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年俗
(2011-02-01 22:18:40)
标签:
胶东家谱腊月年俗风俗杂谈 |
分类: 随思随笔 |
我老家胶东过年很热闹。前几天女儿问我老家过年有什么风俗,我一时想不全。今年回老家过年,闲下来的时候就想给女儿整理一下。想想打记事起,老家的春节就有很多讲究,特别是家庭成员越“古老”就越讲究,所以年俗是因家庭不一样的,但大致都有一些共同的风俗,要从腊月末和正月初说起。
一、腊月末
1、置备年货。一般腊月二十七开始蒸枣和栗子大饽饽、做糯米年糕、炸麻花等;
2、打扫房屋。腊月二十八女主人们打扫屋子,粉刷墙壁,张贴年画;
3、喝团圆酒。腊月二十九一般家庭成员都天南海北地回来了,这一天就成了喝酒的日子,通常一家聚在一起喝个家庭酒,俗语叫“要喝酒、腊二九”;这一天,一般家庭里还要做豆腐,一早到海里去提海水回来,开始热气腾腾地做海水豆腐(晚上还用做豆腐的水洗脚,据说这样一年脚都不臭);
4、祭祖上坟。腊月三十(年三十)通常是最忙的一天:一早大人就开始忙活着准备一年里最丰盛的年夜饭;识字的孩子们就帮着大人忙里忙外地贴对联;到了中午,受长辈的派遣,晚辈要去给祖宗上坟,家家在坟头上空放鞭炮,上完坟还不忘了说一句:“请祖宗回家过年”;
5、五更分二年:腊三十晚上包饺子看春晚。饺子里要包上钱和枣(吃着钱的预示着来年发财,吃着枣的会甜甜蜜蜜)。包饺子的时候男主人就忙活着在正堂挂家谱,拜祭品;等到午夜,村子里开始陆陆续续放鞭炮,早有那等不及地开始了迎节活动,一会儿家家户户开始下饺子,院子里灯火通明,热气从房子里冒出来,人们开门通衢,烧香烧纸,在家谱面前点起蜡烛,此时整个村子鞭炮齐鸣,不绝于耳。如果把春节的年俗比作一台大戏,那么到了年三十的午夜就到达高潮部分。以前有副对联写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的就是此时。在这种带有宗教式的祭奠中,大家送走了旧历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每个人年龄也长了一岁。
二、正月初
6、结队拜年。午夜过后,吃完饺子一般在丑时(正月初一1点至3点),晚辈们开始三五成群开始串门,给同族里的长辈们去拜年。挨家挨户地串,一个长辈一个长辈地问“过年好”。长辈们一般端坐在炕上接受拜贺,他们面前摆着瓜子、烟和糖等,招待前来拜年的。拜年一般一个半小时左右,大约到寅时天快亮了才回家睡觉。所以拜年这活只适合能熬夜的年轻人干,年长的是不干这活的;
7、给压岁钱。拜年后,慈祥的长辈一般要给喜爱的晚辈准备压岁钱。数量越来越多。我小时候得到的压岁钱一般一人给一角左右,现在一般是一人给100元,整整涨了1000倍。
8、出门访亲。从大年初二开始,晚辈要代表大人去族外的亲戚家走亲访友。一般初二走舅家;初三走姑家;初四这一天日子比较特殊,要是小孩子就走姨家;成家了的要带着媳妇孩子回岳父岳母家;初五继续走没走完的舅家、姑家或姨家。不管有多少亲戚,所有亲戚一般都要在初八前走完。如过了初八还继续访亲就可能被调侃:“出门拖到初七八,拽着胳膊往外拉”;
三、年规矩
9、女不见祖。按老家规矩,已经出嫁的女儿是不能过年回家的。即使在娘家的,年三十晚上悬挂家谱前,女儿以及女婿就要知趣地回到自己家中去,一直到初二送年“请”下家谱前,女儿和女婿是不能来娘家的,以免撞见家谱,冲犯了祖宗,引起一年不利;
10、少不乱语。过年期间,小孩子是不能乱说话的,伶俐一些的会说一些吉祥话儿。比如蒸饽饽蒸裂了,如果实实在在地说“裂”了,大人肯定会不高兴,但要说“笑”了大人也就跟着笑了;再比如下饺子,下破了也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总之要说吉祥话,大人们才高兴。
这些风俗多少年了一直延续下来。现在想想,风俗其实就是那种不管世道如何变迁,却能一直保留下来的传统。所以俗的东西并不是真俗,而是一种根基于生活之中的文化。正是因为有这些风俗,过年才有年味,才让人觉得回味悠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