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1983·安康大水灾》评叙 李爱霞 陕西作家网 2016年3月15日

标签:
《1983安康大水灾》和谷陕西人民出版社李爱霞评叙 |
分类: 报告文学 |
http://s7/bmiddle/001LWGPtty7080pdLsab6&690李爱霞
http://s8/mw690/001LWGPtty706xwl1pdd7&690李爱霞
http://s8/mw690/001LWGPtty706xERLnxa7&690李爱霞
2016年03月13日 15:34 来源:凯风陕西
《1983·安康大水灾》是铜川作家和谷先生对安康1983年大水灾的历史回顾与反思,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和谷先生对安康的一部倾心巨献。虽是春和景明日,但书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却揪扯的我心无法宁静,我一会焦虑万状,一会拍岸而起,一会又忍不住哀痛叹息……我无法想像30多年来那些人,那些物,那些故事如何在先生心底翻滚,炽烤,如何像屈子大大的天问搅动先生敏锐的神经,让他坐卧不宁,让他日思夜想,让他忍不住在花甲之年奋笔疾书,用他那颗赤诚之心去资治,铭恩,警示,甚至戳碰一个城市的痛点,让日日趋于安逸的城市不忘前事,痛定思痛,抚摸着伤疤去做更高更远的飞翔……
此书分九章节从汉水源写起,不但向读者介绍了依汉水而居的安康从远古一路走来的千年水患与沧海桑田的变换,更详实真切地记叙了安康这座城在1983年遭遇灭顶之灾时,整座城池人思想的固守与裂变,那在灾难面前迸发的最真实的人性,或自私陈腐,或恋物送命,或私而忘公,或麻木不仁,或经验主义,或渎职懈怠,或忠良谏诤,或痛心疾首,或默默奉献,或坚守正义,或公而忘私,或舍已救人……各路人马形形色色的作为让一个遭受灭顶之灾的城市散发着悲壮惨烈的气息,让后来者不忍正视,不敢想像,不敢相信,直到今天街巷坊间还响着不同的声音,传说着不同的版本。那些经历过的人有感恩者,木然者,逃避者,诅咒者,但更多的是警醒,是对自然的敬畏,是打破一辈子跑水老经验,对汉水的再认识。
我模糊的记忆中1983年暑假,孩童时代的我正脚穿解放鞋和小伙伴在水里踢踢踏踏做游戏,有个大伙伴神秘秘说:“天上神怪要剥人皮蒙大鼓,安康前天突发大水收了好多人啊,我妈说不敢单独一个人玩,如果看到陌生人拿口袋要跑快,那也是收人的,咱们邻村有个女孩子昨天在路上玩就被收走了,在沟底只发现她的衣服……”那以后很长时间我们真是见到陌生人就飞快跑掉。足见安康城这一场劫难所造成的震惊与伤害有多大,在那信息闭塞的年代流言很快就翻山越岭到达百公里之外我们的小山村。正如先生所说:“那场水灾之后每一个安康人大脑都多出一根受伤神经,它成了每一个安康人和与此有关联的人们的思维敏感区。”的确,很长一个阶段,我生活的区域人们把什么事情都与此联系起来,一切无法解释的,一切看不明白的都与水灾与神怪联系起来。
掩卷沉思,我惊叹于先生的责任心,为了安康这座原本和他没有任何瓜葛的城市,他80年代中期就不间断在安康采写报告文学《安康城沉浮记》,时隔30年他又一次次走在安康的大街小巷,用活着的人物说话,用当事人亲历的真实事件说话,用祥实的资料史鉴说话,用安康人看得见找得到的地名说话,他朴实真切的文字叙述着,呼唤着,反思着,激荡着,一次次直击我的心脏,一次次撞击我的灵魂,一次次让我感叹落泪,一次次让我恨不能言,一次次提醒我对照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劣根性,一次次让我审视并更加热爱日日生活的这座城池。安康的“醒时塔”虽然在大水后瘫软倒塌,但先生此书恰给安康树起了不朽的“醒时塔”,让安康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成为大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个案观照,让安康人伤痛的回忆有了可感可触的现场和温暖。
先生用一份内参对于安康当时的行政长官们做客观的评述,那些能把鸡笼都搬上车却不组织居民撤离的党的领导干部们,那些视子民的生命如草芥的官僚们,那些大难来临前完全可以做的到的事却没人做,领导找不到干部,干部看不到领导,那是多么可怕和荒诞的行径,在今天要以怎样的刑罚论处!30年来不知道他们有没有面对日日变化的城池做深刻的反醒,有没有日日用汉江水涤洗自己发黑霉烂的心灵。汉水流域本是舜与禹治水之地,想当年舜当共主,一心为天下民众,吃的是女英娥皇自己亲手种下的粮食蔬菜,住的是不如民众的茅屋草棚,他仁爱民众,事事处处为民众着想,治水发明一件件一桩桩公而忘我。禹治水更是在汉水一路留下足迹,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治水,一心为天下,爱民如子的他们怎么就没能感化那些自私之徒。这些自私的官僚甚至在最后省上派来的调查中还一再地弄虚作假,对安康人民造成二次伤害。先生敢把这些细节真实披露出来,是有勇气,有担当,有责任,为人民的好作家。
先生一再地引用一个叫秦月的女子写下的《水漫金州》的日记,更真实地再现当年洪水滔天时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惧所忧。读到那些文字时我的心一再紧缩,我为安康人盲目大胆到麻木感到可悲,为人性的一些劣根感到可叹,就算张子美县长吼破喉咙,就算那些喇叭发出的声响再嘶裂,总有人不信狼真的会来,他们祖辈传教都说没见过水会淹城,是啊,400年一遇的洪水,多少代人如何得见,他们宁愿聚集在危危城堤上看水看热闹也不愿撤走,及至真的发现了险情,跑又是溃逃般散乱,堵,挤,抢延误了多少人的撤离。就算到了那样危急之时还有人不相信,几年前我曾听鼓楼街一位卖蒸面的阿姨亲口说:“当年他们家掌柜的怎么也不相信水会进城会上他的二楼,固执地不让一家人撤离,等到晚上水淹二楼时他们爬在楼顶把四岁的儿子装在木盆里大声喊:谁救了就是谁的儿子……”他们是幸运的,被当时几个青壮年及时救走了,一家人才得以幸福平安,而当年同样固执的人几家有这样的好运!我有一个表姨本来一家都能平安撤离,可表姨夫总想到没事,想到家刚购买的电视机,不顾别人劝阻返回去取,不过一瞬间,一个浪头涌去,人与电视机同时没入水里,从此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不能不说,安康人的糊涂固执和对物质的贪恋也这是这场灾难升级的一个巨大原因………想到1981年7月15日张蕴锐的水患提案信息:“1583年安康曾遭遇灭顶之灾,四百年一遇的灾难或将发生!”如果安康人是警醒的,如果安康人是敏锐的,那么两年的时间防范一场天灾是不是就胜算在握了!诚如先生所说:“安康因不醒而沦为废城,醒时塔在救了众多生命后也悔疚于名,连同安康人的骄傲一起软瘫于水中……”
1983年安康是不幸的,安康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还有张子美这样的县长,还有一些好干部,关键时刻战斗在第一线,指挥营救有条不紊,几万人的撤离让安康总算有些安慰。还有一些知名的,不知名的平民英雄,他们舍已为人,自己的亲人被水卷走却还在忍痛营救别人,还有那些为救人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安康人民永远缅怀他们,他们是安康的骨骼,他们架起了一座城市的尊严,他们让一座被水泡软的城市有了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他们也是安康这座城池最大的“醒时塔”。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慢慢流淌的汉江水啊,又一天天清朗起来,一天天温顺起来,安康又得到了这条大江的惠泽,30年的痛定思痛,30年的励精图治,30年的创新发展,30年的科学规范,30年的翻天覆地,30年的脱胎换骨,安康的河堤坚固了加长了,安康的园林建设起步了,安康的道路宽阔了,安康的城池之美已到醉人。安康人的理念也变化了,对自然崇敬,对生命敬畏,对世事敏锐,对恩者回报,对德者膜拜,对精气神进行修炼,提高自身境界,对物质的执念渐渐减缓,追求简单纯粹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和谷先生说“拥有一条生命旺盛的汉江,就拥有了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拥有了生活的安宁与幸福”,的确是这样。
可汉江这条古老而诗意盎然的大江,时不时就会露出它狂暴的一面,2010年7.18泥石流,2011年,2013年,2015年6月30汉水急涨,所幸这不是1983,所幸有了1983年刻骨铭心的疼痛,我们民众展现出汉江儿女的舜禹本色,防范在先,组织在先,危难时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群众。
忧伤应当忘却,可痛楚却应永远明晰,只有时时有痛感的痉挛,才有无穷的内驱力让人反思,警示,发展,前进……回顾安康城赓续履历,知其因果关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就是和谷先生拿起手中的笔碰撞安康城,安康人生命痛点的最深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