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写吃 4
(2009-08-17 09:01:30)
标签:
麻糖角子枣花大菜小姑子美食 |
(1)正月五谷灯。
(2)二月二吃豆花。
(3)三月三吃蒜面。
(4)四月初八吃饼馍。
(5)五月端午食角子。
油角子的作法。用烫面捺坯,填馅,包成角子,边要捏紧,以防裂开迸溅。因此,常用拇、食指捏成双边。
(6)六月六食麻糖、油嘟噜:
麻糖自古有之,据说早时的麻糖有一尺二寸长,二寸宽,直溜溜,金黄黄,厚墩墩,十分富态。但说起麻糖的称谓,人便说,麻糖不见糖,望夏亲老娘,心近不由人,滋味甜似糖。其实麻糖这种食品也真是说糖不见糖。一般的制作用发面些许,兑入死面,面醒后有筋丝再用。
做法:将兑好的面抻为长0.5—1公分,厚10分公的面坯,每7—8公分切一段,然后以油筷中间压痕,两食指将其展薄平,待油热两手将其抻为1尺半的条,翻动炸之金黄,捞出控净油,便成。往往的炸此食品一要油口面大,农村常用尺八锅,一家支锅,多家用,或做或翻合作操作,因此,三五家支一个锅台,当院放一个大箔箩,炸后晾之油控净,回家装入农家常用的二升篮、四升篮中(为河洛特产,一种用柳条编的篮子),便成了看望娘亲的特制礼品,因此有口传曰:六月六,麻糖篮儿排成溜,开口不用问,都是孝娘亲。谁家出了门的闺女这一天不送麻糖,那叫憨。因此,啥事都能忘,这麻糖篮儿可不能忘。即便是在粮食欠缺的年月,人们或用红薯面掺和包裹而作,或用小米面做芯,麦面包皮儿,此风俗一直未有减断。
油嘟噜:是望夏节的一种特殊食品,类似于如今的糖糕,但这种食品面为烫面,长达十公分,宽有寸余,里边放糖稀而不流,嘴咬一口甜香溢喉,外脆里嫩。作这种食品一是入锅前蘸面汁;二是火旺而不毒,火候控制十分重要。再就是包糖时,先铺面扑,再放糖,然后包好,不然的话漏糖糊锅,炸出来自不雅观。
(7)七月七吃干饼:
(8)八月十五枣花馍:
解放前,出门闺女八月十五回娘家,头一年须带回一个“月事故儿”,啥叫“月故事儿?”就是大枣花馍。这种枣花馍直径1尺余,下面有墩铺底,中有红枣立架,边有花条包条,上有月亮故事。讲究的人家,在上边用小面条做一棵桂花树,下面做一只玉虎,叫“玉虎戏桂花”。用食红食绿着色十分鲜丽。八月十五晚上当娘的将其摆在当院的“圆月台”上,保佑闺女在婆婆家日子甜美和睦。这种习俗一直沿用到50年代末。后来人们便根据喜好,创作小枣花馍。如“小蜜蜂”、“小线板”、“四喜花”、“牡丹花”、“六瓣莲”,还有反映农事的“套钩”、“麦堆”、“玉米”等。其制作皆是将发面成条拉坯后随心所欲,自成图卉,然后在中置红枣一枚或数枚,便成了栩栩如生的枣花馍。
(9)九月九米饭萝卜丝儿:
(10)十月一吃扁食:
扁食在制作上填馅不能过,稍扁且长,叫“一口咬,它太小;两口咬,它正好。”要包的不能太小,不能太饱,包时填入馅,掂皮捏紧吃起来味香而不腻。
扁食包成,晚上由家人先用细灰在门外撒一个圆圈,圆圈不能封口,焚香后供扁食,供奉后端走再烧寒衣。扁食要盛单数不能盛双数,十一、十三,不能低于十个,少了不敬,太多不成礼数,叫“扁食十来个,家门摸个错。”因此,这一日家家都是扁食。
(11)冬至敬老吃饺子。
冬子饺子常用时鲜萝卜配肉,肉以羊肉最好 ,羊肉散寒增暖,让老人吃了身子骨结实,能抵御冬天的寒冷,所以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一直延续着。
(12)过年熬大菜:
过年的熬大菜好吃,是因为这时候的佐料好,滋味足,其实就是肉多,也不一定能做出好吃的熬大菜。
熬大菜的主料是红白萝卜片、大白菜。过去人们生活不富裕,一、二斤肉就是过年,这一、二斤肉有讲究,要煮出供奉祖宗,或烧块红烧肉过年搭配着吃,再剩点还得做顿年饺。偃师一带时兴在过年备大菜,煮肉时将红白萝卜打段切料长片儿,煮肉时与肉同煮,用萝卜煮出来的肉色泽红亮,滋味爽而不腻,然后捞出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