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说“什刹海”的众多名称

(2012-06-21 10:12:23)
标签:

西海

后海

前海

分类: 杂七杂八
http://s15/bmiddle/60cfe026tc2f21436b2de&690                                      什     刹    

     

      可以这么说,在北京城内,一个地名的名称之多,当属“什刹海”。即所谓“什刹非刹海非海,各从主人聊相呼”。

      什刹海的名称,始见于明代。在这之前,这块水域的名称最早见于金代。有“为闸以节高良河,白莲潭渚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的文字。这里的白莲潭,其一部分,即今的什刹海。“白莲潭”这一名称可能与当年湖中种有大量荷花有关。

      元代,兴修大都城时,将原白莲潭南部的部分水域,截入皇宫内,称“太掖池”(即今“北海”一带),而皇城外的白莲潭北部水域,则称为“积水潭”。后又称“海子”、“玄武湖”、“金水河”、“御沟”、“天潢”等。

      “积水潭”之名,来源于《元史.河渠志》。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

      《析津志辑佚》中,游“万宁桥,在玄武池东”的记载。这里的玄武湖(池),即今什刹海。因其在大都皇城北,而“玄武”为北方之神,故名。

      元代,凡流经宫禁附近的水渠,或与皇城内水系相连的河流、湖泊,统以“金沟”、“御沟”、“金水河”、“天潢”等名字相称。有诗为证:

                “金沟河上开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船”;

                “御河流水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

                “晚来金水河边路,柳絮纷纷扑绣鞍”;

                “御水满沟看洗马,宫墙隔树听流莺”;

                “独步金河上,遥看碧海隅”;

                “朝马秋尘急,天皇晚镜舒”

                 ……

      在元代,较为普遍的称呼,还是“海子”。如“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花楼”。也有人称之为“小海”的,如萨都剌的《京城春暮》“小海银鱼吹细浪,层楼珠酒出红霞”。至今,一些老北京人,还把游什刹海,叫做“逛海子”。

      元代以后,随着漕运主要功能的转化,海子周边逐渐成为官宦人家,搭梁立柱,建立府第、别墅的首选之地。皇家、权贵们也在此纷纷建庙筑观。再加上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与京城百姓的纳凉休闲之处。这个时期,大多数仍沿用“海子”、“积水潭”这些称谓。

      “什刹海”的名称,是在明代中叶以后出现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京师梵宇,莫什刹海若者”。起因是沿湖有九刹一庵。“十”为“什”谐音,故称“什刹海”。还有一些别的说法,但大多认可“九刹一庵”之说。

      明、清时期,什刹海的别名更多。因其位于皇城西北,故亦称之谓“北海子”、“西湖”等。天顺年间进士,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写道:“我家水西涯,性本爱幽僻”。把什刹海及周边地区称作“西涯”。此外还有“莲花池”、“莲宫”、“莲花泡子”、“荷塘”等与荷花相关的名称。“风潭”,是又一别名。有喻什刹海景緻如画之意。见之于:

              “地安门外见风潭,山影清苍水蔚蓝”;

              “惊嗟岁月去如流,三度风潭景物幽”;

              “风潭百顷青铜似,曾照中官(太监)洗马来”等诗句。

      “玉河”、“长河”也是别名之一。诸如“海子套”、“河沿”等叫法,至今在民间还沿用。

      什刹海有前海、后海和西海之分。有趣的是,这三海在历史上,各自也有不同的名称。

      “前海”曾有“横塘”之称,“月桥曲如月,三折到横塘”。在现“荷花市场”西侧,原有个叫“西小海”的湖泊,为清乾隆时期权贵和珅,在前海湖中筑堤所致。解放初,政府对“什刹四海”进行整治时,把西小海填平,修建游泳池,后改为什刹海体育学校。

      “后海”另有“后湖”、“鸡头池”之称。

      “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

      “鸡头池涸(he)谁能记,渌水亭荒不可寻”(湖内盛产鸡头米);

      至于“秦家河池”、“北湖”之谓,仅在个别诗文中有见。

      “西海”一般都称“积水潭”,一直沿用至今。另外,尚有因北岸有净业寺而得名“净业寺湖”,以“千年净业湖,湖水绿如蓝”为证。

      或许,什刹海的别名还有许多许多,这些或俗或雅的名称背后,皆隐藏着那么多的故事,但它们都客观地记载了,什刹海演变与发展的历程。而所有这些,从侧面也印证了,什刹海历史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http://s14/bmiddle/60cfe026tc2f25050fc9d&690                                      积   水   潭( 西   海 )

http://s9/bmiddle/60cfe026tc2f2506a01f8&690                                    东   望   什   刹   后  

http://s5/bmiddle/60cfe026tc2f2508dbd54&690                                     后 海 中 的“ 野 鸭 岛 ”

                         北 岸 的“ 宋 庆 龄 故 居 ”( 醇 庆 王 府 花 园 )

http://s10/bmiddle/60cfe026tc2f250da18a9&690                        远 处 是“ 银 锭 桥 ”。 前 海 、后 海 以 桥 分 界

http://s10/bmiddle/60cfe026tc2f25112fa49&690                             银 锭 桥 东 ,通 往 前 海 的 水 道

http://s10/bmiddle/60cfe026tc2f25129aa89&690                         前 海 与 通 惠 河 槽 道 交 汇 处 的“ 金 锭 桥 ”

http://s1/bmiddle/60cfe026tc2f2515ab5c0&690                               什 刹 海 最 南 端 的“ 荷 花 市 场 ”

http://s7/bmiddle/60cfe026tc2f250bbcde6&690                                     什   刹   海   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火神庙的守望
后一篇:博客三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