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五律的写法
(2015-12-18 15:10:05)
标签:
诗词文化杂谈 |
分类: 格律 |
第十讲 五律的写法
【一】五律的孤平问题
大家看一下
我们先对拗句和拗救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1.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
“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化,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象律句一样正常使用,可以当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不算拗句。
在王力教授的书中,提到这个问题时,强调了“一般用于第三句和第七句”,但在《汉语诗律学》中,王力教授还列举了前人把这个句式用于其他位置的很多例子。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拗救
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例子我们就不再多列举了,大家平时读诗的时候注意一下即可。
【二】三平尾和三仄尾
如果一句诗的后三个字是“平平平”,那就是三平尾(三平调);反之,如果一句诗的后三个字是“仄仄仄”,那就是三仄尾。三平尾和三仄尾都是写律诗的大忌。(但这个三仄尾
五言只有“仄仄平平仄”这一种句式可以“一三不论”,其它三种句式都是不可以的。
【三】再谈平仄在律诗中如何交替
平仄在律诗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例如《七律.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正因为平仄在律诗中的这种交错使用,在吟颂的时候才可以得到抑扬顿挫的美感。这种语言的美感,是中文所特有的,世界上其它任何语言都不能与之媲美。我们应该为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文化瑰宝而感到骄傲自豪。可以试着吟颂律诗的格律,单单“平、仄”两个字的交错,就可以感觉到抑扬顿挫之美。
知道平仄交错的规律、粘对的原则以及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禁忌。就可以很方便的记住律诗的格律。归纳为几句口诀:
两句要互对,
两联要互粘,
二字定起式,
一三五慎言。(这个一三五指的是七言了)
我们学习了拗救和三平尾、三仄尾的基本知识,咱们再共同探讨一下五律的写法。
【一】起句的写法
【二】所选的景物跟要表达的感情的关系
【三】音律
【四】炼字
【五】合句的写法
如何写好五律呢,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哈。怎样写好五律呢?最基本的是要考虑如何布局?如何开头和如何结尾?现在先讲布局。
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要求:起要扣题;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和绝句基本都一样的。
好,我们先看起句的写法。
【一】:起句的写法
起者,发端也
律诗和记叙文有相通之处。记叙文的六要素里最前面的两个就是时间、地点吧。同样的律诗的时间,地点一般也放在起句。很少见到把时间地点放在起句以外的句子的。起句一定要点明主题,别题目往东,起句来个背道而驰,跑十万八千里去了。如果是兴起类的发起方式,选取的景物要适合主题。不是任何一个东东都适合做兴起的。再有,起句不能起的太满
总之就是:起要起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起句的前后分句之间
【二】:所选的景物跟要表达的感情不可相隔太远。
选的景物必须跟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五律
1、写景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把情藏在了景里。抒情也不要单一的抒情,最好把景藏在情里。这个我们叫作情景互藏。
2、情景相生一般要虚实结合。情和景要互为虚实。
3、情景相生的目的是要把情感升华到一定的境界。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写诗填词的工具来使用,或者公式来使用。
【三】:音律
古时候讲究音律
【四】:炼字
诗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这个炼字,不是炼名词,名词是死的,不用炼。只要在整首诗里别用名词多了就可以了
今天之所以强调承联的动词,是因为这是最捷径的提高路线。一首好诗是炼字练出来的。
关于炼字的重要性,我不妨讲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推敲”的典故吧?当时贾岛骑驴偶得一句“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五言诗因字数少,要求下语经济,故有字眼之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词、句)五言句的字眼多在第三字,也有在第二字、第五字或第二及第五字的。一般字眼不用虚字,而用表示动词或形容词的实字。字眼用得好,诗句自然矫健。
字眼在第三字:
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字眼在第二字:
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王维《送封太守》)
字眼在第五字:
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字眼在第二及第五字,老杜最喜用之。此法最能令诗句振起: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送邢桂州
一句之中,字眼最多不要超过两个,一首之中,不要有两联以上字眼位置相同。过犹不及,如果多了,也就会让人审美疲劳了。最怕通篇字眼都在一个位置,那是最要不得的。请看下面这一首:
隋堤曾折柳,倦客又登临。
去驿
津堠
斜阳方冉冉,往事忽沾襟。
所有字眼都在同一个位置,句法极其死板,就是一首失败已极的作品。
【五】
以意为上,应为无尽之意,不要把意一下子写完、写尽,写得没有想象的空间,要留有余味。应为无尽之意。比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那么有什么呢?留给读者去想吧!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就是不尽之意。这个意,是绵绵悠长的,。
让情都留在全诗结束的句号之后,脉脉绵长不尽。留在全诗结束的句号之后。这句非常形象
还有点时间,我再说说炼字
【炼字】
文字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细胞。如果把诗联比作一首乐曲,文字则是音符。作品的立意和构思决定了文字选择方向,语言文字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
所谓准确,就是所表达的意思要明确清晰;
所谓天然也是炼出来的。就象化妆,最成功的化妆就是没有脂粉气的。
所以,炼字的第一原则,就是要让字适得其所。连自己都没有把握是否恰当的字,则宁平而勿险。
这首词几乎没有生僻难懂的词语,但后人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大家一定会认为李清照是顺手拈来。其实并不是,不然你为什么没这么好的运气“拈”好这么好的句子呢。这是李清照反复“炼”的结果,以“炼”出奇,最后的效果,是达到无斧凿痕、自然妥贴。
炼字强调意境,不可雕琢过甚。如果用生僻之字,写拗口之句,读者连字句都理解不透,又如何去领会诗联中的深刻含义呢。
王维《过香积寺》
炼字的第四个原则,是要注意文法。
另外有一点特别要引起注意:随着现代修辞方式在古典诗联中的融合运用,要避免生造词。
三、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不仅是听觉通视觉,而且还有肌肉运动觉,使人随着声音的高低升降,似乎体内有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自然抗、坠、攀、落”这样的文字就呼之欲出了。
第十课作业五律的写法你是如何理解的
还有一些课后阅读作业:
大家要写好诗一定要四积累:
1:积累唐诗的词汇以及写作手法。
不去读唐诗 你心里能有多少词汇呢 ?每词又咋写诗呢?因此每天要读唐诗大声的读.大声的读,带有感情色彩地读。融进诗里。
2; 积累入声字。
这个对写诗填词很重要 因为古时候的四音 是平上去入 而我们的国语中没有入声 那么四个古音你少一个入 就无法了解古诗词的光辉。因此只有刻苦去记住哪写字是入声字了. 有的诗词中要少用入声字 有的地方非用入声字。因此要记住哪些字是入声字
3:积累动词
4:积累典故 建议大家下载 《诗词典故辞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