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w690/001LWGPtzy7f0eM7Sz4de&690
和谷在潼关
文/李 斌
那是一个初冬的黄昏,小小的还不很繁华的县城,忙碌了一天,这时候已完全沉静了下来。渗着几分寒气的西北风由古渡口吃力地卷上来,扑在你的脸上,身上。这一刻,你真想躲进为数不多的闪着微弱灯光的小饭馆,吃点小吃,也好驱驱寒,暖暖身子。可刚一进门,你便被饭馆里那简朴的陈设、浓浓的乡情陶醉了。于是你不顾旅途的劳累,趷蹴在地上,刷刷几笔,一幅乡俗风景画便跃然于你永不离身的速记本上......告别潼关的那天凌晨,当你向我们讲起初来潼关的这种感受时,连刚刚睡下的王勇也一起感动了。
这一天,恰是当代散文大师杨朔写完《潼关之夜》四十年后的1981年初冬。
11月17日,这天该是让潼关人民也让你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
还不到八点钟,你便以一个朴实的形象走进了数百双渴望求知的文学爱好者的心灵。那数百双眼神全愣住了!难道早已在陕西乃至全国文学界有些名声的青年诗人,作家就是这般模样,质朴得简直像一位普通的职工或乡民。
可有谁能否认,这时的你已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了二百余首诗歌,且在《长安》文学月刊社繁重的编务之余,开始涉足于散文创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你的讲座就在这里开始了。
你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文坛的现状,并结合《长安》杂志就如何表现生活,反映生活谈了自己的感受。你在这初冬时分却传给我们一个关于春天的信息--《长安》文学月刊将在1982年面向青年,改为青年文学月刊并侧重发表处女作。也正是在这以后的几年里,经过你们编辑部的不断改革,我们潼关才首次有刘少文、王勇、姜和田、杨蓓、赵汗民等一大批作者由《长安》破土而出,从而一发而不可收,逐渐在全国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
“立志文学,就必须献身文学。”你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你由一位农家弟子,成长为一位知名作家,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么?
那一年,你已荣幸进入全国名牌学府——西北大学中文系就读。按说应该轻松轻松了,可是你连一年一度的暑假也不放过。西安的三伏天,你确和文坛痴人贾平凹结伴在校园宁静的教室渡过酷暑的。那时候,贾平凹已在文坛崭露头角。而你和他同窗共读,却时时都有着一种说不出的紧迫感。于是,你便常常用湿毛巾搭在背上,每每到了中午索性把双脚放进水桶里降温。还和贾平凹订立着君子协议,轮流休息,换班写作。
倘若没有对文学事业的献身精神,你会如此痴迷,如此疯狂,如此钟情么?
http://s5/mw690/001LWGPtzy7f0eOh11aa4&690
来到潼关的翌日黎明,你便不顾旅途的劳顿,悄悄搭乘第一班早车去了古潼关的所在地港口镇,一头扎进了古渡的怀抱中。
看着雾中的黄河,正坦露着宽阔的胸脯,揉着迷离的睡眼迎接朝阳,你的思绪放飞了,飞到黄河对面的风陵渡,飞到龙门,飞到当年白帆飘扬由中原奔赴长安的旅人中,飞到战火中潼关该怎样拱卫于长安的不尽遐想之中......
整个上午,你都被潼关古渡上的那缕缕水波,寸寸黄土,片片黄叶迷住了。
当天夜里,你为了寄托对黄河古渡的眷恋之情,便挥笔记下了深情的一页——《访潼关古渡》。后来,你又将他编入了你珍爱的第一部散文集——《原野集》。
那一天,你无意间听冶金部潼关黄金公司的一位业余作者讲起国家刚刚开始投资开发的文峪金矿,你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即恳求那位作者能尽快帮助联系上矿山看看。
这一次没有让你失望。那天一早,你便随一辆北京吉普拨开晨雾开进了秦岭深处。因车仓太小,我没能陪你一同去金矿。于是便和王勇老师一直等你到夜里十点,你才风尘仆仆地回到饭店。你兴奋极了,不顾一天登山的疲劳与饥寒。讲起了那大山里的雪峰,林涛和关于金矿石的新鲜感受。你边说边从提包里取出金矿长送给你的几块闪烁着孔雀蓝色碎光的矿石。那一刻,你简直像一位稚气的孩童,沉浸在了文峪金矿那炽热的氛围里。你说“这大山的精英被锁得这样深邃,默默千百年终于获释了。这倒使人们窥见了大山所以值得赞美的血脉和心......”是呵,金子是世界上最为贵重的东西,而更为贵重的是那些具有金子般美好心灵的采金者。
http://s9/mw690/001LWGPtzy7f0eQ0o0U98&690
终于,你回西安不久,在报刊上我们便读到了你的《金矿小记》。再后来在《诗刊》上又读到了你的诗作——《来自金矿》。读着你的心声,再重温你对潼关的那份情谊,便理解了你的那颗赤诚的心。
在潼关,你的讲座意外地超越了邀请单位安排的时间。但那一句句全是你自己从血管里涌出的滚烫的血,是你自己的真实情感,是你对潼关的一往情深和对振兴潼关文学事业的殷殷希望......
就在你去文峪金矿的当天晚上,还记得吗?我和王勇老师等你到夜里十点,本想请你就我们的习作提些具体的修改意见,不想你一打开文学这个话匣子就来了兴致,我们谈了你刚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上的散文《故乡的柿子》和王勇未发表的《故乡的柿子》的异同。谈了我们各自的身世和经历。尤其是你,常常在各方面和你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贾平凹做对比,你说你不如贾平凹,永远也不会越过他,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且是一个勤奋的作家,几乎每天都要写上几千字的文章。而你何尝不是如此呢?仅在潼关的三个日日夜夜,就给潼关人民馈赠了两篇散文和一首诗歌。
就在那天晚上,我们一直谈到凌晨四点多,王勇才呼呼入睡,我看你仍无睡意,就具体主持文学社和办社刊《石笋》杂志请教于你。你兴奋地说:“在潼关有这么多的文学爱好者,社会基础很好,希望大家精诚团结,就一定能够办好文学社和社刊《石笋》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就一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的,我们期待着!”
我们的谈心一直进行到凌晨六时。我以为你这下总该躺下休息一会了,不料我们竞不约而同地站起来伸伸臂膀,又准备迎接有所作为的一天了!
11月19日,就在这天中午,你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潼关,可在潼关多少个文学爱好者的心中却永远记着一个共同的、响亮的名字——和谷。
和谷,我们期望着,期望着你能再来潼关,为早已以黄金生产而闻名于世的潼关人民抒写新的华章!
(图片来自网络)
http://s1/mw690/001LWGPtzy7f0eRJ984c0&690
作者简介:李斌,男,1962年11月生,陕西潼关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西部大开发杂志社、西部决策网副总编,兼任西北大学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大MBA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华世界李氏宗亲会副秘书长。
从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1981年组织创办石笋文学社并编辑出版油印刊物《石笋》,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1981年在洛阳《牡丹》文学杂志发表处女作《病果》后,激发了创作热情,30多年间创作现代诗数千首。先后在《诗刊社 未名诗人》、《安阳文艺》、《砥柱》、《绿洲》、《诗人》、《春草》等报刊发表作品数十首。代表作《古潼关》于1998年荣获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二届《拓荒》杯文学奖诗歌类一等奖(第一届一等奖空缺)。
近十年来由于工作关系,专注于媒体运营管理工作,采访写作了大量优秀企业家和各界知名人士的专题报道和散文作品,散见于报刊、网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