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锡听戏

(2009-08-14 11:02:58)
标签:

无锡

锡剧

江南

杂谈

分类: 人在旅途

看戏有两种说法:一种叫“看戏”,是到大集上看露天土台子上唱的那种,男女老幼咸宜,看到打斗处齐声喝彩;一种叫“听戏”,是到剧院里或单座或包厢欣赏的那种。前者注重场面的热闹;后者侧重于曲调的享受。我理解这就是“看戏”和“听戏”在叫法意义上的区别。

自己是个很“业业余”的戏迷。每遇郁闷或忘形时,就拣一些名曲名段吼两嗓子,时不时还把频道按到中央11,跟着晃一下脑袋,但从来没掏钱去戏院完整听过一部戏。就好像喜欢掉书袋的人,看小说选章选段用笔划出来,只记住了这些,整个故事全貌并未搞清,于是逢人就说写的真好。

早春2月到无锡。在朋友的陪同下,我第一次到剧院完完整整欣赏了一出锡剧。以前知道江南的剧种有越剧、评剧、黄梅、昆曲,这都是名剧。而无锡紧邻苏州,以为同属昆剧区,没想到还有一个专门的地方戏种锡剧。初听这个名字,跟《小锡兵的故事》联系到一块儿了,觉得应该是卡通类木偶剧,其实是自己缺少戏剧史知识的缘故。锡剧也是大剧,只不过没有京戏、越剧等那么有名气罢了。就觉得我国地方剧种还真多啊。我的家乡戏叫茂腔,从小从有线广播上听着长大的,在我心里颇有地位,但外地的人就很少知道。这戏曲大概就跟酒一样,大中国虽有茅台、五粮、剑南、泸州等名酒,但各个地方还有当地的名酒,这叫各有风物啊!

有些扯远了。接着说听戏。

我们去的剧院叫无锡市锡剧院,是当代无锡弘扬“百花齐放”的民族艺苑所在。演出是在晚上。上午去的时候,我们先买了票。卖票的五、六十岁的样子,看来是剧院的老职工,应该属于剧院遗老一派了,他看我们两个还算年轻的来买票看戏,自然是很高兴(说实话,这个年月里没有多少人愿来花钱看戏,年轻点的不让他掏钱也不愿来),他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将要上演的剧目,还送给我们2本无锡风景游览手册。朋友看他这样,边付钱买票,边跟他聊几句。买完票,我们提出先到二楼参观一下戏院布局,他又热情地带着着我们上去参观。

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戏楼。上楼梯的时候脚步踏得地板悾悾作响,板缝之间还发出吱呀扭啞的声音,有一种久远的年代感。到了二楼演出厅,看到观众厅并不大,跟舞台的大小差不多,一共才有三、四十人的座位,说明古时候演戏也不是面向大众的。台上演员们正在忙着排练,是便装彩排,有两个年轻的小生之间有一大段说唱,我听不出戏文是什么,满脑子只听得吴侬软语。朋友大体能听出来是什么剧种。我友虽小时出生在甘肃,后到河南,几经辗转随父母回到老家江南,但血液里流淌着江南的神韵,加上后来生活在姑苏一带,所以很容易解出戏文,就跟我讲解。我问:晚上开戏的时候,我会不会什么也听不懂啊?陪我们上来的卖票人说:“不用担心的哦”,他指着戏台右边一个电子显示屏说:“晚上会有字幕打在上面”。哦,有一点点现代化。

下了楼,朋友又领我进锡剧博物院转了一圈。我对锡剧的历史、古今名角和晋京荣誉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知道了锡剧是这里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有一百多年历史了,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形成,以前叫“常锡文剧”,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看来锡剧不仅仅是无锡才有,常州也有,远的扬州也有,是活跃在“长三角”地区的草根文化。

晚上7:30开演。开演前,我们先到剧院门前小吃街要了一个咸泡饭、一个酸菜鱼和一把羊肉串,味道不错,吃完抹嘴就赶到剧院。进场时见观众已经散散落落地上了座,看年龄50岁以上的居多。估计我们是里面最年轻的,所以一进来他们就格外关注了一下,大概觉得年轻人中也有跟他们一样“雅”的人。我们找了右边的座位,坐下,学着古时听戏的样子点了一壶绿茶,拿出自带的脆花生,开戏前饮茶品点,感觉很是惬意。一会儿,随着锣鼓琴胡的开点,大幕拉开,引得观众悠悠然进入了戏境。

那天上演的是传统剧目《寻儿记》。讲的是战乱之中,民妇孙淑林寻儿朱砂贯的故事。孙淑林与夫张文达和两个儿子失散,俩儿均被人收养,改名换姓长大后都做了官。其母为寻儿卖身为佣前去相认。大儿朱砂贯担心母亲身世影响自己前程拒不相认,其弟不齿兄长所为,愤而对薄公堂。恰巧做官后的张文达审理此案。公堂上夫妻相认,一家团聚。拒认亲母的朱砂贯被判流放边疆。这是一个典型的寻本孝亲的故事。巧的是,我小时候最爱听的家乡戏茂腔《罗衫记》讲的也是这样类似的一个故事。现在看来,这些戏都带着时代的烙印、无巧不成书的情节安排和大团圆的结局,它宣扬的东西已很难吸引年轻一代,但它弘扬的温良敦厚和仗义孝悌的价值观是不过时的。

无锡听戏

                                             (锡剧《寻儿记》之公堂对簿一折)

剧情很普通。单说说听戏的感受。

与昆曲的一唱三叹一样,锡剧很有江南水乡韵味儿,曲调抒情优美、唱词悦耳动听,最能表现人物悲切的情绪。演员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唱音和方言口语音相似。演员在唱的时候,我就在琢磨,这句唱词的发音在哪里听过,是什么人说话的腔调儿。我想真有意思,你看京剧有京津话的味儿,豫剧有河南话的味儿,我们老家的茂腔有老家土话味儿,真是一方水土一方戏啊。锡剧给人的感受就是小桥流水,一种婀娜多姿的美。

大概跟曲目有关,那天出场的大部分演员都是新生代,身姿和扮相都好看,唱腔也优美。我最看好的是女主角的扮演者,从花旦、正旦(青衣)一直扮到老旦,把青春秀美和年迈老妇都演绎的惟妙惟肖。朋友说最喜欢小儿媳妇的扮演者,眉目眼神都很别致。在我看来,这台戏中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演出都很投入。看戏前我们路过后台化妆室,看到里面忙忙碌碌一派热闹,为角色配装描容的络绎不绝。准备这样一台戏还真不容易啊!问题是,现在看戏已经不是“普世”的需求,每一场的观众可能还没有演职人员数量多。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为了艺术坚持下来,是很需要一点儿精神的。

无锡听戏

                                   (演出前化妆室内一派忙碌)

看完了,朋友像通常请我吃饭一样,见我放下刀叉就问我的感觉。我说挺好的。我的意思是很江南——剧院很江南,戏曲很江南。见我满意朋友也高兴,觉得请客请到家了。想想我一个喜欢听戏的北方人,第一次到真正意义的戏院是在南方。我不是“伪戏迷”是什么?但是喜欢就是喜欢,没有理由,也不一定非得是票友。朋友告诉我,今天演的是一般剧目,锡剧最有影响力的是《珍珠塔》和《双推磨》。那天没有赶上,满意中有些许的遗憾。

想想以后也许还有机会听吧。能不忆江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日杂想
后一篇:长大的趣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