不是就事论事的说明,而是一篇对民权葡萄酒厂“不怕风浪高,就怕浆不齐”的文化支招;一篇“千年墓葬大观园”,让人从中读到了洛阳博物馆的美妙与厚重,这连林黛玉都青睐的地方,充满着无穷的古文化魅力,真乃洛阳之瑰宝;而一篇小小的“打铁花”,确以洒脱的笔触写出了老区确山这道“不是焰花,但见飞金流彩”的民间绝活的曼妙;“横空出世第一跨”书写着“亚洲第一”郑州北环桥的雄伟;而“小里河里行大船”,却是一篇记述巩义小里河村“创业不已,以诚实和智慧开启成功大门”的创业经历,揭示了这个村庄“人心化小溪,而汇作经济发展永不枯竭的活力之源”的根本。总之看他的文章,尤如闻听到一方一面经济发展的号角。知道他是一个当过兵的人,有过如火如荼的战地记者经历,看来他始终将自己当作一个驰骋疆场的战士,以他的笔触鼓舞人、影响人、启迪人。人将小文化的定义为房前屋下的蟋蟀浅唱,是织入梦境的点缀,但他的文化感召力该是厉兵秣马的战前动员会,是让人挺起胸脯子、勒紧腰带子的一股正气。归纳起来,有以下四好:一是命题好,准确而富有诗的韵味;二是主题鲜活,读之可歌可泣;三是言简意赅,文无虚词;四是鼓动性强,引起人心灵的震憾,字里行间无不凸显出老道的文字功力及朴实无华直抵读者胸臆的大家风范。

   《超群之作》中最后一部分是写新闻的“要义五部”,为“怎样写好新闻;怎样写真典型;怎样写精言论;怎样写美人物;怎样写出激情”,作了明晰的答疑,这些是他的感悟,也是他的文风。他“好、真、精、美、情”的见谛可为新闻创作之“生命之谈”,将这些做到极致,才使得他的文章有血有肉,有精气神;美轮美奂,美活魂灵。有道是“文做极致为巧,人做极致为信”,超群可谓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又一次见超群,是他回老家接他90岁的老娘去郑州,吃饭时他不停为老娘夹菜,体贴入微的细致尽见做儿子的孝道与柔顺。在家乡人面前超群显得十分放松,大声抒发着他的文化主张及他“近乡情更怯”的情感。他说,他是将半辈子生涯献给了新闻事业的人,写新闻要不为文而文,脚踏实地,放物高远。新闻要有前瞻性,但文章要出彩,文笔要犀利,要写得文采飞扬,语不落俗。说起了他每次回家的“怯”,他满怀深情地说;这种“怯”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是一种无声的叩问,问自己有没有带回一张合格的答卷,问自己做得好不好,不知家乡多了什么或是少了什么-----他直白且具诗意的话语使得在座的人眼角浅湿,倒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情怀。理解了有年他在老父坟头的告慰:“儿子在外没有给你丢脸,是给你争了光的”,看来,这也是他在外事业有成的原动力。

    说超群“三才”也罢,“三气”也好,说到底,超群是心系家乡的偃师人,是在外“文不白写,话不白说”,将文字弄出了声响,弄出了火花,且经久不息的新闻人物。偃师有痴心不二万里求经的唐玄奘,偃师还有足智多谋书传“春秋”的吕不韦,载入史传的是他们的业绩,千年繁华后,闪光的是遗落在尘埃的一字千金。理解了作为文化人却超出文化之界的超群的“怪”与“豪”,实为他纯真的天性使然,那是他荡尽江湖未被冲逝的“个性”。记得胡适先生说,一个人来在世上99%的个性都是社会的,只有那么1%是自己的。而超群便是保留了这1%,且将其荡涤若金,愈来愈表现出了其不同凡响,他的文字如中州大地的千年老酒,喷吐着醉人的芳香,写中州、誉中州,超凡脱俗,超群是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三十有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