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刊特稿】年轻化的心脏病

(2009-10-13 15:23:24)
标签:

养生

健康

斑块

胆固醇

倪人仰

海淀区

分类: 真实故事
【本刊特稿】年轻化的心脏病
By 文/ 张青 方玄昌
倪人仰39岁时就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那一年,他患上了心肌梗死。如此年轻心脏就出了这么大问题,周围的亲友都感到难以置信。

    倪人仰其实一直知道,父亲那一辈就有高血压、高血脂的问题;至于他本人,从高中时代起,每次体检,血压的数值都偏高。然而拥有80公斤体重、182公分身高的他,很少把心脏病和自己联系在一起。
     “我一路都很清醒,还自己去检查, 完全没料到自己快要死掉”
    变化发生在2007年。这一年12月中旬的一天,倪人仰正坐在家里,突然感到胸闷。“那种不舒服很难形容,不能说很痛,也不是持续性的,是间歇性的……”他说,“我一直还以为是内伤。”
   这种情形每天发生两三次,每次五六分钟,持续了将近一个星期。他决定去看医生。
   他挂的是一般门诊。没想到医生听了一下他的胸部后,觉得不太对劲,在进行X光和心电图检查后,告诉他必须马上送急诊。一到急诊,倪人仰就被送进抢救室。仪 器显示出他心肌供血不足,急诊室主任立即给他含了舌下硝酸甘油,并找来心脏科主治医师会诊,结果证实他患了心肌梗死。
    医生诊断倪人仰的心脏有4处血管变得狭窄。三条动脉中,有一条90%阻塞,另一条只剩20%的血液流量。因为担心心肌坏死,从而导致生命危险,医生当即决定施行手术,抢在第一时间把血管撑开,以帮助血液恢复流通。
    倪人仰的妻子和亲人紧急赶赴医院。躺在病床上的他持续胸闷的同时,感到惊恐万分。“从挂号、看病到送急诊,我一路都很清醒,还自己去检查,完全没料到自己快要死掉……这感觉很奇怪,好像很不真实。”从看门诊到被送进手术室,整个过程只花了不到三个小时。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动脉硬化的症状
    心脏病的形成一般费时颇长(除先天性的以外),大多需二三十年的时间。虽然原因不明,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少运动、饮食不合理、吸烟和精神紧张,以及一定的遗传因素,甚至较低的社会经济条件,都有可能造成一定影响。
    “病理解剖研究证实,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主动脉里就可以发现脂肪斑块。”北京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解释说,“健康的血管内壁是光滑的,这类脂肪斑块 如同是一种黄玉米饼子贴在墙壁上。”而脂肪斑块形成的条件是,“只要吃得过分油腻,肉和蛋进食过多,蔬菜水果吃得太少,导致身体肥胖。小孩也可能会出 现。”
    “一旦脂肪斑块增大,血管腔就会愈来愈窄。如果上了一定年龄,这些脂肪斑块层内膜出现破损,就会形成血栓,使得原本已狭窄的管腔更易阻塞。”
    事实上,近年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动脉硬化的症状。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不但在成人中的发病率继续增加,而且开始向儿童及青少年蔓延。也就是说,随着肥胖的流行,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心血管疾病的隐忧。
根据医生诊断,心脏病的三大主因是:肥胖、抽烟和家族病史。美国心脏学会已把“肥胖”列入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在过去,年龄、抽烟、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被认为是心脏病的主因,现在加上了“肥胖”。
根据首都儿科研究所2004年的调查,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为8.9%,男生高于女生。
    2007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在海淀区8所中小学开展了“海淀区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身心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肥胖儿童伴发非酒精 性脂肪肝较为普遍;单纯性肥胖对儿童的肝功能、脂代谢等均造成危害,脂肪主要在腹部堆积的腹型肥胖危害更为严重。
年轻高血压患者在认知、 接受治疗或控制上都最差
    台湾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内科医生苏大成表示,高血脂症(即血中的胆固醇或三酸甘油酯过高)是50岁以下病人心肌梗死的主因。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血脂过高通常没有自觉症状。
     许多有高胆固醇家族史的年轻人,在毫不知情或根本不在意的情况下,任由危险因子肆无忌惮,例如抽烟或饮食不当、作息时间安排不好,因此很容易在年轻时悄然出现动脉硬化或心肌梗死。
    在心肌梗死风险排行上,胆固醇高(与年龄和肥胖有关)是第一高危因素,吸烟则排在第二位。
     “而 在35-45岁的男性中,吸烟对心肌梗死的影响则是第一位的。单独一种因素已经可以让心肌梗死高发了,而在高胆固醇和高吸烟量的协同作用下,心肌梗死更加 不可避免。”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胡大一教授,列举出了吸烟多少与心肌梗死风险之间的临床比例:每天吸烟2-5根,突发心肌梗死的比例比不 吸烟者高40%;如果每天吸两包烟,比例则要高出8倍之多。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胆固醇很高,但是仍旧在坚持吸烟。”根据医学研究,降低1% 的胆固醇,可以降低2%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降低高血压则可有效减少三倍以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然而,一项对台湾“三高”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年 轻高血压患者在认知、接受治疗或控制上都最差。”苏大成说。
改变:从运动到饮食方式 所幸任何改变都不会太晚。
    胡大一教授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固然可怕,但是只要积极重视自身风险因素,科学地进行预防工作,10个心肌梗死,有9个可被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是可被预防的。”
    胡大一总结出心血管疾病的9个可预测因素,即:血脂异常, 特别是胆固醇的问题;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形肥胖;缺少运动;饮食缺乏蔬菜和水果;紧张;长期坚持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但是大量饮酒就会很有危害。针对 这些因素,胡大一提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策略:改变生活方式,做到不吸烟、管住嘴、迈开腿和好心态。
    “一年365天,每天走一万步,成为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2004年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胡大一曾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推介给大家,同时强调必须把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下来。
     医生们还建议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少吃高糖、高脂肪的垃圾食物;父母若发现孩子不愿动,也应改变胖就是可爱的观念,鼓励孩子多运动。根据国外的研究, 每周至少进行一小时温和至剧烈的运动,如慢跑,可以减少42%罹患心脏疾病的危险;每天快走30分钟,则可减少18%心脏疾病的罹患率、以及11%心肌梗 死的发生几率。
    第一次手术的一个月后,倪人仰再度返回医院进行第二次心导管手术。经过这一遭,他开始注重自己的健康,改变饮食习惯,尽可能多运动,而且不再抽烟。倪人仰知道,心血管疾病复发的几率很高。他见过很多病人出院后抽烟、不忌口,不出几年又回到医院。
    倪人仰说:“我以前体检时就发现胆固醇过高,那时想过要好好注意,却从未能有效执行。我太太(为没有尽到监督责任)很自责。”他过去饮食随便,多吃外食, 吃 的是高盐、高糖的食物,现在则改吃家里做的菜或带饭,爱吃的蛋、带壳海鲜也严格控制。他感叹道:“人还是应该好好掌握自己的健康。”
    尽管个人或家庭可以为维护心脏健康做出许多努力,但医生强调,整个社会体系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例如学校应倡导多运动,避免把体育课挪作他用;社会上的 加班文化也应改善;尤其是应针对年轻人加强倡导血压、血脂的检测,同时加大戒烟广告宣传,以及提倡后续治疗的观念。

——此文发表于《普知·Reader's Digest》8月号。本刊在全国各大报刊亭有售。(《读者文摘》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网址:http://cn.rd.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