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声发展史话------摞地卖艺(转)

(2009-08-03 21:15:38)
标签:

画锅

穷不怕

相声

园子

史话

天桥

杂谈

分类: 相声发展史话
    老年间卖艺有三种形式,一种叫“画锅”,随便找个宽敞地,画个圆圈,演员在圈里,观众在圈外,表演后观众自愿掏钱,挣多挣少全归艺人自己;一种叫“摞地”,在指定的场所卖艺,交一定的“地皮税”,卖艺人和观众都相对集中,比起画锅生意自然要稳定,但除去税钱,所得未必便多。因为没有舞台,这两种形式也被统称为“摞地”。相对于摞地,条件好些的是搭建个简陋的舞台,高出人群,这样可以有更多的观众看到,俗称“搭台”,多在庙会等地使用。条件最好的便是在园子中演出。后两种形式成本巨大,艺人独立负担不起,且从头到尾一位艺人的独角戏太单调,没人愿意看,所以需要与人合伙,租借或者搭帮演出,相声俗称“搭伙”,京剧俗称“搭班”。戏园子观众稳定,买票观看,演出收入由艺人与园子老板分成。一般某个戏园子由固定的一到多个班社承包,常年演出,主要以京剧和梆子等戏曲为主。摞地的相声在当时是进不了园子的,没有园子愿意聘请。当时梨园行在京城红透半边天,园子几乎被他们垄断,以程长庚为首的一些京剧名伶风靡同治和光绪年间数十年,被称为“同光十三绝”。相声当然无法与之相比,只得埋头摞地,随遇而安。
    “穷不怕”摞地卖艺最红火的地方是北京的天桥。天桥是最著名的杂耍艺人汇集的地方,相声被归为“什样杂耍”与此有关。“穷不怕”在天桥多少有些与众不同。他开场前用白灰在四周撒圈画锅,手上用沙子撒出字来,嘴里配合撒到的笔划和文字唱着“太平歌词”,称为“沙书”,用以围拢住观众,取的是“刮风剩半,下雨全无”之意,赶上刮风下雨,观众就如同这白灰一样无影无踪。虽然朱绍文有满腹才华,依然要面对摞地的酸楚,倒是撒沙成字的绝活儿流传了下来,成为相声艺人的一门手艺,唱太平歌词也成为一项基本功。沙书发展到后来成为白砂撒字,原料不是普通沙子,而是颗粒状很好的白石英砂,撒出字来才能不拖泥带水,笔划干净利落,还能隐现笔锋。现在沙书几近失传,早年间 侯宝林先生在电视上表演过“为人民服务”几个字的沙书,听说南京张永熙先生沙书功力依然不减,王凤山也有徒弟会写沙书,在电视上见过,只是功力尚浅,这是旁话。
    露天摞地,风云不测,观众数量也难以预估,于是相声艺人逐渐磨炼出一套抓住观众的有效办法,表演的段子从垫话儿、飘把儿转入正活,一直到抖底将效果推向高潮,成就了相声最基础的艺术结构。就这样,相声在禁止娱乐的危机与窘迫中建行立业,穷不怕临机应变、摞地卖艺,还总结出许多演出经验,对相声行来说可算是因祸得福。他可以说是位博学多才的文化人,从他常撒的对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中可见一斑,他表演的相声段子也都是自己创作,其中有的内容文雅、结构精巧,足见国学功底,对后辈产生了深远影响。穷不怕能说会唱,极具表演才能,这与他早年的京剧功夫有关,所以相声从建行开始便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惜后来的从业者大多出身穷苦,没有文化,至使相声长期被视为市井街头的低俗玩意儿,实非祖师所愿。在后来的发展中,相声从沟通的暗语到敛钱的方法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摞地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