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太宗为什么要“行书入碑”

(2009-10-20 01:10:29)
标签:

鑫悦阁

紫铉

行书

王羲之书法

唐太宗

行书碑

分类: 随笔杂谈

唐太宗为什么要“行书入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以行书入碑之人,以《晋祠铭》、《温泉铭》为其代表作。唐太宗大力推广书法,科举以书判取仕,尊崇王羲之书法。李世民作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不仅将封建王朝推向了鼎盛时期,而且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展开了唐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但是,唐太宗为什么要倡导书法?为什么会有开行书入碑之先例的事迹呢?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为唐王朝的第二个皇帝,想要李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需要的是治理国家的良策。唐太宗与其他皇帝相比较胜在“用人和纳谏”。 “用人和纳谏”可以说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那用什么样的人才方能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呢?武攻文治,治理国家需要的是有学识之士。唐太宗在天策府开设文学馆,招天下学士十八位:褚亮、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号称“十八学士”。这“十八学士”中的大部分人在入唐前,已是誉倾一时的知名人物。入唐后能追随李世民,各以其力,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说说当中的虞世南,他还是“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之一。他是唐太宗的政治顾问、诗友兼书法老师。虞世南书法师从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这与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不无关系。初唐时期为巩固基业,唐太宗以文治国,大力倡导诗文书法是一个绝对明智而有效的方法。历史上对李世民的介绍,其书法在建唐以前是没有任何记载的。缘何在当上皇帝以后对书法却有了如此大的兴趣呢?解释为治理国家的一种策略实在并不牵强。当然唐太宗后来在书法上的造诣亦为后人所尊同。

 

    弘扬王羲之的书法是唐太宗在政治上进行“文治”的需要。唐太宗极为尊崇王羲之的行书,但对王献之却有贬抑之意,这又是为何?其实王献之在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评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或许是唐太宗看不惯王献之的骄狂?或者是唐太宗认为自己在书法上推羲迈献?我想以唐太宗的书法造诣,绝不会真的否定王献之的书法地位,抑或也是他老人家的一种政治策略吧?!

 

    做为一个皇帝,创历史先河“行书入碑”,这对于和父亲一同打下天下且师从二王书脉的李世民来说一点也不难。但“行书入碑”所产生的效果却不仅仅在书法上,其政治效应是可观的。后人对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行书入碑以及他对中国书法历史所起到的巨大影响无可怀疑,但对唐太宗在“文治”中的种种文化策略,以及其在“贞观之治”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也不妨可以做一些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