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伴写吃  4

(2009-08-17 09:01:30)
标签:

麻糖

角子

枣花

大菜

小姑子

美食

                       节日特色饮食

    偃师具有七朝古都之积淀,这里民风淳厚,人们生活情趣颇高,注重年节,所以每逢节日,便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饮食。这种饮食成了记忆,传承节日的活广告及时讯,虽日子久远,却代代传承不忘。

(1)正月五谷灯。

    正月为元宵灯节,偃师一带作五谷灯的习惯一直延续着。五谷灯的制作 时间为正月十五前夕,用料为小麦面、玉米面、谷子面、豆面、红薯面。面不加调料为本味,为筋软皮实多用烫面,作成直径五公分的筒状,上面捺成窝坑,蒸熟后放凉,加入棉青油,放入灯线绳,十五晚上点亮放在家里的门墩、供桌或神龛前,然后细心地观察,哪一种灯着的持久、明亮,即是该种作物收成好。

(2)二月二吃豆花。

    二月二是炒豆节,相传为取悦天上老龙所因。炒的豆或黄豆、或玉米豆,要用热沙炒,炒了的沙子放凉装入香炉,焚上香,将豆花放在灶前的窗台上供奉,以求来年风调雨顺。末了,家里的老少分而食之。

(3)三月三吃蒜面。

    逢农历三月三,为三月节,当地习俗喜吃蒜面,蒜能解毒,人说吃了蒜不生疮不长圪塔,能平安健康。因此,农人为了保鲜,将蒜放在红薯窖内,以防空皮。

(4)四月初八吃饼馍。

    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的生日,人们早早生上绿豆芽淖后卷饼吃。烙饼馍最好的火是麦秸火,火大不毒,饼馍软和。成后先要在佛龛及寺庙内供奉,然后家人同食。“饼馍上供,佛心通灵,先保平安,再送前程。”因此,偃师寺庙这一日最为热闹。

(5)五月端午食角子。

    端午节偃师一带最喜吃油角子,角子的全称为油角子。油角子为一“眼”状食品,长十公分,肚圆角尖,分双边角、单边角、纽丝角;馅多为鸡蛋、韭菜。五月端午时兴娘瞧闺女节,全年的节日多为闺女瞧娘,此节日为娘瞧闺女,自是不同。说这是缘于娘家娘教育“小姑子”的故事。小姑子欺负嫂子,嫂子的娘凭智慧,割韭菜包角子,一来暗示小姑子让嫂子吃眼角子食,二来说明嫂子如韭菜,是“坐地苗子”,果然小姑子吃了角子,小性收敛。因此,这种食品便被天下人仿效。虽说人们也忠诚于“五月端午包粽子敬屈原”的故事,但吃食上还是要油角子为主。

油角子的作法。用烫面捺坯,填馅,包成角子,边要捏紧,以防裂开迸溅。因此,常用拇、食指捏成双边。

(6)六月六食麻糖、油嘟噜:

     麻糖:六月六是偃师一带的望夏节,这一天出了门的闺女都要掂上礼品来瞧娘,最时兴的礼品便是麻糖。

麻糖自古有之,据说早时的麻糖有一尺二寸长,二寸宽,直溜溜,金黄黄,厚墩墩,十分富态。但说起麻糖的称谓,人便说,麻糖不见糖,望夏亲老娘,心近不由人,滋味甜似糖。其实麻糖这种食品也真是说糖不见糖。一般的制作用发面些许,兑入死面,面醒后有筋丝再用。

做法:将兑好的面抻为长0.5—1公分,厚10分公的面坯,每7—8公分切一段,然后以油筷中间压痕,两食指将其展薄平,待油热两手将其抻为1尺半的条,翻动炸之金黄,捞出控净油,便成。往往的炸此食品一要油口面大,农村常用尺八锅,一家支锅,多家用,或做或翻合作操作,因此,三五家支一个锅台,当院放一个大箔箩,炸后晾之油控净,回家装入农家常用的二升篮、四升篮中(为河洛特产,一种用柳条编的篮子),便成了看望娘亲的特制礼品,因此有口传曰:六月六,麻糖篮儿排成溜,开口不用问,都是孝娘亲。谁家出了门的闺女这一天不送麻糖,那叫憨。因此,啥事都能忘,这麻糖篮儿可不能忘。即便是在粮食欠缺的年月,人们或用红薯面掺和包裹而作,或用小米面做芯,麦面包皮儿,此风俗一直未有减断。

油嘟噜:是望夏节的一种特殊食品,类似于如今的糖糕,但这种食品面为烫面,长达十公分,宽有寸余,里边放糖稀而不流,嘴咬一口甜香溢喉,外脆里嫩。作这种食品一是入锅前蘸面汁;二是火旺而不毒,火候控制十分重要。再就是包糖时,先铺面扑,再放糖,然后包好,不然的话漏糖糊锅,炸出来自不雅观。

(7)七月七吃干饼:

    过了七月七,知了就生蛆。织女牛郎七夕相会,天下飞禽都要拔毛相助搭桥,传说知了不停唱歌惹同为厌烦,就诅咒其“生蛆去吧!”知了惊气欲施,退壳觅道,所以这时候,树上便留下了知了壳。后来人根据“吃啥治啥病的道理”,摸索出了知了壳治小儿惊吓的方子,便在这一日将树上的知了壳在锅内焙干压成粉,和入白面,旋制成可透见人影的薄饼在鏊上烙,这就叫干饼。干饼烙成后在通风处风干,然后让家中的不孩子吃,祛惊悸,消食积,无灾无病,这就叫蝉饼。因此说:“蝉饼香香,魂儿安详。”这一日有小儿人家都要烙些,或自家吃,或互相相送,过节一般。

(8)八月十五枣花馍:

    八月十五吃月饼古来有之,但枣花馍在人们的记忆中亘古不灭。偃师一带每逢八月十五蒸枣花馍十分上心,而且花样多多。

解放前,出门闺女八月十五回娘家,头一年须带回一个“月事故儿”,啥叫“月故事儿?”就是大枣花馍。这种枣花馍直径1尺余,下面有墩铺底,中有红枣立架,边有花条包条,上有月亮故事。讲究的人家,在上边用小面条做一棵桂花树,下面做一只玉虎,叫“玉虎戏桂花”。用食红食绿着色十分鲜丽。八月十五晚上当娘的将其摆在当院的“圆月台”上,保佑闺女在婆婆家日子甜美和睦。这种习俗一直沿用到50年代末。后来人们便根据喜好,创作小枣花馍。如“小蜜蜂”、“小线板”、“四喜花”、“牡丹花”、“六瓣莲”,还有反映农事的“套钩”、“麦堆”、“玉米”等。其制作皆是将发面成条拉坯后随心所欲,自成图卉,然后在中置红枣一枚或数枚,便成了栩栩如生的枣花馍。

(9)九月九米饭萝卜丝儿:

    “米饭萝卜丝儿,吃吃去病根儿。”因此,九月九这一天,偃师一带家家都要做一顿米饭萝卜丝儿。解放前后,直到50年代,人们大多用小米做干线或“捞饭”(不太干的饭,能搭上筷子),但菜肴须是将从地里拔回的时鲜萝卜切成的细丝,放入细盐腌上一个时辰,即可食用。后来人们也用大米饭配之,但生腌萝卜丝儿还是不改。萝卜丝吃后心空增食欲,于早秋食之,抗病邪侵入,这道保健饭及九月九这个节,人们一直承继。

(10)十月一吃扁食:

    十月一日偃师一带的上坟日,久而久之,此日也如同节日一般。在为祖上烧寒衣的同时,家家都要包扁食祭亡故的先人。叫“扁食一碗,吃了祛寒,阴阳都吃,不忘祖先。”扁食的样式类同于饺子,但包法却很独特。过去是纯萝卜素馅,现在日子好了,人们往往将馅里掺肉或猪肉、羊肉不等,也有人家用鸡蛋掺和的,但这馅要做的吃肉不见肉,吃蛋不见蛋。这为何呢?就是要做细道。亡故的先人往往牙口不好,怕咬不动。还有一说法神不动腥荤,谁不巴先人成神呢?

扁食在制作上填馅不能过,稍扁且长,叫“一口咬,它太小;两口咬,它正好。”要包的不能太小,不能太饱,包时填入馅,掂皮捏紧吃起来味香而不腻。

扁食包成,晚上由家人先用细灰在门外撒一个圆圈,圆圈不能封口,焚香后供扁食,供奉后端走再烧寒衣。扁食要盛单数不能盛双数,十一、十三,不能低于十个,少了不敬,太多不成礼数,叫“扁食十来个,家门摸个错。”因此,这一日家家都是扁食。

(11)冬至敬老吃饺子。

    偃师一带有口传曰:“冬至吃顿扁,又不咳嗽又不喘。”“冬至端碗饺,爹娘身体好。”饺子是偃师一带的传统美食,而冬至这一日家家都要包饺子,让爹娘吃。家居外地的儿女这一日捎书带信,也是“冬至吃饺子”的话题,因此,这一日又为敬老节。

冬子饺子常用时鲜萝卜配肉,肉以羊肉最好 ,羊肉散寒增暖,让老人吃了身子骨结实,能抵御冬天的寒冷,所以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一直延续着。

(12)过年熬大菜:

    偃师有口传:熬大菜吃着喧,不吃不象过大年。过年的时候熬大菜最好吃,如果吃不到连过年的滋味都淡了,可见好吃。

过年的熬大菜好吃,是因为这时候的佐料好,滋味足,其实就是肉多,也不一定能做出好吃的熬大菜。

熬大菜的主料是红白萝卜片、大白菜。过去人们生活不富裕,一、二斤肉就是过年,这一、二斤肉有讲究,要煮出供奉祖宗,或烧块红烧肉过年搭配着吃,再剩点还得做顿年饺。偃师一带时兴在过年备大菜,煮肉时将红白萝卜打段切料长片儿,煮肉时与肉同煮,用萝卜煮出来的肉色泽红亮,滋味爽而不腻,然后捞出备用。

     熬菜时先将大白菜用少许油翻炒匀,按序放入大菜些许,红白肉片、粉条、丸子、油豆腐,缓缓序水不用翻卷,待白菜烂即成。这熬大菜一人一碗,菜多肉少,食之无碍。因此,这种习俗饮食一直被人喜爱,过年时成了一道时令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村北老柳树
后一篇:老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