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瓷器龙纹的特征 从纹饰断代
(2013-05-27 11:04:03)
可以看出,龙纹有一个从简朴到繁丽,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具体来讲,宋代以前陶瓷上的龙纹尚无规范,多作兽状,躯体粗壮、兽形腿、三趾鹰爪,龙首有角无须。宋代龙纹形体已有定式,直至元、明、清代,均身作蛇形,身至尾渐细,四肢有羽毛,趾有三、四、五不等,龙首有角、发、须。宋元以前以三、四趾龙纹居多,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所绘皆五趾龙纹。龙纹的体态宋、元、明、清也有不同的文化:宋代龙纹头小脚大身躯壮,发后冲,有须,三趾,有威武感。元代龙纹头小,颈细,肢瘦而有力,龙首无发或疏发,须发前后冲,舌长,身绘鱼鳞片或斜格纹。明代永乐以后,龙体变粗,张嘴伸舌,上颚高突,五趾为鹰爪,俗称风车爪。成化至正德时期,龙纹多闭嘴,方首,毛发上竖,龙睛圆睁平视。嘉靖至万历时期,龙身又趋细长,毛发增多,龙首上颚伸出,面端鼻尖绘成如意状,似猪嘴,俗称猪嘴龙。崇祯时期始见正面龙,俗称老头龙。清初龙纹尚存明代遗风。至康熙时期,龙嘴变短,眼睛变小,身躯变肥,头发像狮子,龙须细长而卷曲,神态凶猛。雍正时期仿明代龙纹,但头部特征同清代。乾隆时期龙身粗,毛发多,嘴部特征仿明代,整体有苍老感。嘉庆、道光以后,龙的身躯更为臃肿,龙纹的绘制呆滞,线条简化,龙的下噪声低垂,毫无威严之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