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乾隆丹阳县志》
(2020-02-02 22:14:34)非常偶然的机会,从陌生人手中花40大洋买了一本《清乾隆县志》,一拿到此书,便心生诧异。16开本,共605页,装帧精美,定价200元,听执行主编之一姜均老师介绍,这本县志当时只印了1000本,竟然这么便宜的价格买到了一本全新的,算是捡着宝了吧。当下拿着厚厚的一本书,心生怯意,太厚了,哪有时间看哪?于是随手将书往案几上一扔,内心还嘀咕着安慰自己:等有时间了再看。
2020年春节,众所周知的病毒性肺炎疫情将全国人民困在了屋内,第一天的无所适从无所事事过去后,我便给全家定了作息时间表,而我也坐定书桌前,看书写字喝茶。两本书看完找书看时,发现这本已经蒙了一层灰的书,当时想着有时间再看,现在不正是有时间吗?定定心心坐下来看书。
看着看着,竟然着了迷。首先目光停驻的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刊行的《丹阳县志》原图。270年前,有许多熟悉的地名,东门、朝阳门、西门、北门、大小南门、草堰门、上下练湖、尹公桥、海惠寺……也有好多建筑今已杳无踪迹:仙台观、大土庵、三义阁、关帝庙等等。然而乡镇地名如今绝大部分都还对得上号:泉州、马陵、十里牌、五里铺、延陵、麦溪、珥陵、道士桥、皇塘、蒋墅、横塘、胡桥、访仙、陵口、吕城、埤城等。
县志内容共计22卷:卷之一:建制沿革、星野、疆域;卷之二:山川;卷之三:练湖、漕渠;卷之四:城池、桥梁;卷之五:公署、学校;卷之六:风俗、祥异;卷之七:户口、田赋;卷之八:田赋;卷之九:田赋、杂税、驿传、恤政;卷之十:物产;卷之十一:祀典、祠庙、寺观;卷之十二:职官、防汛;卷之十三:名宦;卷之十四:辟举、选举;卷之十五:武科、武职、貤封、恩荫、应例;卷之十六:国系、封爵;卷之十七:乡贤、名臣、儒林、忠杰、孝义、高隐、补遗、流寓;卷之十八:仙释、方伎、列女;卷之十九:古迹、第宅、亭台、陵墓、摭遗;卷之二十:艺文上;卷之二十一:艺文中;卷之二十二:艺文下。
卷之一:自周朝以来,丹阳就有曲阿、云阳、延陵、风美、兰陵等地名,由周朝自东晋总部隶属于扬州,宋朝(分江北为南兖、江南为南徐)、齐、梁、陈、隋朝总部属于南徐州,唐朝、宋朝、元朝属于浙西道、浙西路、浙西道,明朝直隶,清朝属江南省。乡都为十乡:练塘乡、寿安乡、太平乡、石城乡、高木乡、桂仙乡、永和乡、永济乡、仁兴乡、尚德乡。
卷之三用整整一卷的内容介绍了练湖,丹阳练湖,官湖也,官则人人思得而有之,自唐迄明,忽而蓄水,忽而垦田,兴革变迁不知凡几。即国朝定鼎以来,亦已三废而三复。练湖在县北,周围四十里,分上下二湖,练湖之水来自高丽和长山,下注官河一百二十里。康熙五十五年,百姓感恩康熙帝为练湖水筑坝修闸,建圣恩亭于湖心,勒“万世永赖”四大字碑,今何在?而今的练湖又要重新规划建设,但愿能“万世永赖”。
卷之六:风俗。依照时节,各有习俗:立春日黎明,有司为坛以祭先农,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以示劝农之意。百姓纵观如是。元旦,迎祀灶神,钉桃符、贴门神,以辟邪。设香烛、素斋,贡献于天地前。五更,家长率合家焚香礼拜,以祈一年之福。亲戚宗族贺节宴会。上元日:有司行举乡饮典于明伦堂。十三日起,为试灯夜,至十七日止,满城大小户悬挂彩灯,辉煌映月,鼓吹烟火,几于达旦。二月上丁,释典至圣先师。二月八日,仿古郊媒意,祈嗣于城南张大帝庙。社日,有司祭先农坛,民间四邻并结综会,先祭神,后饮社酒,用洽乡党欢。十二日,为花朝,剪彩贴花间,主花木繁殖。春风日:祀祖于宗祠。三月清明节:拜扫坟墓。前一日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为秋千戏。三日为上巳节,好事者呼朋唤友,踏青郊外以为乐。取荠菜花置棹间,去蚁。斗百草。四月初八日:为佛诞辰,诸寺院有浴佛会。五月初五日:为中天节,家家食角黍,又谓之解粽节。以杂丝结索缠臂,名“长命缕”,以蒲艾插门,女人制艾虎灵符插鬓。又竞为龙舟,自月初起至十五日止,观者日相征逐,每致渔舟小艇雇觅一空。夏至日祀祖。是日,农家处处插埘。十五日行城隍会,街市交错无隙地。六月六日,晒经书、制窖酱,曝衣不蛀。七月立秋节:饮井花水,除三伏暑气。七日,俗传牛女相会之期,至晚,陈设瓜果,焚香列拜,妇女望月穿针以乞巧。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魇儿,或被介胄,如门神之类,谓之巧果,各相饷遗。十五日为中元节,有司厉坛,家家祀祖,僧人设盂兰会。八月上丁:释奠至圣仙师。秋分日,祀祖于宗祠。十五日中秋节,食饼,取团圆意。里中宴集亲友畅饮 ,夜深设香案,陈果品,膳拜月宫。九月九日重阳节,为粉糕加枣粟相馈遗,赵宋九日以花糕、法酒赐近臣,宋子京有“九日食糕”诗,由来久已。是日,升高饮菊花酒,以拔除不详,争宴客解蟹。十月:祭社坛,报田神也。十一月冬至节,祀祖于宗祠。他处重冬至节,更易新衣,互相庆贺,如拜年之礼。阳邑则从简省,第祭神祀先,或新妇以是日进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而已。十二月初八日:作佛会,以诸果品煮粥,吃之增福。二十四日至夜,备香烛、酒果祀灶神。二十五日,食红豆饭。除夕,各家悬祖像,祀先,辞年。礼毕,燃炭满盆,爆竹之声至晚不绝,家家具宴,相聚欢饮,围炉团坐,谓之“守岁”。古人将自己的生活按照时令安排得井井有条,充满生趣,没有互联网、手机、电脑的时代与土地、山川、白云、清风为伴,人与人之间有着浓浓的乡情味儿,那已是一个我们触摸不到的美好时代。
在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最为璀璨的该是文化遗产。卷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用了三卷之多,来介绍古今往来文人墨客对丹阳的雁过留痕。苏轼、李白、王安石、王守仁、皇甫冉、祝允明、宋徽宗、昭明太子、许浑等如雷贯耳的诗人名人都为丹阳留下过诗作。其中有多首诗中即包涵了丹阳的地名:陶潜的“始坐镇军参军经曲阿”,王存的“过丹阳旧居”,陈玉璂的“谒季子庙”,皇甫冉的“送陆潜夫延陵寻友”,许浑的“夜归丁卯桥村舍”,李仲殊的“玉乳泉”,王廷相的“丹阳”,祝允明的“丹阳哓发”,皇甫汸的“泊丹阳”,唐顺之的“丹阳别王道思”,杨应诏的“谒陈少阳先生祠”,邵长蘅的“白鹤溪”,杨兆鲁的“季子庙”,孙嵩的“湖心亭”等等。吉梁的一首“练湖渔舟”能窥见当时练湖的美景:万顷吞天光,一舟渺莲叶。载酒觅钓俦,醉弄波心月。王士正的“吕城雪霁”仿佛看见多年前吕城的雪景:“鸡鸣吕城镇,日出市桥东。雪屋回汀口,烟樯野竹中。鸟飞皆貼水,舟泛若乘空。古迹成荒垒,行行慨阿蒙。”
《清乾隆县志》内容繁多,一本厚厚的县志,反映的是270年前的丹阳地貌、人文、风俗、名人、建筑、制度等等,虽然隔着数百年,然而却感觉到了鲜活的气息,当时的人们在哪里起居、在哪里上学、在哪里耕作、县衙在哪儿,每当各个时节,人们会举行哪些仪式,文人骚客们将思索所感、所见所闻用歌赋诗词记录下来,而今天我手捧记载,竟然心领神通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