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坚持

(2015-01-15 23:55:02)
标签:

育儿

坚持做自己

个性

孩子的坚持

爱说话

分类: 教养篇
对于可可语言上的天赋,很多认识她的人都称赞不已,尤其是在她才一两岁的时候。记得两岁打预防针的时候,儿科医生说:“我见过那么多的小孩,从来没见过说话像她说的那么好的。”我说:“这都是教出来的。”儿科医生说:“不,她一定是有天赋的,很少有人能教得那么好。”当时我很不以为然,自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了,从她一出生就坚持每天跟她说话,她当然学得快说得好啦。

最近好好回想了一下,尤其是见识到老二的坚持之后,有了新的理解。

可可天生是爱说话的,用她的话来说“I was born talkative”。从她出生出院后回到家里起(大概出生后第四天),她只要是醒着的时候,最最喜欢听大人对着她说话,必须要脸对着她,眼睛对着她。那么小小的婴孩儿,怎么会有那么好的注意力呢,她会用眼睛搜索大人的脸,真的能看着大人的脸,安静地听大人跟她说话。如果大人扭过脸跟旁人说话,而不是对着她,她会哭的。于是,每天,在她醒着的时候,总是对她说话,或者唱儿歌。若不然啊,她发起脾气哭起来可是很厉害的。

在可可一岁左右,开始拿着绘本童书给她读,这也是教孩子说话的一种方式。毕竟日常生活的词汇不够丰富,要拓展词汇量的话,读书是最好的方式。不曾料到,可可从读第一本书开始,一发不可收拾,记忆里满满的都是小家伙拿着书追在屁股后面,不停地乞求着:“妈妈,读书。妈妈,读书。”

最不堪回首的是,在可可2-4岁期间,若她午睡时间太长,或晚上太早睡觉,而在半夜醒来时,那绝对是我噩梦的开始。她一醒来,必定拿一本书,坐我怀里,眼巴巴地说:“妈妈,读书!”通常是在12点-2点时分啊,那正是睡得正酣时!没办法,谁叫我是她妈妈呢。抱起她到厅里,尽量不打扰孩子爸睡觉,他白天还要上班呢。从房间走到大厅,眼睛几乎是闭着的。坐下来,翻开她指定的书,使劲睁开眼睛,开口读起来。很快地,意识早就梦游去了。自然就不知道读到哪儿去了。那些书小家伙早就会背了,她马上推推我,“妈妈,不是这样的。”唉……用手指撑开不停在打架的上下眼皮,再强打起精神读一会,又梦游到爪哇国里了。反复几次后,小娃急了,带着哭腔说:“不是这样的!”这深更半夜的可不能哭啊,以美国房屋的隔音效果,半夜哭闹,不仅把整层楼的人吵醒,只怕把整栋楼甚至隔壁楼的人都要吵醒了。被她折腾几次,也清醒不少了,只好认认真真,顺着她意,好好读几本书,她才会乖乖地再回床上睡觉。当然试过让她自己翻书或玩玩具,可人家不干,非要大人给她读书。好在那时还算年轻,偶尔熬熬夜还折腾得起,放在现在肯定是熬不住的。今天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呢。

可可不到两岁时,已经会背中国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的大部分课文了。四岁正式上学后,由于没有午休,半夜醒来的时候几乎没有,我的噩梦总算结束。上学前班后,她很快学会自主阅读英语绘本,之后都是自己读书,不再烦人。

当然,她还有一件特烦人的事,那就是爱说话。每次家长会,老师都说了,她什么什么都好,就是——说话太多了!老妈子只能给老师赔不是,对不起哈对不起哈,她在家里也是这样的,俺跟她说过很多次了,可她还是改不了。回到家,忍不住总要说说她,“老师都说你了,你以后在学校能不能少点说话呀?学学别的孩子,该说时说,不该说时不说。”老大发话了:“我就是我,我天生就是爱说话的,为什么要学别人呢?就算你把我嘴巴封起来,等我把胶布撕下来后,我还是要继续说。这是我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我做我自己,我为自己骄傲。才不要学别人呢。”瞧瞧这话说得多理直气壮!这个性我喜欢。但还得继续教育啊,“那你能不能尽量控制一点点呢?”我说得极其委婉。小家伙从小吃软不吃硬,老妈子都如此低声下气了,她歪着脑袋想一会,勉强点头:“那好吧,我尽量控制一下吧。”

在家里,可可要想说话的时候,我必须得听她说完,任何想打断她、阻止她说话的企图都是枉然的。认识到这一点后,老妈子早学会敷衍了。“嗯”,“啊”,“哦”,“这样子呀”,“真棒”,“很好”……或者有一句没一句地听进去,再根据听到的内容假装好奇地问她问题,或听到明显的错误时指正一下。嘿嘿,“你说我听”,当然比“我读你听”轻松多了。当初你逼着老妈子给你读书时,读错了你自然清楚;现在老妈子有没有在听,你可管不着哈,吼吼……

现在回想起来,对孩子的教养,我们走的每一步,其实都是被孩子推着走的。能走到今天,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孩子的坚持,而不是我们大人自以为的引导了孩子牵引着孩子走了多远。我们大人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并没有多大的功劳,充其量有些苦劳罢了。

目前的老大基本上不用费心,每星期带她去图书馆借一大批书,回家的路上,注意牵着她走路就是了(她的眼睛一直在看书);到了家里,管她是站着看、坐着看、躺着看、趴着看还是倒躺着看呢,以老妈子的经验而言,看书的方式并不影响视力,所以从不管她。至于她爱说话嘛,敷衍着听听就行了。其他方面,老大是很好商量的,她的问题基本解决,接下来说说老二。

小悠悠小的时候,说有多乖就有多乖,饿了、尿了、拉了,从来不哭不闹,吸吸手指头就好了;唯有在睡眠被打扰时,哭闹起来,才让人感觉到小小悠也是有脾气嘀。小的时候,也尝试多次跟她说话,可惜人家不搭理我,也就没再坚持了(若非孩子坚持,大人好像真的不容易坚持哦)。

慢慢地,长大一些了,显示出小悠对穿着方面的坚持。最先表现出来的,是对鞋子的执着。在她准备学走路还不到一岁时,给她买了一双软软的小皮鞋。记忆犹新的是,她非常喜欢那双鞋子,连睡觉都不肯脱下来。换季时节,要把皮鞋换成靴子,那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小悠是很专一的,绝不喜新厌旧,也非喜新不厌旧,她喜欢那双鞋子,就喜欢唯一的那双,你给她其他选择,她绝不多看一眼。给她换靴子,她死活不肯,哭呀闹呀,挺不容易的。只有把皮鞋藏起来,等她哭闹完后,勉强可以给她换上靴子。之后很多天,每到出门穿鞋子时,总要哭寻她喜欢的皮鞋。当然哭闹时间越来越短,次数越来越少,但隔段时间也许又想起来再哭闹几次。小家伙是既专一又长情啊。这样的闹剧,每年冬季来临时,总要上演多次。

换鞋风波相对于后面的对于上衣和裤子的执着那简直是小儿科了。从去年10月份起,非常坚决地非长袖裙子不穿、非贴身舒适薄长裤不穿。软硬不吃,哭闹功力大大见长,不达目的不罢休。

在2014年10月,朋友送了一批衣服,其中有一件长袖毛衣裙子,那本来是给老大的。悠悠莫名地喜欢上了那裙子,可可倒也大方,送给妹妹穿了。那时天气还比较热,穿一件薄薄的长袖衣服就可以,可小悠因为喜欢,坚持要穿长袖毛衣裙子(里面还得穿件打底的衣服),即使热得出了一身汗,也坚决不肯脱下来,还一连坚持穿了三天(最后那天洗完澡我偷偷把那裙子藏起来才成功换上别的裙子)。小悠是最怕热的,居然为了喜欢的裙子,强忍了三天汗水淋漓。这样的孩子真不多见啊。我赶紧去GAP店里给她买了两条裙子,其中一条长袖格子裙子她喜欢,另一条背心花裙子她不喜欢。琢磨出她喜欢长袖裙子,再接着,又给她买了条长袖毛衣裙子。本意是多买几条裙子让她换着穿的,结果她特喜欢新裙子胸前的那颗星星,她居然穿了一个星期!藏起来也不见效了,不给她穿,哭着闹着不睡觉。虽然我知道她哭累了肯定会睡的,但我不希望她带着消极的情绪入睡,所以最后只能顺着她意。好吧,老妈子再跑跑商场吧,打算把同款的裙子多买几条的,可惜跑了两家专卖店都没找到上次买的带星星的毛衣裙子,只买到一条款式相仿(如下图)的裙子。最后比较欣慰的是,家里四五条长袖裙子她都喜欢,也愿意换着穿了——真不容易啊!
至于裤子呢,到了冬天了嘛,自然给她换上双层的厚裤子,穿一条就够了,多舒服呀,而且老大淘汰下来的好几条厚裤子正合适老二穿呢。可不知为何,小悠死活不肯穿,坚持只穿薄长裤。开始以为她嫌厚裤子的颜色不好看,去商场买了好几条粉色的和红色的裤子(如下图右),带着她去,她点头说“YES”才买的。结果回来洗干净后一次也不肯穿。厚裤子中有颜色漂亮花纹漂亮的,不肯穿;薄长裤呢,颜色也很漂亮,款式也不差呀,也不穿。最后终于琢磨透了,她只肯穿如下图左边款式和布料的裤子,颜色和品牌不计较!于是只好买上十几条那样的裤子,每天给她穿两条!

老妈子呀老妈子,我是属于娇小玲珑型的小女孩,当然是要穿刚好贴身的薄薄纯棉长裤啦,这样子才能突出我腿型的漂亮嘛。我的皮肤这么白,配上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好看,即使是纯黑色也没关系。你买的粉色长裤虽然也好看布料也舒服,可款式稍微宽松一点点,我不喜欢啦。你以为我是那么肤浅的小小孩,只要看到漂亮颜色的衣服就会喜欢吗?你也太小看我了,我要的是适合我的款式。有型有款,老妈子你懂吗?
与老大学说话的方式大大不同,小悠不喜欢大人正儿八经教她说话,她喜欢以她的方式学习。你若想面对面教她说话,小的时候,她根本不搭理你;长大些,她保证最后变成你在跟着她学她所谓的语言(你想教她动作也一样,最后都会变成她非要你学她做的动作)。不信的话,欢迎试试。

除了她坚持的东西,小悠在绝大多数时候是很温柔听话嘀。在大部分人看来,她可是乖乖女哦。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坚持,有些坚持不能简单地说好还是不好。大人若以自己的喜好来强迫孩子改变的话,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都将会是十分辛苦的,甚至是痛苦万分的。做父母的,应该努力了解和接受自己的孩子,尽可能顺应孩子的心性,提供合适的环境,让其快乐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爱上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