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讲 五律的写法

(2015-12-18 15:10:05)
标签:

诗词

文化

杂谈

分类: 格律

第十讲 五律的写法

       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一下五律的孤平问题和三平尾、三仄尾以及平仄在律诗中如何交替等三项问题。之所以把这些问题放在五律的写法前面来讲,我本人感觉很有必要。好多童鞋在读诗的时候会问:这首诗怎么不符合平仄规律呢?古人怎么也出律呢?所以,咱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拗句的常识,以免大家有疑问。
【一】五律的孤平问题
    孤平,顾名思义也就是在句子中只有一个平了(韵脚除外)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看一下 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为什么第一个字没有加括号?对了,加了括号第一个字要是仄音的话 就变成仄平仄仄平了。除了韵脚 就只剩下一个平音这就叫孤平。那么如何来救?涉及拗救的问题了。
我们先对拗句和拗救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1.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
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化,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象律句一样正常使用,可以当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不算拗句。
在王力教授的书中,提到这个问题时,强调了一般用于第三句和第七句,但在《汉语诗律学》中,王力教授还列举了前人把这个句式用于其他位置的很多例子。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 "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
 渡荆门送别    [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1》: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的话,就犯了孤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进行补救,即变成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叫本句自救。 
    2》:对句相救,出现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对句子中。分以下几种情况(箭头后面的为拗和拗救时的平仄情况) 
     1、出句第三字该平而仄。这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若要补救,则: 
     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平 (第一字平可仄,下同
     2
、出句第四字该平而仄:
 
     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仄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平 
     3、出句第三字和第四字均该平而仄: 
     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仄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平.
 举例: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第三句""字仄声拗,第四句""字平声救。
例子我们就不再多列举了,大家平时读诗的时候注意一下即可。 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二】三平尾和三仄尾
如果一句诗的后三个字是平平平,那就是三平尾(三平调);反之,如果一句诗的后三个字是仄仄仄,那就是三仄尾。三平尾和三仄尾都是写律诗的大忌。(但这个三仄尾 近来看了易水长虹先生的《三仄尾不是声病--远山回音》一文后,感觉也是好多古人的诗句都有三仄尾的。长虹先生列举了128个例句,证明了三仄尾不是声病。比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新诗句句好,应任老夫传这个问题还待考察,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即可。)
五言只有仄仄平平仄这一种句式可以一三不论,其它三种句式都是不可以的。
【三】再谈平仄在律诗中如何交替
平仄在律诗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例如《七律.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正因为平仄在律诗中的这种交错使用,在吟颂的时候才可以得到抑扬顿挫的美感。这种语言的美感,是中文所特有的,世界上其它任何语言都不能与之媲美。我们应该为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文化瑰宝而感到骄傲自豪。可以试着吟颂律诗的格律,单单平、仄两个字的交错,就可以感觉到抑扬顿挫之美。
知道平仄交错的规律、粘对的原则以及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禁忌。就可以很方便的记住律诗的格律。归纳为几句口诀:
两句要互对,
两联要互粘,
二字定起式,
一三五慎言。(这个一三五指的是七言了)
我们学习了拗救和三平尾、三仄尾的基本知识,咱们再共同探讨一下五律的写法。

【一】起句的写法

【二】所选的景物跟要表达的感情的关系

【三】音律

【四】炼字

【五】合句的写法

如何写好五律呢,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哈。怎样写好五律呢?最基本的是要考虑如何布局?如何开头和如何结尾?现在先讲布局。
  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诗的开头;,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是转折,开拓新意;,是结束全篇。要求:起要扣题;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和绝句基本都一样的。
好,我们先看起句的写法。
【一】:起句的写法

起者,发端也 。起句有兴起的,也有赋起的,兴起一般是用景物兴起。目的在于渲染氛围,这样的发起方式一般适合于先景后情的。就是我们律诗基础阶段的写法。而赋起 一般适用于叙事类或抒情感怀类 。这类发起方式的章法多是情景交融或者先情后景。当然还有用典故来起的,不过如果你对典故了解不多的话,还是不要随意使用了,免得贻笑大方。

律诗和记叙文有相通之处。记叙文的六要素里最前面的两个就是时间、地点吧。同样的律诗的时间,地点一般也放在起句。很少见到把时间地点放在起句以外的句子的。起句一定要点明主题,别题目往东,起句来个背道而驰,跑十万八千里去了。如果是兴起类的发起方式,选取的景物要适合主题。不是任何一个东东都适合做兴起的。再有,起句不能起的太满 ,气势太大,因为如果起句就山呼海啸、排山倒海,那承句就更难承,这个意思就是说起的时候要开门见山,直达主题,不要铺陈太多,以免承句接连困难.即使勉强承上了,转句还是一样没办法处理.比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起句了 那你下面写啥都可以 起的好 ,花间一壶酒 下面写啥都可以。

总之就是:起要起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起句的前后分句之间 衔接性一定要做好。最好形成一个互补关系或者前后相连关系。

【二】:所选的景物跟要表达的感情不可相隔太远。

选的景物必须跟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五律 就那么几个字,所以要字字如金。大家写作的时候注意一下三点:

1、写景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把情藏在了景里。抒情也不要单一的抒情,最好把景藏在情里。这个我们叫作情景互藏。
2、情景相生一般要虚实结合。情和景要互为虚实。
3、情景相生的目的是要把情感升华到一定的境界。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写诗填词的工具来使用,或者公式来使用。

【三】:音律
古时候讲究音律 (五音--宫商角徵羽)我们现在不懂音律 咋办? 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大声朗读你写的诗,看看哪个地方读的时候卡住,就是那个字的音不对了,或者相邻的字同韵母了,或者相邻的字同声母了。 这个很重要,希望大家照做。在一首诗里同韵字、同声字一般尽量不用。(这个就是撞韵、挤韵的问题,我们学习七律时候学过的,今天就不赘述了。) 

【四】:炼字
诗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这个炼字,不是炼名词,名词是死的,不用炼。只要在整首诗里别用名词多了就可以了 炼,指的是,选择最佳、最合适的动词,(当然,还有形容词等)这个动词是不是合适,就决定了承联是不是生动、是不是更具美感。
今天之所以强调承联的动词,是因为这是最捷径的提高路线。一首好诗是炼字练出来的。
关于炼字的重要性,我不妨讲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推敲的典故吧?当时贾岛骑驴偶得一句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感觉推字不好,于是反复做推敲的姿势,结果差点撞到韩愈,问明情况后,韩愈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一字千金呀!

五言诗因字数少,要求下语经济,故有字眼之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词、句)五言句的字眼多在第三字,也有在第二字、第五字或第二及第五字的。一般字眼不用虚字,而用表示动词或形容词的实字。字眼用得好,诗句自然矫健。 
字眼在第三字:  
  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字眼在第二字:  
  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王维《送封太守》)  
字眼在第五字:  
  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字眼在第二及第五字,老杜最喜用之。此法最能令诗句振起: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送邢桂州 》)  
一句之中,字眼最多不要超过两个,一首之中,不要有两联以上字眼位置相同。过犹不及,如果多了,也就会让人审美疲劳了。最怕通篇字眼都在一个位置,那是最要不得的。请看下面这一首:  
  隋堤曾折柳,倦客又登临。  
  去驿  迢递,轻舟  峻岑。  
  津堠  旧梦,别浦  重吟。  
  斜阳方冉冉,往事忽沾襟。  
  所有字眼都在同一个位置,句法极其死板,就是一首失败已极的作品。 

【五】 合句写法
以意为上,应为无尽之意,不要把意一下子写完、写尽,写得没有想象的空间,要留有余味。应为无尽之意。比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那么有什么呢?留给读者去想吧!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就是不尽之意。这个意,是绵绵悠长的,。
让情都留在全诗结束的句号之后,脉脉绵长不尽。留在全诗结束的句号之后。这句非常形象 大家看看你在第八句 该咋写?记住让读者的思维延续到第八句句号之后很远很远的地方。。。这就叫笔尽意不尽,而且要以最简洁之文字,表达最丰富之情感很多人 第八句凑合一下 交了 这个没用的 垃圾作品一堆 不如不写。

还有点时间,我再说说炼字


【炼字】  

文字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细胞。如果把诗联比作一首乐曲,文字则是音符。作品的立意和构思决定了文字选择方向,语言文字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

      古人说: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可见,成一篇易,而稳一字难。也可见炼字的重要性。古人为吟一字稳,捋断数根须。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身轻一鸟过等,都是古代炼字的佳话。

      为什么要炼字?
      所谓炼字,其实就是炼意的一部分。简单地说,是找到最适合的字,准确而形象地来表达诗联的主题和意境。

所谓准确,就是所表达的意思要明确清晰;
      所谓形象,是对一切文学形式的基本要求。诗联的文字光准确是不够的,诗联的文字要求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炼字,就是用形象文字说话。

      字是句的组成部分,句是篇的组成部分。有了准确形象的字,才有富有表现力的句,才有富有感染力的篇。虽说炼字不如炼意,然毕竟是由字来表述的,绝不可等闲视之。

      炼字的原则是什么?我一直强调,诗联的最高境界,是用最浅显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感情。

      那么,炼字的最高境界,就是炼而无痕,通俗地说,是炼得跟没炼过似的,所炼的那个字就是为那一句而生的。
所谓天然也是炼出来的。就象化妆,最成功的化妆就是没有脂粉气的。


所以,炼字的第一原则,就是要让字适得其所。连自己都没有把握是否恰当的字,则宁平而勿险。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几乎没有生僻难懂的词语,但后人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点点滴滴的叠字,独自怎生得黑字,评价极高。

      从这一词牌来看,几乎没有超过她的。然而,这几个句子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什么这么自然顺畅的句子,却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

大家一定会认为李清照是顺手拈来。其实并不是,不然你为什么没这么好的运气好这么好的句子呢。这是李清照反复的结果,以出奇,最后的效果,是达到无斧凿痕、自然妥贴。

      我们写文章,要写平时常见的事,用平时常用的字,写容易读懂的句。古人一直很讲究炼字,但古人知道文章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所以他们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炼字强调意境,不可雕琢过甚。如果用生僻之字,写拗口之句,读者连字句都理解不透,又如何去领会诗联中的深刻含义呢。

      所以,炼字的第二原则,是要以意为胜,而不要为炼字而炼字,避免过于在文字上下死功夫,而忽略句和意的准确表达。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里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
      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
      正如孙殿成所评:下一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渲染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诗联始终是以篇定意的,所谓炼字炼句,也得在通篇的前提之下、为着通篇的效果。


 有句无篇的诗联,只能挑出句子来做局部的欣赏;有字无句的诗联,就不存在了。平时我们说某个句好,某个字炼得好,是站在通篇的角度看的。就比如看一个人的相貌,有了总体印象后,才去评价她的眼睛如何,鼻子如何。却不是专挑出眼睛鼻子看是否漂亮。

      诗有诗眼,联有联眼,但是在全篇的立意构思布局成立的前提下,作出的局部评价。

      所以,炼字的第三个原则是:为全局而炼,为整体服务。所谓一字未稳,全篇皆疵,说的就是因字废篇。

炼字的第四个原则,是要注意文法。

      从文法层面来说,文学话语讲求凝炼性。这里不讲语法,而讲文法,是因为文学语言有别于一般语言。

      文法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词法要求用词贴切、生动、传神,任凭名家里手也移易不得。如推敲又绿等。如果为了达到新奇的目的,而忽略文法的合理性,就会使诗联变的拗涩难读。


另外有一点特别要引起注意:随着现代修辞方式在古典诗联中的融合运用,要避免生造词。
      机械地简化、篡改、照搬固有词汇,都会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


      上面讲了炼字的重要性和炼字的几个基本原则

      下面说如何炼字:

      一、   多积累;要掌握丰富的词汇,炼字,说到底就是选字,在浩瀚如海的文字中找一个适合的字是不容易的。只有自己的肚子里有更多的词汇,才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大家都很清楚,胸有成竹,才能画竹。

      二、   多读多看多练多借鉴。这里的好处就不多说了,大家自会明白。

三、   学会触类旁通。平时看过的用过的炼字手法,要在实际创作当中不断地举一反三,逐渐成熟,不断地夸大延伸其手法。

      四、   多联想。关于联想,我在《对联创作准备》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可以参考着看。因为有联想,文字就显得活泼和灵动。苏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通过形象思维,把几个动词炼得十分精湛。


 五、   多运用通感。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随着通感的产生,文字自然发生变化,如:韩愈《听颖师弹琴》: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作者用勇士奔赴战场去冲锋陷阵,浮云柳絮在长空飘荡,百鸟争喧忽遇凤凰等具体可见的视觉形象,多方面地表现了琴声抑扬起落、高昂细柔的众多变化,使琴声之妙给人以丰富的感受。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不仅是听觉通视觉,而且还有肌肉运动觉,使人随着声音的高低升降,似乎体内有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自然抗、坠、攀、落这样的文字就呼之欲出了。

      大家试想,如果没有形象思维和通感手法,如何能让声音如此去表达呢?
 六、   要从善如流,多听别人意见,多找一字师。别人说看不懂,除非他真不懂诗联,否则一定是有原因的,你要立即进行反思,而不要竭力为自己解释。因为你是写给别人看的。

      这里是我归结的六种技巧,所谓技巧,是需要在实践中去领会的。

第十课作业五律的写法你是如何理解的

还有一些课后阅读作业:

大家要写好诗一定要四积累:

1:积累唐诗的词汇以及写作手法。

不去读唐诗 你心里能有多少词汇呢 ?每词又咋写诗呢?因此每天要读唐诗大声的读.大声的读,带有感情色彩地读。融进诗里。

2; 积累入声字。

这个对写诗填词很重要 因为古时候的四音 是平上去入 而我们的国语中没有入声 那么四个古音你少一个入 就无法了解古诗词的光辉。因此只有刻苦去记住哪写字是入声字了. 有的诗词中要少用入声字 有的地方非用入声字。因此要记住哪些字是入声字

3:积累动词

4:积累典故 建议大家下载 《诗词典故辞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