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常饮食
日子间,人们常作的有熬菜,熬白菜、熬萝卜菜,油少,水多,滋味淡,省油,人们用来作为面条的卤菜或配上饼卷上吃。总之,日常饮食,基本是馍菜汤构成,因此人说是:
日子老印板,馍菜汤是饭,
离了馍菜汤,除非是神仙。
偃师一带的饮食习惯,七十年代前,大多是“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家常饭多食面条、小米捞饭、红薯饭。面条有汤面条、捞面条、糊涂面条。早餐吃甜饭,大多用玉米糁汤和红薯熬汤,红薯多,汤稀,或用米汤煮红薯。为了吃饱,人们还用玉米面煮糕,在灶堂内烧玉米面饼子。备些自己腌制咸萝卜、芥菜、韭花菜,这些腌制的菜为了便于存放,极咸,这些年来人们知道常吃腌制品没有好处,诱发肾病,便极少用。善于调剂生活的人家,将春二、三月捋下的柳絮或存放的干
萝卜叶子泡后煮熟,放入盐或加些五料面调成菜馅,包成玉米面包子、红薯面包子、大麦面包子或豆面包再放在汤锅里煮,煮熟后边吃边喝汤,也为早餐加一些味道。后来,人们还在早餐时用黑白间作的红薯面花卷馍、玉米面花卷馍,或将粗细粮兑一起,铺卷放入些许油盐,这便是上好的油卷。一般人家总是蒸两样馍,白馍由家中的长辈或下力人吃,而黑馍则由女人和孩子们吃。中餐是家庭中一天安排较好的饭食。根据家庭情况或糊涂面条,或利汤面条,或捞面条,或干面条、蒜面条,或蒸馍熬菜。熬菜中常见的是萝卜、白菜,有条件的人家兑些粉条。但在粮食困乏的年月或荒年,人们便会将平时储存的干菜叶子煮后下入豆面条,兑入玉米面或白面,放入盐、调味,也叫杂面条。有条件的人家中午也会将面发后切成二寸许的面坯,杂麻糖,配菜汤或粉条汤。晚饭,当地人称“喝汤”。过去农家人最爱用瞎咸汤,放入晒干后的红薯叶、萝卜叶、蔓菁叶行装,勾兑面粉,条件好的人家放入豆类或大白豆、大绿豆,但这通常被认为是“奢侈”,农村有俗言“一年不吃下锅豆,省下盖个大门楼。”
偃师人过去的饮食习惯,一般是“农忙吃好,农闲吃赖,坐着歇着用干菜。”会过日的人家,一年中总在不忙时储备些干菜,春二、三月采摘些树头菜,如柳树的柳絮、榆树的榆钱、椿树的椿头芽、槐树的槐花儿。佛光一带还摘些小杨叶、红薯叶、萝卜叶、柿叶等或腌制或晾干,以备在年成不好时食用。因此“柳絮包子”、“榆钱窝头”、“腌香椿拌豆腐”、“槐花饺子”、“小杨叶包子”、“红薯叶面条”、“萝卜叶菜包”、“柿叶菜”等都成了人们不忘的经典食品,不同的是那时人们是为了饱腹,如今的人们是为了新鲜,因此人们说:
新旧社会不一般,粗细黑白颠倒颠,
日子好了想粗粮,日子孬时救命饭。
这些年来,人们的日子富足,饮食结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早餐或用奶类代替,中餐或米饭或面条,配以肉类鸡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