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带来大片时代(上)
(2010-09-07 16:32:18)
标签:
下午茶大片之争投资杂谈 |
沈竹:今年的电影市场暑期档特别的热闹,据说到8月份,票房已经达到了60个亿,相当于去年全年的票房。而业内人士称票房总金额将达到100个亿。我们将利用两周的下午茶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大片背后赚钱的故事。今天我们的嘉宾是,小马奔腾影视公司总经理钟立芳,中影集团制片公司总经理赵海成,中信证券传媒文化行业研究员皮舜。
中国大片现在争的是什么?
沈竹:今年电影市场非常火爆,然后大家都说现在的电影在争资本,争观众,争导演,争演员。大家说说,这争的最热闹的是什么?
赵海成:我觉得争的最厉害的实际上还是影院和观众,不管是主创、投资还是题材,都围绕着影院和观众这个核心在争夺。
钟立芳:对好的项目争夺也很激烈。有好的项目才能获得好的票房。所以呢,好的项目,好的导演,好的编剧,现在也是争的比较厉害的。
赵海成:钟总说的对主创人员,对好的项目、好的演员的争夺,一直都有。不管在电影业火爆的时候,还是相对平静的时候,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这都是一定要争得。
沈竹:但是据说今年这个节点是一个爆炸式的增长,这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声音吗?
皮舜:对电影界来说,今年的的确确是具有一种里程碑性的意义。从02年到09年,整个电影的国内票房的增长率是37.5%。从08年到09年,在金融危机下,别的行业处在消沉状态的时候,电影票房的增速仍然在提升。08年的票房是40亿,09年是62个亿,如果今年如果做到100个亿的话,增速大概达到60%-70%。这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电影行业繁荣的开始。
赵海成:正是因为电影市场不断的增速,导致不管是业内的还是业外的,对各种资源都有一个争夺,他们互相促进。
行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沈竹:有人说资本是源泉。不管电影再怎么艺术,再怎么商业,电影的投资人可能才是一个核心的源泉。
赵海成:但是资本也很势利,尤其是对电影。中国电影曾经也有不这么辉煌,不这么热闹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资本市场呢?资本进入的目的肯定是赚钱。怎么样配合业内的创作思想和业内的主创人员的要求,尤其要跟观众的需要有一个合拍,这都是资本必须要做的事。
沈竹:所以听说电影的投资风险特别的大。
赵海成:我觉得任何一个行当都有风险,对于投资来说讲,随时都要考虑到这一点。但是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的投资回报和风险会更高。前一阵金融界有一本书,叫做《黑天鹅》,就是专门讲不可预估的人和事,对社会对团队,对一个投资行为,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沈竹:给我们讲一个因为黑天鹅的因素,造成投资逆转这样一个事情。
赵海成:其实黑天鹅现象是说,因为不可预知,因为有些元素不可掌握,它会使投资本身就获得相反的回报。比如说《疯狂的石头》,它没有大明星,没有高成本,进入市场就会比较困难,获得关注和市场的认可就更困难。所以我们当初去做它的时候,没有想过会有好的票房。但它后来变成了市场黑马,对投资方有了一个很好的回报。当然在电影这个产业中,从投资和回报的这个范围里整体地来讲,它不是意外,我们国家有,美国有,都有这种情况。
沈竹:那皮先生先给我们解释一下热钱这个概念,是不是从资本市场来的。
皮舜:我们现在的资本市场里的投资人很狂热,我记得4月9日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说,热钱里面被允许的,就是金融资本里的各种资本都可以进入。这是史无前例的给文化行业一个大支持。它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2007年十七大的时候,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电影这几年的发展,就是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个人觉得应该积极乐观一点。作为一个文化创意的行业,你可以用金融给它一点泡沫,甚至是不惜用金融给文化输血的一种态度。
"热"市场需要"冷"思考
沈竹:我发现现在电影市场的热是不差钱,好像很多的项目都能找到资金。有人把现在的情况比做香港七八十年代的那种状态。各路资本,不管是干什么的,全呼啦呼啦的盯着这个市场了。
钟立芳:其实有些投资是很不理性的。比如说我们手上的一些片子,并不觉得特别好。但是你经常会发现,突然它就拍出来了,而且肯定是在超出预算很多的情况下拍出来了。这就说明这个投资其实是很不理性的,根本不管片子好还是不好。
沈竹:这个太尖锐了。
赵海成:当投资刚进入一个行当时,有它投机和不专业的地方,所以刚才皮先生讲到,应该允许一定的泡沫存在。我觉得还是应该把中国电影和资本市场的这种结合状态要看的特别冷静,要看的特别健康。
其实做电影钱多了,也未必就高兴。比如说资本多了,可能我们对一个项目,从剧本、创作到成本,有一个高质量的要求的时候,它可能会突然跑掉,因为别处更有钱。或者本来打算用10块钱去做的事,因为有钱,结果就用了20块钱。成本加大了,投资风险就会加大,谁都不能确保自己手里的项目就是优良的项目。所以这是一个产业的整体问题。要由市场去检验作品。通过检验作品,来检验投资。
沈竹:香港七八十年代,各路资本的涌入,造成了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因为我是一个特别爱电影的人,所以现在觉得很高兴,是不是资本都进来了,也能造就我们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
钟立芳:其实还是有一些弊端的。比如说,因为这么多的钱涌进来,大家不是太在意片子的质量,但是对演员、对导演的需求就特别大。那么这些演员的价格在很多很多片子在找他,十个中挑一个的情况下,会升的很快。
赵海成:从制片成本的这个角度讲,从08年到今年,票房在增长,制片成本也在增加。涉及到一个场景的费用,涉及到一个演员的酬金,涉及到一个剧本的价格,肯定都要增加。
沈竹:增速是怎么样的?会不会这个星期一个价,下星期又一个价?
赵海成:增速还是有一个比率的,但肯定是往上增加。它是不是和电影市场票房总体增加的速度是一致呢的?在个别的项目上,我觉得它的增速可能要大于票房的增速。
沈竹:除了各行各业的人都涌入外,好多演员自己也开始投拍电影。像范冰冰,黄晓明,都开始动这个心思,在引进投资人,或者就是自己投资。
赵海成:其实在好莱坞很多大导演大明星,都先有经纪公司,然后有制作公司。演员走到这步,是很正常的。因为他可能从项目组合上,资金组合上,包括市场上,都有更多的主动的因素在里边。
沈竹:就是说各种投资的模式都开始出现了。
合拍片,投资潜力巨大
沈竹:我知道您有一个观点,合拍片才能赚大钱,您说的合拍片是什么概念?
赵海成:合拍片有一个管理意义,就是针对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后共同投资的影片,叫做合拍片。但是从制片,从市场的这个角度来讲,我想提另一个大合拍的概念。所谓的大合拍,就比如说有中国市场的投资,有美国市场的投资,有日本市场的投资,各个市场都有投资,各个市场在回收上都有一定的支撑。
沈竹:哪一部片子是大合拍的概念取得成功的,您先给我们一个感性的认识。
赵海成:比如说像《赤壁》。现在我们自己的片子,要拿到比如说美国去融资,拿到日本去融资,那么从选材上,选剧本上,选主创上,可能就有一个所谓的大合拍的意识。
沈竹:好处在于哪里?
赵海成:好处在于成本雄厚了,我们就有条件能够请好的导演,请好的制作团队,使这个项目的视听品质更高。也会在相对比较稳定的正常的生产周期内,给观众提供优良的而不是粗制滥造的电影作品。
沈竹:资本市场是不是特别看中这样的大合拍片,就是调动大力量来做大制作?
皮舜:应该说中国的电影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后,制作越来越庞大了。比如最近热播的《唐山大地震》,整个投资的规模超过一个多亿。所以说如果离开各种资本的介入的话,对于一个内撑式靠自我发展的电影公司来说,这样的投入还是捉襟见肘的。中国的文化在这个阶段,要去影响整个世界的理念,就需要有更多的钱。这些钱不仅仅是本土的,还有国际的,这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实力的提升,还有整个影片驾驭经验的提升,整个市场的共同分享。
赵海成:其实皮先生讲的大合拍,我觉得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立足于中国的本土电影。还是要以中国的电影市场,以我们自己的市场,以华人的需要为最基本的一个前提,然后再往外整合。
电影投资要注重长期回报
沈竹:有人说,能让投资人赚钱的市场,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电影市场。演员赚钱,导演赚钱,而投资人不赚钱,肯定是这个电影做的不好。可是我们现在上映的几百部电影里,能盈利的,或者是票房很好的,可能只有10%左右。那这个数字就让我们特别的悲观了,90%的影片都成了炮灰。那怎么才能让投资人赚钱呢,是不是只有大规模大制作,才是可行之道呢?
赵海成:你必须要分析每年的400多部电影,到底有多少部进入市场。因为今天的电影市场投资,资金的来源有各种目的。其实有一部分电影,一开始就没想进入市场挣钱。比如说好莱坞,还有世界其他地区的电影企业,也并不是每一部都赚钱,不是每一个公司都赚钱。电影作为知识产权的产品,它除了有当下的现金回报之外,它还有无形资产,它还有其他的要求。
沈竹:其实我们想表达的就是,电影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赵海成:我觉得还是回到一个电影投资本身来讲。作为一个电影投资人,如果说拿钱到电影这个行业来只求当下,投入多少钱就马上要回报多少,那你就不要做这个行业了。
沈竹: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他很可能颗粒无收。
钟立芳:也可能获得高回报。投资的基本规律就是这样的。
皮舜:就是说电影是一个精神产品,它的回收周期和工业品不一样。比如说《大话西游》,刚开始是没有火的。过了好多年以后才大火。这个版权的回收是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
赵海成:电影投资,不是能在当下用现金回报衡量的。对一个制片公司,对一个投资人来讲,投资一部电影,实际上是在进行知识产权产品的生产。
沈竹:您给我举一个独家的实例,短期不赚钱,但是长久是赚大钱的。
赵海成:就像中影集团,每年生产好几十部影片,也不是说每一部戏都挣钱。但是我们作为专业的电影制片公司,综合门类比较齐全的一家公司,也要考虑到其他方面去进行投入。每部作品的无形资产会使中影集团在剧本创作上,在演员寻找上,在营销发行上,都会对相关的业内业外有很大吸引力。
沈竹:但像钟总这样的民营公司可就不这么想了吧。
钟立芳:我们也会算一个长期的回报。但是每年肯定要核算钱包,今年是不是挣钱了,明年是不是要停了。从单个片子上讲,也会追求它的利润。所以在前期做市场调研的时候,决定是否投资片子的时候,会非常的谨慎。
沈竹:比如投了某部的片子,它最后审查有问题,那就赔了。黑天鹅事件会对心理有一个影响是吗?那么能不能提前预测这种风险呢?
钟立芳:这是有政策风险,但是你如果长期在这个行业内,就比较专业,知道以怎样的方式来规避一些东西。
无形资产的增值很重要
赵海成:把电影作为知识产权产业看待,是对刚进入这个行的资本的很良性的、很全面的引导。热钱是捞一把就跑,在别的行当可以,在电影行当这么做是会吃亏的。你可能头两三年,都在赔钱,到了第四年,你前面做的每部戏积累的这些人脉、这些经验,就可能会让你赚几年钱了。但热钱这时候也许就跑掉了。现在很多进入的资金就有这样的弊端,所以导致的是一种混乱,是一种无序。那么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资金去进入这个行当,使中国电影产业市场能够良性发展,就要告诉他们,既要讲当天考核,也要看长期回报。
沈竹: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比如说郭台铭第一把试《白银帝国》输了,但他积累了经验,可能下一部电影的时候,更容易成功。
赵海成:那回过头来讲,可能郭老板投资做《白银帝国》,你看到的是当下影片可能没有产生很好的回报。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是不是满足了投资人其他的要求呢?
沈竹:比如说呢?名誉,声望,品牌。
赵海成:对。电影作为产品,它有无形资产。
皮舜:我冷眼观察了一下,资金刚投进来后,从短期来讲,当前的电影票房他是烧钱的,没有挣到钱。但是对他的名声和品牌应该有一些建设。
把握投资策略,主动控制风险
沈竹:资本市场会这么看吗?资本市场一定是想要好的结果啊。
赵海成:其实就是说,从投资人的角度,怎么看待进入电影产业,怎么对待电影这个产品。并不是代表一开始就一定要亏的。
钟立芳:对。我们刚开始做的几部就没有赔钱。首先你要了解市场、研究市场。然后你对这个产品非常的清晰,对它的风险度进行判断。然后用不同的控制风险的方式来做。比如我们当时投资《机器侠》,《机器侠》的大投资方亏了不少钱,但是我们是挣钱了的。就是因为我用了适当的、风险控制的方式来做这个片子。所以其实你有很多的方式来控制风险。
沈竹:我现在感兴趣的就是你怎么进行风控的?说说实质性的问题,具体的方式?
钟立芳:这个案子比较特殊,我们进去本身就比较晚,所以要求了优先回报。这在资金回收上就有了保障。
沈竹:优先回报?所以这中间谈判的过程也体现了一个经营者的智慧。
沈竹:我觉得今天下午茶最大的收获就是风险一定要分担啊。赵总一直都贯彻着的大合拍的概念,其实也是为了要结合优势,分担风险。那么电影市场究竟是怎么赚钱的呢?明天我们会继续大片投资的话题,各位嘉宾将有很多经验同大家分享。
(CCTV2《财经下午茶》栏目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15:06—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