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民科”与“伪民科”
(2013-05-29 19:29:59)
标签:
民科科学共同体科普科学研究伪科学 |
分类: 时事心情 |
“民科”与“伪民科”,均是指存在于科学体制之外的一些科学爱好者。在本文的观点中,“民科”是中性且略带褒义的词,它等同于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严谨的科学爱好者、超级理性的科学粉丝;但“伪民科”是贬义词。“民科”与“伪民科”之间既有很多相似之外,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从网上转载【徜翁先生】的文章,稍加改之,以正“民科”之身。
“民科”与“伪民科”的相似:
他们都游离于科学共同体之外。他们对进入科学共同体都具有某种渴求心理,且对于体制内的人们大都存在某种攀附心理。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他们其中一些人的研究方向往往会出现偏差,他们的研究工作没有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因此,这两种人常常被混为一谈,被统统冠以“民科”的称呼。
“民科”与“伪民科”的差异:
(1)差异之一,研究方向不同。
民科的研究方向,通常是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有时选择了别人早已研究成功的内容,确实成为了重复性劳动。但大多数人的研究内容仍然属于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只是由于一时所得结果不甚成熟,需不断进行完善、充实。也有一些人的研究成果过于超前,一时难以为学界接受(如成名前的爱因斯坦)。还有的人,他们的研究成果被误认为是在重复前人劳动(但其实具有很大创新价值的内容)。
伪民科的研究方向,大多为不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像永动机之类早已被科学界否定的东西,仍然有人在锲而不舍的进行着所谓的“研究”。还有的人在对本已经被科学社会广泛接受、多个实验观测验证的理论进行批判,妄图推翻之(如错误地对相对论的批判)。
(2)差异之二,研究方法不同。
民科的研究方法,一般说来是符合科学要求的。虽然,大多数民科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但他们会通过自学尽可能补足所需的基础专业知识,起码来说,对自己所研究的内容中需要的基础专业知识,他们决不敢有半点马虎,一定要做到打牢基础,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才会继续进行研究。如果让他们去参加考试,他们有可能会不及格,但如果测验基础专业知识中他们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他们的表现不会比本科生和硕士生差。
伪民科的研究方法,在这方面则表现得不堪入目,他们敢用初中所学的那点可怜的数学知识去破解人类最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例如,他们刚刚能区分自然数与整数,整数与分数,仅凭着这一点可怜的数论知识,就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1+1问题。他们敢在对解析几何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研究“高维物理空间”,甚至妄谈现代理论物理学中的“弦论”( 现代物理学是必须以高等的、专业的数学为其推理语言的)。伪民科们通常的做法是:丢弃起码的数学表述,进行“纯方块字式”的论述、推理、归纳,甚至把中国的古代朴素哲学拿来作为其观点的支持!
(3)差异之三,研究态度不同。
民科人士,虽然也不喜欢受到攻击,受到讽剌挖苦,但却极其欢迎批评,对待善意的批评,他们甚至有一种渴求的心态,能够真正做到“闻过则喜”。他们知道,这是送上门来的宝贝。是免费的辅导,免费的校对,免费的提升,总之是看作免费的盛宴!有些批评对他们来说,形同再造,形同重生。对他们来说,批评者已经不像“一字之师”那样简单,已经使他们产生了脱胎换骨的感觉。他们从批评者的字里行间拼命地吸吮着丰富的营养,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他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坚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混淆颠倒。他们不害怕出现错误,他们认为,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不出错误反而不正常。但是他们决不坚持错误,他们能够做到知过必改,改则彻底,决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更不会文过饰非。
伪民科人士,特别害怕批评,不愿听到自己出现错误的消息。听到批评往往焦燥不安,甚至暴跳如雷。他们会竭力掩饰错误,千方百计进行狡辩。他们不相信自己会有错误,会犯错误。伪民科对自己说过的话不肩负任何责任:他们可以信口开河,指鹿为马,黑白颠倒。但他们却以为自己的任何观点都是金科玉律,别人碰也碰不得,只能赞成,只能顶礼膜拜。
(4)差异之四,研究的思维方式不同。
民科们,在其研究中的思维方式是连贯的,如行云流水一般,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偶尔出现的不连贯之处也会得到及时纠正。在他们的文章中不仅有文字说明,更有逻辑严密的公式图表,还有大量数据演算和数理逻辑论证的支持。整篇文章显得条分理清晰、有理有据、系统完整。
他们的文章中,满是科学名词的堆砌,但他们往往并不真正理解那些名词的真正含义。间或夹杂一些谁也看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公式图表(有些图表恐怕连他们自己也不一定看得懂,不知道那些公式图表是干什么用的)。
(5)差异之五,研究工作中的心态不同。
民科的研究工作,(大多数)都是从兴趣出发,认为这种研究对象“很好玩”,“很有趣”,将研究工作作为一项比较高级的娱乐活动,并不真正指望搞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并以此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因此,他们从选题开始,就比较注重实用性和可能性,结合自己经过自学后所能达到的理论水平选择恰当的科研课题。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本一般都比较低廉。他们在从事研究工作的同时,一般都比较顾家,不愿意因为搞研究而过多地影响日常家庭生活的质量。他们除了进行喜爱的研究工作以外,还有很多其他业余爱好,生活内容一般都比较充实。
伪民科的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幻想一下子就能搞出“惊天动地”的成果,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所以,他们从选题开始,就盯紧了那些前沿的尖端课题,或者选择一些耸人听闻的目标,如制造永动机、批判并试图推翻相对论等等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作为研究对象。所以,他们的研究工作通常成本很高,一些人甚至为此倾家荡产,整个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6)差异之六,研究工作的归宿不同。
民科们,因为选题比较实事求是,其中会有不少人最终会获得某种成就,有些成就甚至会非常引人注目的。大多数人虽然不会取得比较有价值的成果,但其中一些人还会在实际的经济生活或技术进步方面有所斩获,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一定作用。当然,由于选题不当,有的人也会终身一事无成。但他们从研究工作中所获得的快感和乐趣,足以弥补他们失败的缺憾。
伪民科们,由于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结果期望值太高,而所选课题又几乎全部为没有任何成功希望的目标。因此,他们会终老一生,在苦难中渡过,默默地走来,默默地消逝,留给亲人的是高筑的债台,苦涩的岁月,怕是几辈子都难以翻身。
(7)差异之七,群体的社会影响力不同。
民科们,研究工作大多各自为政,很少互相交流,难以形成一定的社会性组织。而且,随着一些人研究工作获得体制内部的承认,他们也必然会被体制所接纳,成为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不再属于民科的成员。所以,他们的人群数量不会获得空前的骤增,甚至会在一定时期内呈下降趋势。(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民科的数量将会逐渐减少)。
伪民科们,研究工作原本也是各自为政互不通气的,但随着互联网和其它媒体的日益发达,他们在媒体中的呼声日益高涨。他们虽然一般说来不善于与人交流,但他们在各自的圈子里的交流却日益频繁,他们逐步形成了一股势力。这是一股邪恶的势力,有害的势力,带有某种程度的反科学、反人类的性质。
结语:
无论是“民科”还是科学共同体内的专业人士,科学研究的普遍做法是: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发现问题、提出理论(有的必须经过实验证明),投到专业刊物上并公开理论推导过程或实验过程;之后,匿名审稿人评审(有实验结果的需禁得起对数据的质疑和检验,包括证明和证伪)。上述程序顺利通过者,最终得到科学界的认同,成为世界科学界之成果的一部分。
“伪民科”的普遍做法是:找到热门、经典的原始理论,提出自己的所谓新理论推翻之,不证实或用哲学方法和纯文字的方式证实该理论。之后,写书、发资料、邀请记者采访,往非专业的大众媒体(包括网站、BBS论坛)投稿。这些论述一类属于“反科学”,另一类属于“伪科学”或是通篇的“废话”。
科学是在理性的质疑、严谨的探究中成长壮大的,而反科学和伪科学也经常那个打着“质疑的旗号”出现,若分辨不清最容易被误导的就是广大的中学生朋友。
谨以此文,提醒我们的民众,希望大家加强科学普及的意识,认真地从正规的渠道了解科学、热爱科学。中华民族位于世界之林,提高民众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振兴中华”这句口号的基本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