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 “ 弦论/圈量子引力论 ” 研究的历史沿革图
(2013-12-18 18:04:46)
标签:
国际主流历史沿革大陆学生们 |
分类: 科学的艺术创想 |
摘抄并转载习强先生的【我国科学殿堂弦/圈量子引力研究线路图】如下:
中国(大陆)对量子引力的研究开始于文革末期,主要代表是引力的规范理论的研究,那时一个不完全名单。
北京:陆启铿,郭汉英、吴咏时,张元仲、安英、陈时、邹振隆、黄鹏,李根道,张历宁;
兰州:段一士;
合肥:闫沐霖;
西安:侯伯宇。
几年后,中国学者闫沐霖研究了带挠率的规范引力的Feynman规则和量子化。稍后,周光召和吴岳良还尝试用规范理论统一包括引力在内的所有相互作用。但中国人在早期对【弦论】并无直接贡献!
现在最可能成为TOE理论的候选有两个,即“圈量子引力理论”和“弦论”。二者都使用了Penrose从广义相对论中发展出来的一个理论(扭量理论twistor),且超弦的背景还深藏于超对称、超引力、K-K理论,
还有T-对偶、卡-丘流形的镜像对称性、S-对偶的猜测等工作。
1、中国,对圈量子引力理论,主要有:
北京师范大学:马永革(导师:梁灿彬教授),
江汉大学:邵丹,
南昌大学:凌意等。
关于Loop
Quantum理论,经过到现在20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上造就了五个研究中心:
(1)加拿大的Lee smolin 的圆周研究所(PI);
(2)法国的Rovelli组,
(3)美国的Ashtekar组,
(4)德国的Thiemann组,
(5)波兰的Lewandowski组。
从1984年到80年代末,中国理论界培养了一批年轻人。这些人现在有一些成为是中国研究
弦论、引力和宇宙学的主要力量,也有部分人则离开弦论转入其他领域。
一个不完全的名单是:
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戴元本、郭汉英、朱重远、黄朝商、【学生】吴可、吴岳良、谢彦波、熊传胜;
科学院研究生院: 汤拒非、【学生】朱传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生】李淼、高洪波、高怡泓、卢建新
浙江大学: 汪容、【学生】虞跃、沈建民、徐开文、胡宏亮;
西北大学: 侯伯宇、侯伯元、王佩、【学生】陈一新、岳瑞红。
北京大学: 宋行长、赵志勇、章德海;
复旦大学: 陈伟
从80年代底到90年代中期,西方的弦论研究进入低潮。相应地,中国的弦论研究几乎完全消失,很少出人了。
第二次革命引起的弦论研究的多元化:
对偶,M 理论,膜,黑洞,非微扰量子场论,AdS/CFT,AdS/QCD,AdS/CMT。
(AdS/CMT,是AdS是指Anti-De-Sitter时空背景,CFT指的是共形场论,QCD指的是量子色动力学,CMT指的是凝聚态理论)。
宇宙学的研究也非常丰富,一些研究方向有:
暴涨理论,暗能量,膜宇宙,宇宙弦,非高斯性。
(3)进入21世纪,中国才真正介入了弦论研究的主流。现在几乎每年都有弦论方面的人回国,而我国自己也培养出越来越多年轻的弦论研究者,有的在国际上已经初露锋芒。
中国(大陆)对量子引力的研究开始于文革末期,主要代表是引力的规范理论的研究,那时一个不完全名单。
1、中国,对圈量子引力理论,主要有:
2、中国,对弦论,历史沿革是:
(1)中国(大陆)开始注意弦论并引发研究热潮,是在弦论的第一次革命(1984~1985年)中。 (2)1994、
95年,在西方发生了弦论第二次革命,西方之外还包括印度。超弦第二次革命来得突然,也使得很多国内的人对所谓超弦革命持怀疑态度,似乎还没有人意识到在
美国、欧洲和印度发生了什么。1997年、98年,中国的弦论研究开始复苏。可惜的是整个90
年代,学生们几乎脱离了弦论研究,几乎没有人能够立刻进入弦论和M理论的主流研究。
前一篇:沛宜小学毕业前的画作
后一篇:示儿且自我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