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家拳

标签:
杂谈 |
分类: 武术 |
巫家拳,本是南少林拳法,南拳流派之一。清乾隆末年,福建汀洲巫必达(又名巫黑,字有能)(1751-1812年)所创。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黄兴、“鉴湖女侠”秋瑾等习练过该拳。该拳既有少林拳术的各种攻防手法,又有武当内家拳法的特点。拳架紧凑,刚劲不外露,势势相连,环环相扣,无明显停顿;套路多直线往返,无跌扑、翻滚和跳跃动作。巫家拳拳理为交手不离七孔,手打三分,脚追七分。乘空而进,见隙必攻。手进身进脚相随,意动气动劲亦动。其拳法套路有六肘、八拳、十二拳等十八种。http://a1.att.hudong.com/47/10/01300000203360122130109035006.jpg
巫家拳-基本信息
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 |
戴建国表演的五虎钩镰枪 |
中文名称:
所属民族:汉族
所属地区: 湖南 福建
巫家拳是湖南流传较广、群众喜爱的一个有独特风格的拳种。
该拳创始人巫必达(1751一1812),又名巫黑,字有能,福建汀洲人。少年习南少林拳,青年时期走南闯北,寻师学艺,深得武当内家拳法的精妙。清乾隆末年,定居于株洲雷打石乡李大魁家,收徒授拳;后到湘潭马家河授徒冯南山、冯连山兄弟。至今该拳已传7代,门徒以万计。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黄兴、“鉴湖女侠”秋瑾均先后练过巫家拳。传人中的唐徽典,1931年获湖南省第一届国术考试冠军。
巫家拳传艺崇尚武德,有“狂妄、轻浮、忘恩负义之徒不教”的戒律。湖南流传的巫家拳的散手特点是近攻、短打、连击,讲究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交手时要求精力高度中,动作轻快、稳定。“巫家拳”系连城姑田镇洋地村巫必达所创。其祖父巫应寿精通少林拳术,于清雍正年间从宁化石壁迁此。必达自幼习武,精得少林武术,通过勤学苦练,达到武艺娴熟、挥舞自如境界。青年时期,离家云游山川古寺,拜师访友,虚心求教各名家拳师,去粗取精,将福建少林拳多种攻防刚劲手法与内家拳的藏精、蓄气、培神之固本强骨法紧密结合,创编出“洋地巫家拳”。乾隆末年,巫必达到湖南株州、湘潭等地传授拳术。该拳在湖南湘潭、株州、长沙、岳阳等地广为流传至今。
乾隆末,福建汀州有个拳师名叫巫必达,幼年闯荡江湖,广拜武林高手为师,经过几十年的苦钻苦练,将福建少林外家拳术的阳刚、劲健、强身、壮骨的特征与湖北武当内家拳术的藏精、蓄气、培神、固本的秘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外有行云流水之柔、内有五岳三江之刚的巫家拳。巫必达后来在湘潭教习李大魁,以后又传与冯南山、冯连山兄弟,死后葬在湘潭,由李、冯两家立碑。巫家拳广为流传在南方,但真正得其奥妙的是李、冯二家。巫家拳至湘潭,未三年,而湘潭原有龙门家之麒麟八卦等拳,全受淘汰,巫家拳亦阴劲中之一种,与江西字门拳,无优劣之可言也,龙门家拳流于湘潭,年代虽不可考,然已有百数十年之历史,则信而有征,湘潭之老幼男女,无不知拳术,有所谓龙门家者,其艺力可知矣,巫把势竟能以猴胸短肋之阴劲拳,取而代之,未及十年,湘潭之人有不练,练必为巫家拳矣,王春林技不及巫,故遂同化,但巫家拳万不可学,学久必成废人,因巫得名于其足既断之后(龙门家忌巫授,而无力以创之,遂设宴招巫,巫居隔河,宴毕龙门家父子五人,自操舟送之,及中流,群起扑巫,舟隘不能转侧,又不善泅,遂为所窘,断其一足,巫哀求舁至家,龙门家父子,谓其足既废,当不复有为,许之,才及陆,巫两手俱发,舁手二人立倒地毙,舁足之一人亦重伤.余二人疾逃始免,巫足虽废,而授徒自若,所授技,转较前毒辣)由靠丁步变喜鹊步,靠丁步已无益于体育,况无变换之喜鹊步哉,(昔年军队中用藤牌者,必喜鹊喜步,以左右足叠跃而前,故有变换)巫家拳之用靠丁步者,为初至湘时所传,许八十一手,阴劲中不可多之拳式也。
巫家拳-概述
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 |
巫家拳 |
巫家拳又称南少林巫家拳,属于福建南少林拳系的一个内家拳种。相传为福建连城县人氏巫必达所创,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下传已近十代,门徒数以万计,遍布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等地。
巫家拳开山鼻祖巫必达(1751——1812),(少年习南少林拳,青年时期走南闯北,寻师学艺,深得武当内家拳法的精妙。清乾隆末年,定居于株洲雷打石乡李大魁家,收徒授拳;后到湘潭马家河授徒冯南山、冯连山兄弟。脱师后频访武林高手,切磋技艺,潜心精研拳理拳法,于是技乃大进,遂根据自己的生理特征,以师父的太祖拳法为基础,吸取其它流派之精华,摈弃长桥大马,跳跃翻滚及虚招花式动作,添加内家心法,编创出一种刚柔相济,劲力顺达,桩步稳固,动作紧凑,内外兼修的南少林内家拳种。以其姓冠名,称巫家拳。至今该拳已传7代,门徒以万计。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黄兴、“鉴湖女侠”秋瑾均先后练过巫家拳。传人中的唐徽典,1931年
获湖南省第一届国术考试冠军。
巫必达先生艺成后,辗转来到湖南,以其新创的拳法授予湘潭冯万山、冯南山、冯熙台(绰号灯芯飞,系南山之子);株洲李大魁、唐山及湘阴周八皮等人。巫祖因终身未娶,故晚年由冯氏兄弟迎养家中,直至清嘉庆壬申年故去。享年62岁。由其门人葬于湘潭市东郊青山村黑石头。
巫家拳是湖南流传较广、群众喜爱的一个有独特风格的拳种。该拳既有少林拳术的各种攻防手法,又有武当内家拳法。拳架紧凑,刚劲不外露,势势相连,环环相扣,无明显停顿;套路多直线往返,无跌扑、翻滚和跳跃动作。
巫家拳具有较深的拳理:交手不离七孔,手打三分,脚追七分;乘空而进,见隙必攻;手进身进脚相随,意动气动劲亦动。其拳法有六肘、八拳、十二拳等18套。
巫家拳传艺崇尚武德,有“狂妄、轻浮、忘恩负义之徒不教”的戒律。
巫家拳-特点
“巫家拳”套路布局合理,动作紧凑,衔接流畅,环环相扣,有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其拳势刚劲敏捷,干净利落,气势风韵别具一格。同“南拳”的特点一样,“巫家拳”也是以手法见长。其主要手法有:攀拳、贯阳拳、炮拳、双飞掌、直擦掌、塌合掌、烈马连珠手、擂角肘等,称“七拳、六肘、十二掌”。
“巫家”主要腿法有:吊腿、蹬腿、铲腿、连环腿、明尖腿等,其出腿多用暗发,势如奇兵突袭,使人防不胜防。故“巫家”又以“手法奇妙,腿法精怪”著称。
“巫家”步型,以梅花步为基础,以自由桩、三叉步为主,故技击的进退自如。其身法看去好像摇摆盘扭,似是而非,如“丢臀放掌,盘肘出掌”等招式,实则根固势稳,静如山岳巍然,动如流星赶月,非常讲究重心平衡,这要具有深厚的基本功才能做到。
劲力方面,“巫家拳”力道讲究“分寸、惊拆”,采取刚柔相济之力,阴阳交错之劲,刚柔阴阳融会贯通,寓有鬼神莫测之意。在实践中出入有门,进退有法,采取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相结合的战略,避实就虚,乘隙而入,取胜于阴阳变化之中。
巫家拳-项目名人
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 |
戴建国 |
戴建国(1957.8——)长沙市人。八岁拜师学武。先后师从黄忠义、黄福强、戴遐龄、易建、佘树林、彭孟奇等名师学武。南拳北腿常练不懈,刀枪剑棍多有涉猎。曾多次在市级比赛中名列前茅。八十年代曾代表市二轻局参加市武术运动会,分别以巫家拳系的《掐吊六肘》、《七步连针棍》在南拳和棍术中双双获得第二名。
在2007年举办的中国·株洲国际武术邀请赛中,表演的巫家拳曾获得传统拳术比赛一等奖。
2008年参加香港“迎奥运杯”第六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上,戴建国先生表演的巫家拳,获得武术套路大奖赛“拳术比赛男子组”第二名(银牌)。
孙道人,是巫必达的徒孙。孙传弟子马郁林(人称马道人),同辈的还有著名武术家唐徽典。马唐两人深得“巫家”真传,武功卓绝,名噪一时。曾在长沙、湘潭一带收徒传艺,为巫家第四代门人。据说,辛亥革命黄兴烈士娴熟“巫家”拳法,其师李老师与孙道人同辈。可见巫家门人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和革命运动。
马道人的著名弟子黄忠义,20世纪30年代湖南武术名人,颇得巫家奥秘,功底深厚,十九岁在长沙打擂,荣获第三名。后去南京国术馆深造,在南京擂台比武,又获名次。解放初期,曾任湖南省体委武术教练,后因故离职,晚年生活较为困难,于一九八零年在长沙郊区病故。黄忠义老师为“巫家”第五代门人。他的师兄弟还健在的有湘潭张冬生、株洲黄福祥等。
黄忠义老师不但精于“巫家”拳术,而且擅长各种器械,对“虎头双钩”、“双刀”、“大刀”也颇有研究,尤其对“巫家”散打更具专长,打擂比武,往往以此获胜。他还融合“巫家”五路拳术精华,创编了一套著名的“阴阳出进手”,又称“连环扣手”,套路动作精湛,实战性强,具有“巫家”独特风格。这套拳术在历次省、市武术表演赛中荣获优秀奖,深受群众欢迎。黄忠义为“巫家”拳术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黄忠义老师收徒甚众,长沙名手很多出自他的名下,但却很少有人从一而终,因此得“巫家”真传的人,也就寥寥无几了。现在长沙较有名声的有李德胜、金铭鑫(他两人都是市武协委员),以及章国辉、孔瓞生(他两人几次在武术赛中表演“巫家”拳术荣获名次),他们都是巫家第六代门人。
巫家拳-主要套路
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 |
巫家拳 |
巫家拳要求身法中正,天针对地针,虚心实腹,沉肩垂肘,顶头吊裆,气沉丹田。以意为神,以气催力。其劲力可概括为“惊、扯、弹、颤”四种力。有拳打分寸,棍打毫厘之说。要求做到“藏胸藏胛,顾孔闭门”,手不离胸,肘不离肘。前手为关,后手为照,屈肘守中,来迎去送。有门则进,无门则守。逢空必进,见隙必攻,以身为主,腰胯灵活。周身一气,力顺劲整。要子午相对,神气贯通。身如柳条轻巧得力。故曰“拳打三,脚打七,身法打人力无比”。应敌时多采用先引后击,避实就虚,借力打力的技法。“有桥桥上过,无桥自生桥”,似实而虚,似虚而实。上中下三盘,洪小侧三门连续进击,寓头、肘、肩、胯、膝五峰与手法变化之中,处处都体现巫家拳“一出三不归”的技击特点,使人防不胜防。
巫家拳-三叉六肘
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 |
巫家拳_三叉六肘 |
流传最广的三叉六肘,其风格是高桩长手以心行气拳轻意重讲究劲断意不断出手连绵不断身法讲究吞吐浮沉,此种风格主要是为巫家拳班茅塘冯家第三代宗师冯一纸马所传。
当年冯一纸马因年老无后,为生活所迫,始传外姓,其著名徒弟有:冯顺村王印池宾四铁戴云章等。而这种风格其实并不是最原始的三叉六肘风格,而是在冯一纸马吸取了内家风格而有所演变而来的,目前流传最广传人最多,影响最大。冯一纸马可以说对三叉六肘的发展有功不可没的功绩。(具体的演变情况还有进一步的考证)而其实霞湾冯家还传承了另一支风格的三叉六肘(我姑且称之为:霞湾冯家风格),这一支三叉六肘其实为巫祖传于霞湾冯家最原始的风格,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老三叉六肘。这一支的特点为:高桩短手身手紧凑,身法讲究扁侧转马以步带身以身带手,劲力讲究弹炸偏刚脆力,颇有南派拳法的风格。如果讲班茅塘风格是讲究轻的话,那霞湾风格就是讲究重。不过这支因为冯家的保守以及传承单薄,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了,只继承在很少数几个人手上。这支主要传承为霞湾冯家米虾公所传,其主要传人为秋长子。因米虾公也年老无后,晚年为秋长子奉养,所以传之。但米虾公在传秋长子时,因惧族人问罪,授之以三叉六肘却谎称之为掐吊六肘,故秋长子一支的三叉六肘称为掐吊六肘。冯家当年对三叉六肘的保守可见一斑,也正是如此,霞湾风格的三叉六肘传承很是单薄,现在很难看到了,据资料记载,现在唯秋长子后人继承比较完整,全赖当年秋长子思想传统,授之后人时,一势一法一字都不许改动。
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 |
巫家拳 |
王重光巫家拳很保,很讲究武德,狂妄、轻浮、忘恩负义之徒不教。当初,学巫家拳,师傅就要求只听不说,好东西学啦自己躲起来练就是,千万不要出去说。师兄弟之间有时学的拳路一个样,但师傅讲的程度不同,自然练出来的不一样。举一例,巫家有一势叫定心(睛)拳,师兄弟在一起时师傅讲是伤敌的眼睛,然后就马上讲武德,说千万不能随意伤人。可是一次有缘遇师傅详细讲解,说是拳如转子,要钻进敌眼眶,换出敌的眼睛,并做拉示范,哪才真叫毒辣,想旧时交手,不是敌伤我亡,功夫来不的半点假。
巫家拳-拳理
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 |
巫家拳_拳理 |
乘空而进,见隙必攻,以勇为先,不避生死
手进身进脚相随,意动气动劲亦动
身法讲究方圆扁侧,吞吐沉浮.进不进,进身不进手,紧不紧,紧心不紧身
起手心不善,容情不起手,起手不容情,稍有容情手,便是愚儒人
巫家拳-拳谱
1、开步沉桥
2、上步枪手
3、推掌靠肘
4、拨手击手
5、撑掌推掌
6、插掌驻拳
7、吊掐弹尖
8、砸拳推掌
9、提手罩拳
10、左右格肘
11、扁肘摇肘
12、掩手分掌
13、双短双劈
14、双塌双驻
15、横掌双推
16、吊掐弹尖
18、砸拳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