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乔布斯绝处逢生——乔布斯的黎明

标签:
科技next特稿用户体验乔布斯硅谷财经 |
分类: 人物 |
1985年,
乔布斯被苹果电脑公司赶走。重新开始创业创办NeXT公司后,他又遭遇了挫折。他那从不选择自我修正的性格把他带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意外的是,几乎被放弃的动画公司皮克斯,却带他走上了意想不到的回天之路。
——此文发表于《普知·Reader's Digest》11月号。本刊在全国各大报刊亭有售。(《读者文摘》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网址:http://cn.rd.com)
张亮 撰

一天早晨,乔布斯从令人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并没有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他还是他,史蒂夫•保罗•乔布斯,英俊耀眼的单身汉、才智过人的亿万富翁、新一代美国梦的代言人。
睡梦中的不安感是现实生活中的映照。这是1985年4月12日。十几个小时前,乔布斯和自己的合伙人约翰•斯卡利吵翻,随后被自己亲手创办的公司——苹果电脑的董事会释去权力。这一年他30岁。
他开始了一段漫长、孤独、充满考验的旅程。这旅程极为私人化,也不起眼,以至于外界更愿意关注其生平中两段光鲜的时刻,他旅途的“起点”和“终点”。
旅程一端的“起点”,是电闪雷鸣般的天才早成。1977年至1984年,他就像站在一个喷薄冲天的火山口。短短的8年间,他和沃兹尼亚克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的幕布,创造了福特汽车上市之后最大的IPO,并开发出一台将人类拉入图形界面时代的电脑——麦金塔(Macintosh)。
而旅途另一端的“终点”,则是烈火燎原似的重整河山。1997年之后,乔布斯如魔术师般从袖筒里取出一款又一款令观者惊叹、随后改变商业世界的电子产品:果冻质感的电脑、冰块一样的台式机、晶莹剔透的iPod以及魔力无穷的手机iphone。
更不用提他所拥有的另一家公司推出的那些动画电影:争宠的牛仔玩具、父爱无边的小丑鱼和情深不退的机器人……嬉笑怒骂皆成票房。
从未有人否定乔布斯的天才。这个大学只上了一个学期、从未专门研究过编程的穷小子现在是科技业经久不衰的标志人物之一,25岁时就身家过亿。
有人说,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电脑、音乐、手机、动画甚至零售业——过去9年里,苹果公司的股票涨了大约5倍。而2006年他以74亿美元将皮克斯(Pixar)公司出售给迪士尼时,投资回报高达1500倍。
但近年,除了其体重增减以外,人们很少谈及乔布斯的变化。似乎过去30年间,他一直是那副样子: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能把技术与品味结合的商业艺术家,以及一个兼具火的热烈与冰的冷峻的暴君。
可这说不通,以乔布斯的天赋和际遇,怎么可能没有改变?
秘密就在那段失落的时光里:足足12年,乔布斯人生中最关键的变化被外界忽略了。这是他的蜕变时期,那个天真、专横、激烈、横冲直撞的乔布斯,在巨大的挫败和长期不见起色的二度创业中被剖光磨亮,并掌握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常识。
Callout:
这是乔布斯人生中最晦暗不明的时期,灿烂的日子遥不可及。但终于,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黎明。
他只想着攻击,根本不在乎自己可能输多大
20岁开始创业的乔布斯是这样的:在演说、沟通方面极具天赋,加上他那近乎厚颜无耻的坚韧性格,几乎没有什么他想获得而得不到的。
在技术方面,乔布斯没有合伙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下文简称“沃兹”)那种超越软硬件的天才创造力,甚至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他会写程序,但乔布斯的优点是他对技术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他小时候经常和惠普的工程师们混在一起,问这问那。这让他知道什么技术有独到价值,也正因如此,他会竭力说服沃兹创立苹果电脑。
30岁的乔布斯是他20岁时的升级版本:财富和名望让他获得了更大的说服力,以至于人们说他拥有“扭曲现实”的能力;而在技术方面,他累积的资源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硅谷一些最重要的企业家,如英特尔创始人鲍勃•诺伊斯、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成了他的导师。
这10年里,他会像十多年前对惠普的工程师那样,深夜给诺伊斯打电话请教半导体问题。更重要的是,1979年底,他去了施乐公司PARC研究院,见识了图形界面操作,并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埋头开发了丽莎(Lisa)和麦金塔两台电脑,从中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另外,他还掌握了另一门硅谷人极少涉及的技能:工业设计。乔布斯从小并未接受过太多美术熏陶,只是对物品的完美有着非常个人化的追求——他宁肯宽敞的房间没有任何装饰,也不添置自己看不上眼的家具。他用几个月时间成为了研究建筑大师赖特的专家,并从德国人哈特穆特•艾斯林格那里学到了很多设计知识。24岁之后,乔布斯几乎已经成为一个设计领域的内行,他会趴在显示器上一个像素一个像素研究图案,也会苛刻地要求电脑的外壳采用优雅的圆角……
这期间唯一没有变化的,是乔布斯的性格。沃兹说他从小就一心要成为人群中的领袖,不过更恰当的描述来自罗伯特•克林利,这个跟乔布斯和盖茨一起长大的科技记者在《偶得帝国》一书中把乔布斯比喻成了萨达姆:“乔布斯希望控制世界。他一点也不在乎巩固战略优势,他只想着攻击……乔布斯不在乎是有十几家还是上百家公司跟自己对着干,他也不在乎有什么阻碍他成功。像萨达姆一样,他根本不在乎自己可能输多大。”
至此,可以这样总结早年的乔布斯:沟通大师、技术鉴别力和美术鉴赏力的混血儿、修炼中的产品经理、一心想改变世界的偏执狂。
他的优势是年轻,在一个全新的行业,青涩是可接受的。在今天,绝大多数人在35岁才能做到产品经理,而乔布斯在25岁时已经是一家呼风唤雨的上市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了。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他的青涩具有极大杀伤力。在创业初期的苹果公司,麦克•马库拉和日后加盟的约翰•斯卡利扮演着“父亲”的角色,沃兹是那个睿智而恬静的大哥,而乔布斯好像是个骄纵、任性、被塞给一个玩具就不能出声的小儿子。除了负责一些采购及推销的工作,他几乎没有任何商业实践。即使在开发麦金塔时,作为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他所拥有的财务审批权只有25万美元。而且,就像一切少年得志的天才人物,乔布斯蔑视一切流程。
据说,当年的乔布斯经常跑到办公室里,随便问一名工程师:“我觉得某人是个傻瓜,你觉得呢?”如果对方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会跑到第二个人那里,说:“我和某人觉得某人是傻瓜,你说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他则会对别人说:“我和某人觉得某人是天才,你怎么看?”
换句话说,他不知道怎样让一家公司有效运转,不知道如何让一款产品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位切入市场,他甚至不知道失败为何物。
离开苹果,似乎是30岁的乔布斯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但当时的他根本意识不到这点,就已经被突如其来的挫败感打翻在地,把全部聪明才智用于寻找逃避现实的方法:他打电话问美国航天航空局,能不能把自己扔到挑战者号飞船上;他去了苏联,想在那里开设电脑学校;他甚至跑到法国南部,试图以“孤独的艺术家”身份申请移民……
这只是乔布斯12年蜕变时期的起点,也是他连续三次失败的第一次。
二次创业失败,他像心无芥蒂的一年级学生,试图在漫长的摸索中找到独立思考的方法
抖落满心失落,他创办NeXT电脑公司。这一次,他一人分饰三角,同时承担技术先知沃兹+管理者迈克•马库拉+公司灵魂乔布斯的角色。事实证明,这三个身份难以调和。当一心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乔布斯拥有公司技术方向的决定权时,他的完美主义倾向就如决堤之水,无法控制。
从1985年9月开始筹备,到1986年10月,NeXT只有三个成果:一个由设计师保罗•兰德设计的公司标志、一个倾斜的、黑曜石般的主机机箱以及无数印有公司标志的T恤衫。
可以想像这是一次大灾难的征兆:仅为获得兰德的设计,乔布斯就花了10万美元。而在公司创办之初,他给办公室铺了红木地板,在大厅装了螺旋楼梯,买了安塞尔•亚当斯那些纯净而雄壮的风景摄影作内饰,甚至厨房的台面都是上好的花岗岩……他希望打造一个有品味的工作环境,并不去计量成本。
更糟糕的是,那时的乔布斯的科技观念是碎片化的。他对好的技术有判断力,他对优雅的设计有感知,但它们中间还有很多有待连点成线的部分:切入市场的战略和方法、产品的成本控制和开发进程、推出的时机及定价……在不能系统地把握这种种关键时,NeXT的产品有天然的残缺,拥有健壮的身躯和羸弱的四肢。
这让乔布斯连遭打击。1988年他推出第一台针对大学生市场的电脑Cube,定价高达6500美元,无人喝彩。他只好重新寻找突破口。他想了一年,觉得这些强大的功能对普通用户来说有些超前,而其优雅的设计对于企业客户又显得不必要。最后,他勉强找到了一个正在兴起的市场:出版、医疗、法律等专业人士的服务器需求。在今天,我们仍能在网络上找到一段1991年的视频,乔布斯在对NeXT内部员工进行宣讲,究竟自己这些功能强大、用户体验出色的电脑究竟应该卖给谁。
这已经是1991年,乔布斯创业的第6个年头。有多少二度创业者会在第6年时仍在思考市场选取?但这就是乔布斯,他极度专注,也从不畏惧从零开始学习一门全新的学问。他像心无芥蒂的一年级学生,试图在漫长的摸索中找到独立思考的方法。这些学习成果要10年之后,当乔布斯重新管理苹果时,才能显现出效果。
这是乔布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掌管一家公司的命运。当然,学费高昂,NeXT一败涂地。
到1992年12月,几乎所有员工都离开了,在公司总部的一次会议上,乔布斯落寞地说:“所有人都可以走了,除了我。”
第三次失败,绝处逢生
和上次被踢出苹果时不同,这次有两件事挽救了他。第一,乔布斯这个晚熟的领养儿,在第一个女儿诞生时虽然畏惧不堪,但终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生下第二个孩子,此时,他已经能够和年轻的生命平静相处,并从中得到慰藉。
第二个则是他在1986年2月收购的皮克斯动画公司。
某种意义上,你可以将“皮克斯”看作被苹果踢出门外、NeXT饮恨而终之外,乔布斯的第三次失败。当他从《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那儿将这家公司买下时,又一次将自己对科技公司的核心理念注入其中:以一流硬件+一流软件,去引领一个细分、但前景巨大的市场——电脑动画。乔布斯曾经认为,这个专业的应用必将蓬勃发展,除了像迪士尼这样的动画公司,医疗机构也会使用它模拟患者体内的三维图像。
但这种重金打造的设备,到1988年初只卖掉了120台。
这迫使乔布斯带领“皮克斯”转型:从同时提供软件和硬件,到将硬件部门裁掉,只卖软件。乔布斯嘴上说,他希望“皮克斯”成为另一家Adobe,心里却想着比尔•盖茨——那时候盖茨的财富已经远远超越了他,而仅仅几年前,盖茨还像一个懦弱的跟随者——乔布斯畅想着,如果“皮克斯”能帮助普通人将简单的草稿变成精美的三维图案,那么它就将被装入每一台电脑。
他又一次失算了。就像把俞伯牙的古琴交给一个目不识谱的白丁,好的工具并不能独立创造奇迹。
接连的挫败证明,乔布斯的理念是有瑕疵的。他曾想凭经验把苹果早期的成功复制到NeXT和“皮克斯”上,可惜的是,苹果那种一飞冲天的崛起几乎是不可复制的——那时的它恰好在一个即将腾飞的庞大市场前沿——NeXT已经是个迟到者,无论乔布斯怎样费尽心机,也难以在夹缝中打开生路;而“皮克斯”则处在一个过度细分的专业市场,无法降低成本、规模化。
乔布斯一度以为,精美的工业设计和熨帖的用户体验能改变市场行为,但他错了:这些只能让你在大市场中差异化竞争,却不能成为生存的唯一理由。
事后可以看到,重回苹果后,乔布斯几乎没有重复这些错误。他坚持在竞争最激烈的主流消费电脑市场搏杀,不去另辟细分市场,并不停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工业设计来夯实自己的独特性;而iPod和iPhone这两个产品,都是在已经被证明是无比庞大的市场里的重大产品升级,而非试图以一己之力推开新市场。
如果说NeXT让乔布斯从头开始修炼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皮克斯”则拓宽了他的道路。在把公司的硬件、软件部门缩减到不能再小后,他被迫走上了第三条道路:让“皮克斯”生产电脑动画。
这是乔布斯一只脚踏入好莱坞的开始。所有人心知肚明,虽然硅谷和好莱坞只有咫尺之遥,它们却像身处两个星系,几乎不往来,也彼此看不起。即使雄辩如乔布斯,也曾数度被影业大亨杰弗瑞•卡森伯格羞辱。甚至,在“皮克斯”的创意人士那里,乔布斯得到的尊敬也有限。据一位曾与乔布斯一同前往“皮克斯”的NeXT高层回忆,如果乔布斯在NeXT对别人说:“给我跳,”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跳多高?”而当他在“皮克斯”发号施令时,多数人只会对此视若不见。
对于一向被硅谷溺爱的乔布斯,这实在是锻造人格的机会。不过,更重要的是,“皮克斯”就像一道穿透乌云的光芒,向他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可能。
当你能够生产出一部像《玩具总动员》般的动画,回报是无比可观的。比起麦金塔这样开创性的电脑,《玩具总动员》似乎要平常得多:它只是每年美国市场上放映的几百部电影之一。但这部电影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美的动画体验,以及深入观众心扉的感受。它是一个文化事件、一种文化力量、一个畅销品。
这对于乔布斯来说,或许是一次醍醐灌顶的点拨。在此之前,他执着于产品的细节,而在这之后,他终于清楚,他所销售的并非电脑或消费电子产品,而是一个具有文化认同感的物品。
这是40岁的乔布斯。和20年前一样,他依然重视科技的未来及产品的品味,但他终于超越了“见山是山”的瓶颈,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理解、使用它们。而那些曾经是他短板的商业技能,也在连续的挫败中被逐一补足。
格外重要的是,在经历过三次失败后,皮克斯的上市及日后连绵不绝的成功让这个狂妄却饱受打击的人重新捡回了自信。
——此文发表于《普知·Reader's Digest》11月号。本刊在全国各大报刊亭有售。(《读者文摘》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网址:http://cn.rd.com)
张亮 撰

而旅途另一端的“终点”,则是烈火燎原似的重整河山。1997年之后,乔布斯如魔术师般从袖筒里取出一款又一款令观者惊叹、随后改变商业世界的电子产品:果冻质感的电脑、冰块一样的台式机、晶莹剔透的iPod以及魔力无穷的手机iphone。
更不用提他所拥有的另一家公司推出的那些动画电影:争宠的牛仔玩具、父爱无边的小丑鱼和情深不退的机器人……嬉笑怒骂皆成票房。
但近年,除了其体重增减以外,人们很少谈及乔布斯的变化。似乎过去30年间,他一直是那副样子: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能把技术与品味结合的商业艺术家,以及一个兼具火的热烈与冰的冷峻的暴君。
可这说不通,以乔布斯的天赋和际遇,怎么可能没有改变?
Callout:
这是乔布斯人生中最晦暗不明的时期,灿烂的日子遥不可及。但终于,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黎明。
他只想着攻击,根本不在乎自己可能输多大
至此,可以这样总结早年的乔布斯:沟通大师、技术鉴别力和美术鉴赏力的混血儿、修炼中的产品经理、一心想改变世界的偏执狂。
他的优势是年轻,在一个全新的行业,青涩是可接受的。在今天,绝大多数人在35岁才能做到产品经理,而乔布斯在25岁时已经是一家呼风唤雨的上市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了。
二次创业失败,他像心无芥蒂的一年级学生,试图在漫长的摸索中找到独立思考的方法
从1985年9月开始筹备,到1986年10月,NeXT只有三个成果:一个由设计师保罗•兰德设计的公司标志、一个倾斜的、黑曜石般的主机机箱以及无数印有公司标志的T恤衫。
可以想像这是一次大灾难的征兆:仅为获得兰德的设计,乔布斯就花了10万美元。而在公司创办之初,他给办公室铺了红木地板,在大厅装了螺旋楼梯,买了安塞尔•亚当斯那些纯净而雄壮的风景摄影作内饰,甚至厨房的台面都是上好的花岗岩……他希望打造一个有品味的工作环境,并不去计量成本。
这是乔布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掌管一家公司的命运。当然,学费高昂,NeXT一败涂地。
到1992年12月,几乎所有员工都离开了,在公司总部的一次会议上,乔布斯落寞地说:“所有人都可以走了,除了我。”
第三次失败,绝处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