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作家和谷
作家和谷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743
  • 关注人气:1,1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曲江出版传媒第2次加印和谷《长安梦寻》节选

(2021-01-18 15:13:50)
标签:

和谷文集14卷

和谷《柳公权传》

春归库布其

照金往事

黄堡书院

分类: 散文随笔

曲江出版传媒第2次加印和谷《长安梦寻》节选

回到秦朝 和谷《长安梦寻》

 曲江出版传媒第2次加印和谷《长安梦寻》节选 (2016-02-24 17:29:24)[编辑][删除]
标签: 

回到秦朝

 

寻找中国男人最早的脸

 

中国国家地理2005-5

 

和谷专栏

 

西安出版社曲江传媒

分类: 散文随笔

回到秦朝 <wbr><wbr>和谷《长安梦寻》
回到秦朝 <wbr><wbr>和谷《长安梦寻》
回到秦朝 <wbr><wbr>和谷《长安梦寻》
寻找中国男人最早的脸

秦朝留给我们的遗产中,最生动和完美的,莫过于兵马俑的脸。当我们从封闭的墓穴中,取出一张张躲过2200多年岁月磨蚀的陶制面孔时,我们感到一个沉睡的意识正在被唤醒:那是一种源自东方的古老感动,正如当我们面对一位可以称之为“美”的中国男人的时候,我们在灵魂深处所感到的那种轻微跳动。

秦国的“义勇军进行曲”

有人说这是秦国的“义勇军进行曲”,秦国的士兵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奔赴战场的。如今,这首名为“无衣”歌颂战士情谊的歌被刻录在《诗经》里,士兵们的形象则被永久地凝固在为秦始皇陪葬的陶俑身上。现代人蜂拥而至,面对两千二百年前的士兵,无语。俑阵的寂静中仿佛传来整齐宏亮的呐喊,呐喊声从士兵们的口中发出,也从他们的眼中传递出来。渐渐地,我们看清了一张张面孔:刚毅中透露着智慧、平静中蕴藏着动能。在秦兵马俑的阵列中,我们忽然发现了自己的朋友、同事,或者父亲、儿子,甚至擦肩而过的路人,这些平凡的面孔在这里变得充满韵律和耐人寻味。如果我们把这种感觉称为“美”,那么两千二百年前中国男子的美为什么能打动被现代文明熏陶过的我们呢?摄影/曾年

在时下流行的杂志封面上,在目光所及的广告影像中,无不充盈着一张张当代美女的脸,同时,也少不了俊男的脸。尽管女人脸比男人脸占有的份额要高,但却不等于男人是被放弃关注的。在几千年相对男权化的社会生活中,男人的脸,男人的扮相,不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

脸长得什么样子,有种族、家族的遗传基因,有繁衍过程中的变异,也有后天精神气质的陶冶。作为审美对象,尤其作为类型的划分,中国男人形象的标准是什么,又是谁最早制定了这个标准,它又是如何演化的?

在这个时候,一个偶然的意念,我把目光停留在窗台上的一尊秦俑的脸上。又重新去探望和访问与古老大地一起生长的秦始皇兵马俑,甚至钻进历史博物馆的资料库里,企图探索有关中国男人形象的奥秘。

于是,一个来自遥远时代的面孔,愈来愈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便是秦俑。我们和它们,穿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风尘,俩俩相对,终于找回了中国男人最早的脸。朴素、宏阔、刚毅、俊朗,使如今一切浮浅、奢靡、卖乖、作秀的面孔相形见绌。 

历史深处的普通士兵

历史深处普通士兵的形象被工匠们记录在土陶材料上。他们大多来自现在的陕西关中一带,也有来自巴蜀地区和西北游牧地带的。士兵们简单而整齐的装束让我们联想到那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年代,秦国的国君接纳了法家的思想,从而整顿了一支勇往直前的部队。在士兵们的眼中,只有砍掉敌人的头颅才是加薪进爵的惟一途径,于是实用性的进取精神统领着秦国男人的全部理想。这股精神最终使秦国赢得了天下!

尘封得太久太久的面庞,也和兵马俑一起被时代遗忘了。我们常常听到戏言,以名人为对象,说当下的秦人张艺谋是兵马俑,说陈忠实是兵马俑,还可以举出一连串名字来。初听似有点贬意,可越琢磨就越觉得是褒扬,不够展脱化为个性十足,沟壑纵横化为饱含沧桑,中国男人味的脸原来是可以从秦人的遗传基因中找到原始版本的。

面对秦俑,究竟是谁在对视于谁呢?

中国有一种面相学和鉴人造型理论,说人的脸形可以汉字形态归为八种:国、用、风、目、田、由、申、甲。元代人称“八格”,清代人称“八字”。所谓“相之大概,不外八格”。

在常人看来,这是擅于相面的卜卦知识,是一种古老的游戏,但在今天也有不小的市场。作为卜卦,有封建迷信的欺人之谈,而作为人的生物学解剖学说,它是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的。秦俑的脸型,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传统的渊源。

编辑部里的“兵马俑”

没人强迫我们这样做,不经意间,我们还是在编辑部中发现了和秦兵马俑长相十分近似的同志,他们欣然同意被我们拍照,也惊喜于自己与两千二百年前的古人建立了如此奇妙的联系!

由于没有严谨的人类学证据,加上中国大地曾发生过众多民族迁徙与融合的事件,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照片而断定现代中国人与秦人之间有着一脉相传的血缘关系,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然否定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联系:我们与秦人可以追溯到同一个祖先。

秦兵马俑是作为陪葬品被塑造出来的,据说他们所代表的是秦始皇的近卫军团。近卫军团所遴选的士兵或将领,都是秦国军队中的佼佼者。从商鞅变法以来的秦国实行耕战的制度,老百姓一生中只有做两件事是值得赞美的:一是耕田,二是打仗。17岁以上的秦国男子都有可能被征召入伍,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近卫军团的将士们是秦人中最优秀的男子,由雕塑工匠在他们的容貌和神态中所艺术提炼出的美感,能够代表秦朝社会对男子的审美标准。

在中国著名的化妆造型师吉米(李东田)看来,秦人并不只崇尚武力,他们其实也很细腻,这从他们眉宇之间所透出的秀气,以及上翘的下颚、瘦削的下部脸型、浑圆的手指等都能看出来。

吉米这样评价兵马俑所体现出的对中国男人的审美观:“兵马俑的脸型是比较平坦的,眼睛以‘凤眼’居多,五官的结构体现出一种勇敢与智慧并存的特征。兵马俑的鼻头都比较厚,具有戏剧性的效果;他们的嘴唇厚度适中,说明他们的性格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他们的颧骨都很高,太阳穴陷入额角,表明他们的性格中有硬朗的一面;他们的耳轮比较丰满,这是中国人所谓的‘福相’。所以说,秦人对男人的审美要求是,既要阳刚,又要足智多谋,还要具备善良的特质,同时要有福相。”

图片编辑马宏杰在兵马俑馆寻找着熟悉的面孔,几乎每一位走近秦俑的人,都会产生这种冲动,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失望而归。摄影/单之蔷

和谷 专栏 中国国家地理网 回到秦朝

拿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吉米所总结出的秦人的审美似乎也适用于当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相之大概,不外八格”之说,把中国人的脸型按汉字形态归为八种:国、用、风、目、田、由、申、甲,这八种脸型我们在秦兵马俑和当代的中国男人中都能找到。因此,所谓中国男人的美,其实就体现在中国男人气质上。

传统社会中,财富和地位主要是由男性去负责争取的,所以男性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力量和勇往直前的感觉上。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女性渐渐扮演起与男性平等的角色,男女各自为政,平等地享有权利和自由。在这种情况下,男人的性格中细腻的成分加重了,甚至变成了琐碎。吉米认为这是现代人过于自私的表现。

秦朝的男人是无法自私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团队当中,服从就是他们的天职,为团队奉献自己就是他们的使命,他们的阳刚气质就是被这样激发出来的。现代中国男人比秦时多了自由的思想,却缺少了无私和忘我的气概。如果现代的中国男人多一些阳刚的气魄,重振秦时的雄风,他们就会更美了。

演员陈道明的容貌和这个军吏俑惊人地相似,我们不禁猜想,电影《英雄》中秦始皇一角选择陈道明扮演,是不是与此有关?摄影/陈理杰

秦国故地的人

田野(摄影师)

我读到的文献中,专家王玉清将秦俑的脸面轮廓也列为八类:“目”字形脸,头形狭长;“国”字形脸,方正稍长;“用”字形脸,额部方正,下巴颏宽大;“甲”字形脸,额部和颧骨处宽度接近,面颊肌肉显著内收,下巴颏窄尖;“田”字形脸,面形方正;“申”字形脸,颧骨处宽,额部较窄,下巴颏尖;“蛋”形脸,额处宽,下巴颏尖,脸上肌肉丰满,其轮廓线如同蛋形;“由”字形脸,额部较窄,两颊和下巴处宽。

秦俑面部轮廓,以目、甲、国字形脸最多,申、由字形脸最少,说明秦代和现在人们的面部轮廓基本上相同。秦俑的面貌,也有美、丑、胖、瘦、年轻、年老、常见型和罕见型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相法或鉴人术中,按人面部的形状和颜色,归纳为金、木、水、火、土,所谓五行;也有用字形来区分人像类型的。这便被民间雕塑艺人所沿用,颜面的基本造型除上述的八种之外,也有十个字的说法,多了“自”和“日”字形。不同的脸型,构成各个形象的特征。

秦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宽额、厚唇、阔腮,纯朴憨厚,多是出身于关中的秦卒。圆脸、尖下巴,神情机敏,似出身于巴蜀。高颧骨、宽厚耳轮、眼睛不大、薄眼皮,结实,强悍,像是陇东人。秦军的主要成分,是来源于关中地区的秦人,杂有其他地区的成分。秦兵主要是从农民中抽拔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两千年前秦代耕战之民的真实原貌。

秦人养马的地方

尽管秦人最初的起源仍然是一个谜,但是甘肃省天水一带却是公认的秦人发迹的地点。公元前9世纪,秦人的祖先在这里为西周王室驯养了大批良马,后来他们追随朝政的发展,一步步向东方迁移,历经500多年,终于实现了一统天下的野心。如今的天水人充满着现实的快乐和烦恼,这块土地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的伟大理想,在他们的心中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上)这里的气候和2000多年前一样恶劣(下),传说秦人的祖先就是被中原的沃土以及开阔的海面吸引着,不断地向东挺进的。

秦俑面部彼此间有不少显著区别,这是我国各民族在生理上的特征。但要完全分清其特征一定属于某一个地区的民族,几乎是不可能的。汉族人口众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和年龄有差异。这与俑群的制造出自多人之手有关,更与秦军来自全国不同地区有关,比如陕甘、两湖、四川、齐鲁、三晋、江浙等,各地区人的身高、脸型、风度都有差异,尤其在世代居住在一个地区的农民身上更为明显。秦国兵源来自全国各地,是其体格和面孔的差异的主要原因。

我们说秦武士俑官兵形象的塑造出之有据,一是指立有战功的将军,二是指秦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在秦国,除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外,还有戎、狄、羌、胡、巴、蜀、冉、白马氏、夜郎、蛮等好些少数民族。按秦的兵役制度,男子17岁就到了服兵役的年龄,少数民族也不例外。但从秦俑的貌相看,绝大多数不是秀骨清象的南方人,更多的是阔面、高颧、大耳、方口厚唇、体魄高大的西北人。

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惟妙惟肖。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性,使整个群体更加活跃、真实、富有生气。

但秦俑的许多形象,也是很难用什么字形来说明的,有与“八格”不一致的地方。

所谓俑,就是偶人。

从西方来的“模特儿”一词,有人造物质材料的模特儿,也有相对于死模特儿的活模特儿,那就是T型舞台上的人。一群俊男靓女,帅哥美女。

以陶的材料制作的秦俑,是象征生人的。

姿态各异的俑,在陪葬品中不同于器具和动物,它们被赋予了极特殊的使命,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在奴隶制时代,奴隶是奴隶主的财富的重要部分,奴隶主死后,也要把他们的财富的一部分包括奴隶带入坟墓。到了秦始皇,已经不是奴隶制时代了,便代之以模拟人形的俑,这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兵马俑的复制品

兵马俑当年就是用骊山的土烧制的,这土似乎取之不尽,现代临潼人又用这土做起了兵马俑的复制品(上),他们依托兵马俑和秦始皇陵赚了不少钱。复制的俑依然具备各样的容貌和魁梧的身材,他们站立在马路边待价而沽的样子却引不起我们的美感(下)。摄影/马宏杰

历史上较早的俑,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就出现过。中原通常用陶俑,南方的楚墓多用木俑。陶俑的使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用泥水调和,塑制成型,再经火焙烧,制作简单,成本也低,又不易变形而被普遍使用。它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汉承秦制,在俑的制作风格上,也是既继承又有所创新的。汉俑不如秦俑高大,面目特征为细眉细目,形体线条趋于柔和。汉景帝阳陵出土的陶俑,高60厘米左右,均为男性,裸体,有阳物、肝脐、孔窍。从俑身上的铜带钩和麻织物残留看,裸体俑原来是穿有衣服的。

到了唐俑,制作之精,品类之众,题材之广,造型之美,都超越前朝,达到了最辉煌的时期。尤其是女俑的形象,比男俑更精美华丽,牵马牵骆驼俑则多是胡人形象。同时,出现了黄、褐、绿三彩俑,不褪色,富有艺术的表现力。

但秦俑一直到现在,对于懂得艺术语言的一切人来说,它所制定的中国男人标准化的审美形象,仍然是崭新的。它不是俑文化的童年,而是在一开始,就为汉唐后世提供了可以继承光大的艺术遗产。

在中国男人最早的审美形象中,秦俑是有草创的标本价值的。在其最朴素也是最宏阔的构造中,带有生气和动态,具有那个特定时代完美的秩序和迷人、和谐的魄力。

秦始皇长得什么样子,不知道。也许,和秦俑中最英武的大将军差不多。秦始皇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为秦朝的专制统治制造神学依据。秦为水德,水色黑,所以秦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水主阴,阴又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直到现在,在关中农村,黑棉袄、黑布鞋,在衣着上的尚黑风俗,仍旧随处可见。

秦孝公之子惠文王长有什么样子,也许像秦始皇。他为太子时,犯了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师以辱之。孝公一死,他就将商鞅车裂,但并未废除商鞅之法,不断向外扩张。秦惠文王之子秦悼武王长得什么样子,也许也与秦始皇相似。武王尚武好勇,与力士比赛举鼎,力不能胜,鼎坠,砸断胫骨而死,年方二十三岁。

由此可见,秦人有质朴、坦诚、豁达、耿直的性格,也有生蹭冷倔,所谓的关中冷娃,所谓的狠透铁,所谓的二杆子,历经汉唐雄风的沐浴,儒雅之气不盛,恐怕与远祖的脾气有关。

张艺谋是陕西人

很多人说他像兵马俑,甚至他还在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里扮演过一位复活了的俑,秦朝士兵们刚强的性格在他那里则表现为对事业的执著。我们从他的眉宇之间、紧闭的嘴唇和棱角分明的脸颊上可以感觉到一股思想的力量,这股力量与藏在他骨子里的阳刚之气混合在一起,成就了一种男人的魅力,这也许就是现代中国男人所该追求的那种美。摄影/Sipa

孟姜女的丈夫也一定是一个英俊强悍的男子,也许可以在众秦俑中寻到酷似他的面孔。孟姜女祠,在今天的铜川老城。更亲近的是,孟姜女的出生地孟家原村,与我祖辈世居的黄堡镇南凹里仅一道沟之隔。我姓和,和姓虽不算众,轩辕黄帝时就有和氏的记载,史册中也不乏文武之才。今陕、晋、冀、鲁诸省分布有和姓,云南丽江纳西族也多为和姓。秦汉时,和氏为渭北羌族,俗话说的放羊的人。周族的先母姓姜,是羌族,生了后稷。元代有过一次移民,老家人都说先人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这话也只能信一半。作为传说中的孟姜女故里的邻居,总是有一些亲近感的。我甚至于可以想象,孟姜女也许是我的或远或近的亲戚呢!

陕西的传统戏曲叫秦腔。秦人之腔,男人的吼声。其特点是高亢轩昂,激烈悲壮,像羊肉泡馍一样结实可口,在陕西以至甘肃及西北地区爱好者甚众。在渭北老家的乡野里,你会突然被一两声秦腔所震撼:“老了老了实老了,十八年老了王宝钏”。这句戏词出处《寒窑》,说的是王宝钏的爱情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秦腔,除戏曲名称外,还有一层意思,也就是方言,自地话。老陕的普通话很难说得标准,谁说普通话,就说你说的是醋溜京腔。秦人会说,在秦朝那阵,陕西话是国语,到了汉唐,长安是首都,陕西话当然是普通话了。有这种意识,是说不好普通话的。

如此的倚老卖老,比如城墙底下的老户人后代的男人们,成天卖排自个儿的前朝古代的先人,是如何地阔绰,可自个儿只能蹲在自家破旧房门前,端一个耀州大老碗,喋一碗面,再能就一碟花生米,呷两口烧酒,就算神仙过的日子了。仰头看看满城的摩天大厦,又常是生出许多活得不如人的凄惶来。

有一首当代民谣说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喋一碗燃面喜气洋洋,吃饭没辣子哔哔嚷嚷。”这简直是对秦人秦风的生动画像。

从秦俑演绎过来的当代秦人,中国男人的形象、品格和精神,又该是什么样子呢?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上帝,只有祖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陕西人,秦人,是热爱家乡的人,是守候家园的人。

阴柔的都市男

metrosexual,由metropolis(都市)和sexual(性)两个词复合而成,它是被英国人在1994年创造出来的,原意为“都市性别”,指那些走中性路线的都市男女。近一两年来,词意发生了微小变化,专指大都市中新出现的那些时尚、敏感、极度自恋的男人。这些男人内心坚强,但外表细腻精致,颇具中性化倾向。他们颠覆了传统男性的刻板形象,一般会剃光胸毛,衣着光鲜时髦,讲究个人形象,宁看艺术表演,不要看冰球比赛,举止充满自信。人们把这种男人叫“雌性男”。由于传媒的普及,对雌性男的审美很快就席卷了中国,这几年中国的男模们全部崇拜雌性主义,他们甚至以此引领中国男人的审美趣味。

想说的是,性别中性化的趋势在所难免,但是当下的趋势是,男人过分张扬阴柔的一面则会丧失男性所该担负的顶天立地的责任。所以我们呼吁中国的男人们吸取秦兵马俑的壮美气质,在细腻与粗犷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多一点责任,少一点自恋。

陕西省的地图,怎么就化为一个秦跪射俑的图腾,让人记住秦人漫长漫长的历史的源头。秦人,过了两千年,还是雄性十足,本性难移。秦俑的血,仍在生命中流淌。

秦俑产生的时代,是新兴地主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不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秦俑恢宏的气势和勇猛的气质,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反映。

秦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艺术的写实手法和明快朴素之风,排斥了奴隶主统治者礼器所采用的刻板僵化形式,以及奴隶主贵族的琐屑浮华、繁文缛节的艺术趣味,超越了战国进步艺术的成就。从而,也影响了之后的汉唐雕塑。比如汉武帝茂陵的石刻圆雕,那恢宏的魄力,是在秦俑的经验中开创了新境界。

从西汉开始,外来经济文化不断输入中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板、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到了唐代,“长安胡化极盛一时”,洛阳也是“家家学胡乐”。面部化妆,从汉唐时就敷粉画眉,当时不仅女子,男子也有敷粉的。但“华风”并没有被化掉,而是把外来东西吸收消化了。

即使残破也雄风

俑即使残破了也雄风不减。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何西来教授解读过秦兵马俑,他认为兵马俑是典型的“关西大汉”,平均身高1.82米,身材厚实魁梧,当年一定是行动如风坐如钟。何教授感叹如今的中国男人少有这样的身材和气势了。摄影/马宏杰

中国的雕塑艺术,在秦代就确立了中国的民族气派。所以在汉以后,佛教艺术等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时,才能有选择地吸收某些雕塑艺术技巧,并把它融化在中国雕塑艺术之中。而中国男人审美形象的根基,也早在秦俑中奠定了。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许多女性对爹妈给自己的这张脸不大满意了,便借助手术刀,在眼、眉、额、鼻、嘴、唇、下巴颏等部位大动干戈,修饰颜面。眉要秀,眼要大,要有双眼皮,鼻梁要挺,唇线要明显,下巴颏要圆润。一些男性,也打破中国文化传统,受外来时尚的影响,在脸上开始大做文章。所谓的整容术,无非也是改善五官之间的结构,科学地分析并修改本来的面目,让它更符合人们对于漂亮、英俊的习惯性审美标准,或者说距这种审美标准更接近一点。

在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中,崇拜英雄是对阳刚之美的向往。由于时代的变化,又产生审美的反动,或者叫颠覆,出现了弱化阳刚之气的趋向,阴柔之风兴起。加上男女的社会平等化的进程,女性地位的逐渐提升,一些人对所谓中性化的审美给予关注。在一个仍然是男权社会的环境里,男人更多的是对女人的欣赏,女人为得到男人的欣赏,一般则是投其所好,男人眼中的标准便渐成真理。而个别男人反过来欣赏女人所拥有的被欣赏的性别,逐渐与女性化接近。不是英雄的时代过去了,奶油小生的时代来到了,在永远有一个男女有别的世界里,对于在审美标准上男与女之间的空间游移,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印在土里的秦人脸

陶俑取出来了,俑上的色彩却永远留在了泥土中(下)。这张脸和陶俑那残破的身体(上),不由分说地把历史抛在了时间之外。繁华尽褪,只留下当年的思想在空间回荡。复原和回归是考古工作者的使命,普通人呢,只需在观赏之余常常回忆起留在泥土里的这张脸……摄影/马宏杰郭燕

在一般的概念中,男人是有胡须的。胡须像头发一样,它是人的面孔的一部分。它本来就有不同形状的根,自然地生长出来,只是在剃与不剃、留与不留,蓄怎样的胡须样式上,装饰并改变着人脸的形态。现在,中国大多数人男人的胡须是愈来愈少了起来,一般是很少蓄留的,总是长了就剃,所以剃须刀和剃须泡沫业的生意大为兴旺。而在现代城市里,留胡须的男人大多是一些追求个性的人,他们大多是一些艺术、娱乐、文化消费圈等的从业者和爱好者。有的是职业的需要,有的是不情愿淹没在大众化的潮水之中。城市之外,尤其是乡野之风遗存的地方,传统的胡须还经久地保留在男人的脸上。它是长者的标志,是一种尊严的象征。

中国男人的脸的类型是多样的,那么它的美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今,我们所读到的中国男模的脸,传媒广告中俊男的脸,流行风中对男孩形象的欣赏标准,在外来海风的拂拭下,已经悄悄地发生了突变。一个显著的倾向,是已经少有东方民族文化审美的魅力了。在日常生活里,什么样的男孩美貌,什么样子是帅,什么样子是俊,什么样子是所谓酷毙,也多是随波逐流,邯郸学步。于是,男人少了阳刚,多了阴柔,慢慢地雌化或中性化,男不男女不女的,便可以确认为一种先锋、时尚、前卫于目下中国男人的审美标准。中国男人形象之美,在人们的时尚和审美意识中,是一种追求过程中的求新求变,也同时是处在一种盲目、犹豫、徘徊的状态。

回归秦俑,当今中国男人形象的基点,或者说是驿站。我们从这里找到了最早的规范和标准的源头,然后向前走,去发展,去创新,去英俊,去美。

责任编辑 刘晶  图片编辑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回到秦朝 <wbr><wbr>和谷《长安梦寻》

回到秦朝寻找中国男人最早的脸  中国国家地理2005-5

和谷 专栏 中国国家地理网 回到秦朝 2015-03-13 

西安出版社曲江传媒2016年1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