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城画派” 创始人—清代书画大师吴作樟

(2017-12-28 09:09:29)

龙城画派 创始人—清代书画大师吴作樟

《寄古村》

王佶

薜荔为墙树作屏,前峰不断锁云扃。

人如白社神仙侣,家在深山处士亭。

清簟疏帘闲看弈,松枝塵尾夜谈经。

             他时将赴西堂约,长向龙门问典型。             

王佶,字学乾,清代萧县人,乾隆庚辰举人。从诗中可以看出作为士林名流的王佶所寄呈的是一位让他景仰和请益的逍遥神仙般的山中高士、一位德高望重的尊者。这位尊者即是乾隆年间萧县文苑领袖、龙城画派创始人书画大师吴作樟。 
  吴作樟,出身江南名族,字文洁,自号邻云山人,一号香亭,清太学生。 其先人于前明时世代武勋,阀阅世家,簪缨大族。清初,在承传前代尚武的遗风之外,其族尤重崇文,吴作樟祖、父均为当时著名文人,祖父吴恺,字次元,廪生,康熙癸亥邑聘修《萧县志》,著有诗稿二十四卷。其父吴开益,字时偕,廪生,候选儒学训导,淮徐观察康基田曾额其门曰“儒林伟望”, 开益公三子,先生其季也。由此,吴作樟有印曰“炙经秉集之家”说明了其诗书传家的家族传统,而自吴作樟始则又以诗书画显扬百余年,直至清末民初,堪称翰墨诗族。

清康熙五十三 (1714) 年,吴作樟出生于龙城,乾隆五十五 (1790) 年,吴作樟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卒葬于尚书山先茔。康熙、雍正间均随亲居于龙城,在此度过了他的早年时光并已工书善画,名闻邑城。约乾隆初奉母携带一书担书下乡而迁居尚书山,名其居曰“乐山草堂”,关于其居处的记述,如其子吴柳庵“数椽茅屋傍溪流,地僻林深少客游”、其曾孙吴武忠“尚书山下是我家,竹里流泉一道霞”及“远近多僧刹,西村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到芦花”之诗句,虽然地僻林深,然山水明秀、林泉清幽,正是文人书画家理想的远离尘嚣、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他终生淡泊名利,隐居古村,惟游心书画诗文金石(指篆刻、金文及碑刻等)而已,而其一生主要成就即在于此,书画自成一家,成就尤高,尤其是他首启萧县水墨大写意画风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由此而奠定了他龙城画派创始人的历史地位。在龙城画派名扬华夏的今天,人们追本溯源,开展了对画派历史的研究,也尤其重视对画派创始人吴作樟的研究,本文由于史料匮乏,仅以目前所知成文,对其艺术成就作一简约描述,抛砖引玉,以俟将来。 

在吴作樟生活的康乾年代,史称百年盛世。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其时传统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水墨大写意画风方兴未艾,也是一个籍因金石复兴而推动书画风格嬗变的伟大时代。吴作樟适逢斯时,在书画诗文金石等领域取得卓然成就,似是应运而生,完成历史赋予他的光荣使命。其族侄吴钟濂(字道源)《邻云吴公事实记》中记载:公(作樟)生而疾弱,既就塾,恐其益剧,使惟意所适,而独喜作字。甫搦管即掣之不得 其书始抚钟王,继出入于唐宋诸家,皆能得其意上下六十年,笔砚无一日少懈 ,又有“笔池、墨冢、铁门槛”之记载。由此可见,其平生不仅天赋极高,而又尤其勤学刻苦,书画均博采众长、厚积薄发而终至自成一家,是非凡的智慧加上努力的汗水最终促成了他的成功。
  
 吴作樟平生以书画诗文金石为务,就其成就而论,书法当推第一,绘画其二,诗文又次之。而其金石学(含篆刻)则贯通书画,即以金石之笔法、刀法、布局等入于书法、绘画,从而创造出超逸前贤、面目一新的书画风格,可以说其书画均能自成一家与其作为金石学家的高深研究是分不开的  

吴作樟书法出入晋唐两宋,不落宋后。其书笔墨并重,诸体兼善,大小皆工,而尤以擘窠大字、草书、细楷堪称其书法艺术之“三绝”,为一时之冠冕,所谓“字冠江南”、 江南草圣,口传文载,流传至今。

1、擘窠大字。文献记载其擘窠大字以朱考亭作骨,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笔力劲健,气势雄浑,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盛名远扬,推为当世第一,世称“字冠江南”。今人所熟悉的先生两则故事皆与其擘窠大字有关。一是杭州偶会郑板桥,令板桥甚为钦服的即是其醉后应板桥所嘱而作的擘窠大字。另一则是先生应南京一佛寺所请为其书写匾额,“公(作樟)书金陵佛寺大雄宝殿,字径数尺,观者悚然”。

2、草书。初学王羲之草书诸帖,后学张旭、怀素诸名家,皆能得其笔意,又参以金石笔法,自成一家,具有劲健超拔、强豪迈的独特风貌,史称江南草圣 吴作樟虽非大富之家,然于名帖佳砚亦不惜挥多资购之。《邻云吴公事实记》记载,时巨室有藏《淳化阁帖》老榻者,先生多方购求,终以小麦数十斛易之。所见传世草书作品甚少,如草书中堂《归桃源乡》、草书五言联“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等,观其通篇行笔,笔势流畅,一气呵成,而又萧散自如,骨力洞达,诚可谓上凌晋唐、下启百代也。

多种文献记载,先生草书与本邑张太平齐名齐名。然功力成就,先生稍胜之,如作为张太平同族后人的大书法家张伯英即有公允记载“而(张太平)笔力坚劲 略逊于吴”。

先生之大字、草书自成一家,而又均以气势古朴、雄浑取胜,皆是神气充溢、气势慑人,令观者悚然而惧之,前述金陵佛寺即是一例。此外,先生草书与擘窠大字结合而成之一笔大字草书尤其著名,今尚存擘窠书一笔寿字传世。乾隆皇帝南巡经徐州时,曾看到其一笔字,深为叹赏,评为黑、壮、圆、劲、苍。多年后,徐州节使伊公(清阿)亦好吴字,自述其先人曾经听闻乾隆皇帝甚为赞赏吴字的故事。其时,先生之大字、草书尤其一笔字中堂深受时人的欢迎,当时民谣云一进屋门亮堂堂,中堂字画挂满墙;吴作樟坐中堂,张太平列两旁……”

3、细楷。历史记载宋代米芾善作细楷,其书法亦以细楷为最佳,而其悬肘写细楷执笔之法亦异于常人,良由功深之所至,向来视为书家绝技,千百年来为人称道。而先生不唯执笔执法同于米芾,悬肘楷晚年仍能之,且其细楷成就功力深厚、骨秀神清, 独具风格,其字如蝇头,笔画端严,体裁一如大字,十分精到,时人评之曰“如米元章书黼扆赞”,妙绝时人张伯英曾在《徐州续诗征》里说,在铜山,工小楷书法的只有万寿祺、李蟠和王学渊三个人。而龙城与其并称者唯先生也。

吴著有《书法源流与字体式》十二卷。传世作品有草书中堂《归桃源乡》、《行书芝兰气味龙马精神》等。   
    
吴作樟于画山水、花鸟、人物、草虫皆善,尤擅水墨大写意山水、花鸟,于当时四王笼罩的画坛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号称“淮北画仙”。

吴作樟精金石、善篆刻。于金石碑帖用力颇深且长于考证、鉴别,有玩味古帖与金石文,一见而辨真赝的记载。这也对于其书画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有力促进了其书画风貌的形成。在书法艺术方面,吴作樟淡泊名利,坚持自己的艺术见解。一则秉持传统的帖学之宗,以扎实的功底上溯晋唐,同时又能从深厚的金石修养中汲取碑刻之长,由前代的专尚帖学转向碑帖并重,从而能够别开风貌,自成一家。在绘画上,他在自幼工习传统的工笔、小写意绘画的深厚基础上,又在广泛的游历中接受了当时引领时代风潮之先的水墨大写意画风,直承明末清初青藤、八大、石涛诸大家,深得其中三昧,又创造性的以金石笔意融入水墨大写意画法,以雄厚高古、恣肆奇崛的革新之风开创了萧县水墨大写意绘画的先河。同时他与扬州金农、郑板桥诸家一样,也是清代历史上金石派书画运动的先驱

以吴作樟为代表的龙城画派与“扬州画派”同时肇兴,一水之隔,南北呼应。扬州诸家盛于淮南,而先生则画名甲于淮河之北,徐淮一带,遐迩闻名。时人以有无其书画定雅俗,如昔新安人之重云林然。

吴作樟于书画之外,兼工诗。《徐萧张氏族谱》记载:《萧县志》称邻云先生诗学陶韦今遍访不可得。可知其诗学陶韦,佚散久矣。
  然其子孙皆承其学,代有才人出。其少子吴柳庵、吴华祝皆工诗。而诗书画俱佳的吴柳庵,即吴凤祥,著有诗集《秋风吟》,《徐州诗征》收入他的诗歌二十余首。现录其诗3首:
                                         
山居感怀
  数椽茅屋傍溪流,地僻林深少客游。静里乾坤山色老,愁中风雨野花秋。壮怀漫说同鸿鹄,薄俗何妨应马牛。瞬息韶华双鬓改,几回搔首看吴钩。
                                         
京江晚渡
击楫中流日又醺,海门东望气氤氲。烟沉鴟啸蘄王垒,潮落鼋登郭璞坟。千古兴亡人已尽,一江南北界仍分。忘机羡煞垂纶叟,钓罢停舟看野云。
                                      
寄怀中州十二兄
  仗剑飘然独远行,崎岖世路总难平。挥毫空比张长史,纵酒谁怜阮步兵〔兄既善饮,尤工草书〕。凤岭秋高鸿雁唳,洛桥春老杜鹃鸣。遥遥两地音书断,一夕离愁白发生。
  清末又有吴武忠工诗。绍承家学。武忠,字诲之,又字晴峰,自号白石山人,太学生。性豪放,嗜学好游,啸傲林泉。优游自适。每宴客,纵酒高谈,雄健英特,诗词一挥而就,名垂一时,当事额其门曰“耆颐风雅”。著有《晴峰诗草》十卷待梓。

吴作樟是一位书画大师、金石大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本地以至外邑书画家受业于其门下者甚多,这种艺术传承,对充实画派的书画家队伍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现择其著名者简要纪之。
  滕县人张昌,字与皆,号谔亭。少聪颖,好书法,八岁即能作擘窠大字,九龄中秀才,有神童之誉。现录清人王尔鉴(时为滕县令)诗一首,与诸君共赏:
赠童子张昌
  君不见张氏之子玉一片,四座惊看弄笔砚。蹲身据案用全力,双眸炯炯如掣电。文章气骨峻且奇,格虽未老绰有姿。染翰更能作大字,楷书杜曲早朝诗。尔家九龄饱经史,文陈终古称雄师。尔年九龄已如此,当以九龄期望之。
  张昌初学书于张太平,后复入吴作樟门下。吴赏其才,招为婿。张昌以草书及隶书著称于当时。其草书学吴作樟、尽得其传,功力深厚,为一方传奇名家,史载其中岁历滇南、两粤,纵观悬崖峭壁、深林幽壑之伟奇,及夫蛮烟瘴雨、山风海涛,可忻可愕之状,一切于书发之,故晚益苍古雄秀,变化莫测,于此,草书作为大写意书法与大写意绘画一样在抒发文人个性精神、心灵感悟而达到自由、解脱的重要作用。。其隶书学张太平,张太平《和田大紫蓬焕芳同张昌见纸鸢韵》一诗自注中曾写道滕县张昌,善八分,老人书弟子也,都中藏其书者,皆以为明时人 。张昌中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授广东四会县知县,署香山县,调东莞,乾隆三十九年(1774)迁罗定直隶州知州,越二年,擢汀州府知府,以终养乞休,著有《滇南诗钞》、《宝峰山人诗钞》,《皇清书史》有传。
  由于其自身高深的素养、且教有义方,受其影响,史载吴氏一门子侄俊秀者,多入书画一途,父子、祖孙世代承袭书画之盛,俨然一派,自乾、嘉直至清末,领了百余年的风骚,可见书画艺术对吴氏及其后人及龙城画派的影响之大。族人中能书擅画者也代不乏人,一些人还著名于当时。
  其著名者如其吴凤书,字连白,官凤阳府经历,善书法,有乃父之风。吴凤诏,字丹书,工书善画,史载其尤善草书,有挥毫空比张长史之誉。吴三多,字华祝,太学生,能诗善画,书法尤精,墨梅名重于时。特别是其九子吴凤祥,字柳庵,太学生,官奎文阁典籍,工于诗,能书善画,尤善画山水。史载其性好游历,周游名山大川,凡所到之处皆挥毫泼墨,或形诸画,或记为诗,天下名山大川靡不心写心藏画书诗皆超迈隽逸,不染尘氛,其诗书画亦被时人称为“三绝”。之后代有传人,如其孙吴文健书法克绳祖武,楷书尤佳,每应试,上宪辄批字冠八属。清末时其曾孙吴武骧,字季龙,邑庠生,书法隽逸,画超迈,名噪一时。又有吴武勋,邑庠生。书法秀雅,颇得家传。吴武岗,书法克绳祖武。
  吴作樟好游历,史载其足迹遍江南北,凡名刹与佳山水处,无不墨沈淋漓 。与时之文人学者、书画之士交游甚多,今择其要者于下。
  如与郑燮交往。萧县志载:“公(作樟)客从兄作哲杭州府署与兴化郑燮(板桥)遇,燮故傲,睨然独善。公尝醉后属书擘窠大字,燮甚钦服。又书金陵佛寺大雄宝殿四字,字径数尺,观者悚然”。
  再如与张太平的交往。张太平字拱宸,号寿云、号绥舆山人,银岭西樵,太学生。出身巨室,少聪慧,读书涉目不忘。性恬雅,不乐仕进。工书法,真草隶篆皆精。晚年犹工绘画,与同邑吴作樟齐名。著有《岭云樵唱》诗集。
  吴作樟与张太平除了世交亲缘(其兄吴作楫娶太平之姊、其子吴柳庵娶太平之侄女、张太平之侄张凤娶吴作樟之女等)之外,二人爱好相同、性格相近,平时经常诗歌酬唱,谈书论画,相交甚密。
  清铜山人张达(张太平之从曾孙、张伯英之祖父)、有组诗《论书绝句》,其第十六首写到二云健笔亦超群,亦将二人并称。诗后自注云:从曾祖寿云太平与吴邻云作樟皆以草书擅名。其称二云,一则二人雅号中各有一个字外,二则二人皆以健笔超群的草书知名,三则二人同为龙城画派创始人。张达将二人并称,十分恰当。

与王佶、孙大任交往。吕梁王学乾,名佶,籍萧,与弟王份文名籍甚,居冒山,与先生为同乡近邻。孙大任,字季耕,铜山廪生,书香世家,其少子文瑞即编辑徐州第一部诗歌总集者。王佶、孙季耕俱入丁靖山之门,同窗挚友,相交甚深。二人皆与先生相唱和。

此外,与先生交往的还有沛邑阎大镛、本邑吴作哲、王傅梅等地方文人名士。
  “文苑称三绝,往矣大名垂”,先生仙逝后,其族侄、萧县著名文人吴钟濂纪念先生之诗句简略、形象的描述了先生献身艺术的一生及其成就。由吴钟濂担任采访使的嘉庆19年版本《萧县志》也正是将先生列入了人物传记中的文苑传而不是隐逸传,大概是因为先生生平影响重在文苑而隐逸次之吧。观其县志中传文亦多为描述先生“书画诗三绝”之文。之后先生小传又先后收入《徐州府志》及《江南通志》、《皇清书史》、《清朝书画家笔录》等多种文献。

正如吴钟濂所言,先生“往矣大名垂”,然则后来却慢慢隐入了历史的烟云,世人知之甚少了。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未能走出去。其隐居乡野、游心艺术自然是淡泊名利的高士所为,然而这也失去了居于通都大邑的信息资源和艺术机缘,失去了能够促进其艺术发展和施展艺术才华的天地。其次也是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书画艺术理念,与其不学皇室提倡的院体(其书学晋唐两宋、画学“野逸派“水墨大写意)有关。在当时官方提倡的院体软媚风格大行的环境下,先生却能坚守自己的艺术见解,张伯英先生曾就此评论道不为院体,是以不合时趋,然其优于当时名家者,正在此也,可谓的见。而这也正是其虽然书画成就得到乾隆皇帝赞赏却不予以提倡甚至加以诋诃的原因。可见,皇室对书画家的好恶,有时会成为决定其书画发展与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但后来随着扬州画派及碑学的兴起,正统派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先生的艺术理念遂重新为时人所推崇。这种坚持自己艺术见解、不逐时流的精神,在当时也是非常难得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吴作樟先生以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及独立创新的艺术精神为龙城书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龙城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同时也影响着龙城画派后来的书画家,也为画派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艺术理念奠定了基础。近现代以来,龙城画派能诞生诸多名家大师,可以说与吴氏的影响不无关系。文末,特以一阕古词纪念先贤:

                          青玉案

忆昔淮海奇人翥,名不朽,传千古。

笔下惊雷龙凤舞。

江南草圣,龙城初祖,画派今朝铸。

板桥自愧乾隆慕,当世英豪尽交处。

点染挥毫人已去。

江南字冠,徐淮画甲,一纸平生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