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安康大水灾》写作特色浅析 曾德强 陕西作家网

标签:
曾德强写作特色浅析《1983安康大水灾》和谷陕西人民出版社 |
分类: 报告文学 |
http://s10/mw690/001LWGPtty6ZZgTsNlf39&690曾德强
http://s14/mw690/001LWGPtty6ZZgW9kOFad&690曾德强
盛开在史实沃土上的艺术之花
曾德强
如果说安康千年水患特别是1983年大水灾及恢复重建是一片历史沃土的话,那么长篇纪实文学《1983安康大水灾》就是盛开在这片沃土上的艺术之花。
上溯千年,虽然史籍不全,但是安康城被洪水摧毁、死伤惨重的记录就足以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在距今约六百年时间里,安康就发生毁灭性特大洪水十一次,平均不到六十年一次。仅在清代,因洪水淹城,死亡人数过千的记录有重重两笔:1680年,“淹死二千三百八十五人”;1852年,“溺死者三千数百名”。这些大水灾,都是很有故事的,可以说都是纪实文学创作的沃土,然而除了作家和谷之外,没有谁用长篇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进行全面地记录和解读。2014年,在安康市文化文物广电局的鼓励和支持下,和谷先生追寻那场大水灾的来龙去脉,采访和创作长篇纪实文学,如今盛开了一朵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
关于纪实文学的定义,有多种观点。“百度”词条是这样表述的: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小说",是报告文学化的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对虚构还有一定的限制。
我赞成李辉的表述:“纪实文学,是指借助个人体验方式(亲历、采访等)或使用历史文献(日记、书信、档案、新闻报道等),以非虚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报告文学、历史纪实、回忆录、传记等多种文体。”
依据这个定义,和谷的《1983安康大水灾》就属于报告文学或历史纪实。
纪实文学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它要求除了作品内容的逻辑性与形式的个性化的统一外,还必须保证它创造的符合内在逻辑性的世界与现实的真实状态一致。纪实文学创作的主要矛盾是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原则与客观真实性标准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根本性矛盾使纪实文学创作陷入一系列矛盾范畴之中。《1983安康大水灾》较好地处理了这种矛盾。例如第三章“危在旦夕”,在安康县长张子美晚上决定翌日召开紧急动员会后写道:
“张子美却失眠了。尽管这一天跑来奔去,够疲惫了。他想什么呢?也许是猛兽般的洪水,也许是逃命的人群,也许是有生以来最恐怖的一个噩梦。也许什么也没有想,一片瞬间的空白。”
这样的文字,既是艺术的,又是真实的。它是植根于客观真实的史实基础上的史实记录,又是具有个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由于纪实文学的非虚构性,迄今为止没有哪一种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或其他社会科学书籍能产生像报告文学、历史纪实这样强烈的社会效应,这无疑得力于它的文学特性。
纪实文学的创作和其他文学创作活动一样,其过程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想象可能导致虚构,也可以是生活事实合乎逻辑的延伸。要写出形象生动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反映事物的真实状貌及其诸多联系,不借助艺术思维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那些已成历史的生活细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既不能通过现场观察和采访直接获得,又不能让它成为空白,就必须按照生活的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进行合理想象与再造。例如《1983安康大水灾》第六章“八方援手”,在记叙了人民子弟兵完成抢装抢卸救灾物资、清理掩埋尸体、抢救搬运财务、执勤警戒等任务后,写道:
“复活中的安康城,为名声赫赫的三五九旅新一辈致敬,为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西藏平叛、中印自卫反击战中屡立战功的八四五四六部队致敬,在为不知名姓的一颗颗拯救难中之城的心灵致敬。”
这里将安康城拟人化,集中表达了人们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和感激。
报告文学和历史纪实作为严肃文学,分析社会、批判历史、鞭笞社会流弊、弘扬时代理想是它的基本内容,因此它无法摆脱社会道德观念与时代价值取向。它不同于小说,小说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但小说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情和理想设计、虚构出作品的内容。和谷先生在这部作品中,客观、哲思而诗意地解读了1983年安康大水灾留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密码,存史、资治、铭恩、励志,服务于社会。作品里的议论和抒情,是一种大众情绪宣泄,是某种普遍社会心态的投射,而不是为了个人心灵的慰藉。作品既注重报告文学和历史纪实社会功能的开发,也没有忽视作品的艺术锤炼;既注重纪实文学的诗意、创作情绪的诗化,又力求避免这些虚化的处理引起人们对作品真实性与可信度的怀疑。作品透过社会表象深入社会意识深层,着眼于人的生存状态,将视野扩展到安康人的生存环境与久远历史,对世道人心进行追根溯源的探讨,一面又让自己完全介入到大众中去,作为其中的一员对自然与社会、对人自身发出问询、进行反思。例如作品第四章“灭顶之灾”中有这样一段话:
生与死,死与生,这古老的话题于洪水袭来之际,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激起的波痕,有谁能像水文站测工马世林那样刻记下它的踪迹呢?
它是一种难以刻记的波痕。
它需要电脑或者更现代化的仪器才能予以标记。
它同样具备水文资料一样的价值。应该说,它是超越历史时代的。
作家和谷力图使作品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又竭力保持作品内容与史实的一致。我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地方由记述史实直接转入理性思辨,而这些思辨式的议论抒情带着浓厚的个人色彩,或者说是代表、迎合着某一部分人的心态。例如“题记”写道:
“那场水劫之后,每一个安康人的大脑多生出一根神经。这根神经,专门网络了1983年灭顶之灾的物质与精神的受伤细胞。无论如何,它成了每一个安康人和与此有关联的人们的思维敏感区。那是一场灾难、一场战争、一场非战争的战争。在那特殊的战场上,不说物什,不说牲灵,就活生生的人,那么多宝贵的生命,那么多亲情骨肉,于一夜之间被水魔所杀戮,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而活着的人,则因死者留下了终生的思念之苦与无边的忧伤。”
作品注意将史实呈现与理性思辨结合起来,依据历史事实和现实场景如实写出作者内心的感受与喟叹,赋予客观现象一种思辨的色彩。从而达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情感的和谐。
当然,《1983安康大水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少许史实不够准确(例如宋太林不是安康城重建委指挥部指挥,而是安康重建委下设的征地拆迁指挥部指挥;挪威人“圣约翰”应为“尤约翰”);有的选材不够精当(例如引用秦月作品、说秦月的事过多);有些内容安排有必要调整和压缩;语言也有修饰的空间。
(《1983安康大水灾》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注:曾德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首批《中国作家》签约作家,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安康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