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沂蒙人的幽默

(2010-12-14 14:27:25)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在旅途

从临沂出差回来,突然想写写沂蒙人。感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诙谐幽默,使得敦厚中带着灵性,淳朴中泛着可爱。

印象最深的有五位。最早一位是朱君,罗庄人,与我等同龄,一起毕业参加工作。刚毕业那阵儿,经常来省会找他的同班同学玩,我一起凑局。他说话很逗,搞得我们经常开怀大笑,此君常常莫名其妙于我们的大笑,很无辜地说:“我说错什么了吗”?我们就更笑。可惜岁月已久,忘了他当时说的什么了。不过从那时起,我就觉着沂蒙人很有意思。

第二位是杨君,四十五六岁,沂水人,部队转业来的,成为我的同事。此君酷爱逗趣,喜欢操着浓重的沂水普通话即席来一首打油诗一类的,插科打挥,应景逗乐。有一次在日照开会,我们在大海上乘船,老兄酒已微醺,站在颠簸摇晃的舢板上,引清风入怀,展开两臂,赋诗一首。道:“大海啊,你是那样的咸”!我们大笑,催促他下作一句。他眨巴眨巴眼,作七步成诗状,笑着吟出下句:“我再尝一口,还是齁咸齁咸……”。惹得大家差点笑歪了船。还有一次饭局,他坐我旁边,我一碗面条吃不下了。他一脸虔诚地对我说:“老弟,我替你吃了吧”。那诚恳的态度像要替人喝酒一样,惹得举座大笑。人家却一点也不笑,一脸虔诚稍带结巴地接着说:“真……真的,别剩下,剩……剩下就浪费了”。这最后一句惹得大家都快喷饭了。我欣赏他这种风格。我们成了好朋友。

第三位是祝君,蒙阴人,10年前因心脏病猝然作古,仙逝前是一位前辈领导。此老开会讲话滔滔不绝,往往半天的会大部分时间都听他在讲,好处是言之有物,妙语横生,而且敢于直陈时弊,是以大家都喜欢听,绰其号曰“祝大炮”。他讲的好多话我都忘了。只记得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开场白是:“说起这事来,要坐个蒲团说一天……”。他讲过自己一个故事我记到现在:他的驾驶员喜开快车,他纠正多少次都不甚见效。后来一次,他们坐的轿车差点钻大货车底下去。他让驾驶员在路边停下来。两人下车,他指指驾驶员的鼻子,然后指指自己的鼻子,咬着牙说:“小王,你给我记着,车上拉的是一个姓祝的,拉的不是一头猪”!此言一出,驾驶员再也不开快车了。

第四位是朱君,费县人,五十六七岁,是现任一位颇受人敬重的领导,讲话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这老兄说话善用一些自相矛盾的词,比如说起自己的酒量来,他谦虚道“不多不多,也就能喝个二至两杯”;比如嘱咐别人放心,他喜欢说“您情管不用放心,保证没有错不了的事”;比如说哪件事不大好办,他喜欢说:“这很难容易办到”;有一次敬酒,他站起来激动地说:“在伟大的192010年到来的时候,我给各位领导提前拜个晚年”……。这老兄高就高在,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显得很认真,令听者肃容,听完了才能回过味来,接着忍俊不禁。他的好多语录都被同行收录了下来,经常讲起。我记不全。

还有一位是李君,我不认识,听到的。早年干宣教,他为刚建成的沂蒙路写报告文学,极尽夸张之能事。他是这样歌颂沂蒙路的:“倒下是壮丽的画卷,竖起是日天的丰碑”。好像公路可以竖起放下一样。他赞扬一个架桥工人写到:“他得了严重的痔疮,还坚持工作在脚手架上,只见鲜血顺着脚手架淌了下来,染红了滔滔沂河水……”。我的天!这样流还不流死了!此君生活中也很有笑料:一次单位分大米,他用自行车带着往家走,袋子不知怎么捅了一个窟窿,米一路走一路洒,回家只剩一条袋子。老婆骂他,他又拿着笤帚原路一点一点地扫,扫回的大米中沙子和土太多,只好喂了鸡;还有一次也是单位分大米,他负责一袋袋搬到远处的车上,很累。他看见来机关办事的一女同志自行车放在楼下,没锁,就顺手牵来驮大米。女同志出来找不到车了——那时候自行车金贵啊——满院子着急地找,看见他推着,一把揪住他骂他是贼,他怎么也说不清。闹到派出所出面才说清楚;还有一次领导安排他到省城报材料。那时路不好,连吃带住加喝酒要走两天。他在某个县里弄了个破帆布吉普车,途中跑掉了一个轱辘子,从水沟里捞出来按上再跑。好不容易到了省城,人家问材料呢?一拍脑袋哎吆忘带了!因为净干些滑稽事儿,还误事,领导就批评他,人家脾气好,只是总是乐呵呵听着,不住点头承认错误,过后照犯。领导也拿他没办法。我感觉这个人傻得像堂吉诃德。但憨中透着可爱。

这些年,这些人和事,在我脑海里把这个群体勾勒得鲜活生动。我觉得沂蒙人真的很特别、很幽默,这是其他地方没有感受到的。我认识的虽然就这几位,不能说就代表整个沂蒙人,也不能就说代表一种文化现象,但可以肯定的是,蒙山沂水是酝酿幽默的土壤——就如同铁岭产生东北二人转一样——一方水土一方人。

小时候就听过《沂蒙山小调》。我觉得除了能从歌中领略到蒙山沂水好风光外,曲词里还透着一股俏皮和幽默味儿,这是沂蒙山区人特有的劲儿——像当地酿造的温河大曲一样,浓烈、醇香而又回味绵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长大趣事二则
后一篇:Bye 201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